(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 广东 广州 511370)
2020年1月8日太极拳被列为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提升了民族文化软实力。基宏太极拳是罗基宏宗师结合传统拳理拳法理念,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探究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其子罗红元继承父辈所学所研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去揭示太极拳“意、气、劲”的本质和调节机理,将传统的太极拳理论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用这种科学训练理念传承于基宏太极拳教学训练中。基宏太极拳在传承中秉承太极拳的基本运动模式“意到—气到—劲到”,经历罗基宏罗红元的世代探究研习,将太极拳理论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意、气、劲”本质与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并注重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进行传承。罗红元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揭示了太极拳“意、气、劲”的本质和调节机理,使人们更清晰的认知太极拳运动规律和特点。由此,基宏太极拳形成的一种科学化的教学与训练模式,贯穿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拳馆传承、群体爱好者传承模式中。关于基宏太极拳的研究集中在技术训练创新上,其发展传承集中在潮汕地区和加拿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传承难免受阻。在此研究背景下,梳理其传承脉络,希冀为基宏太极拳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20世纪50年代罗基宏先生遍访太极名师,苦练钻研太极拳,通晓古谱拳理拳法,后从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课程入手,以科学的角度去钻研探究太极拳;其子罗红元在父亲罗基宏教导下,从小研习太极拳,恢复高考后考入广州体育学院,系统学习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相关学科知识,追求太极拳的技理训练研究。1989年罗红元与古岱娟在加拿大创建基宏武术太极拳学院,坚持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优化、师资力量培训,逐渐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训练体系,从而形成了国外俱乐部形式为主的传承模式。跟随罗基宏学拳的众多学生大部分留在潮汕地区以师徒、拳馆、群体爱好者传承模式传承太极拳。
罗红元运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传统太极拳的发力、技击原理。用现代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探究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与运动生物力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进行太极拳内动、内劲的肌电测试,通过测试后得出:太极拳能够调动深层次的肌肉发生强烈反应。后与武汉体育学院、国外专家合作测试整体弹性运动,探索太极拳的“内动、内劲、内气”,总结出在力学上有一个叫力的内效应,力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一个受力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它产生内力与变形,存续了弹性能,不产生加速度。要形成内效应,第一,受力物体必须是弹性体,第二,它要产生不协调力,第三,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太极拳练习中每个人都具备了这个弹性体。而产生的不协调力就是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要领,提顶吊裆、提顶往上、吊裆往下产生的不协调力,含胸拔背、开胯圆裆,都是通过纵向与横向撑拉人体的肌筋膜。手与躯干的对拉拔长,太极拳里面的五张弓理论、人体整体弹性运动模式等。人体整体弹性模式是围绕着如何产生内效应,内效应就是产生弹性能;太极拳注重内效应,它是通过内动使身体的内部环节之间产生不协调力,然后使弹性的变形最大化,从而积蓄强大的弹性能。而内动就是通过不协调力的作用,实现最大程度的动能转换,然后在丹田的囊式弹性体内进行运化,在运动的时候,又加强了运动幅度,把内动的效果最大化,所以传统的太极拳能够产生强大的内劲。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有了很强的弹性能,就可以转为强大的运动能。人体的弹性能可以整合,太极拳是把动能转化成弹性能,形成人体整体弹性运动,所以在推手的时候,把对方的动能转化成自己的弹性能,或者把对方的动能转化成弹性能以后把对方击打出去,这是太极拳借力打人的最高境界。
通过人体实验对内动肌肉和环节活动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筋膜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论证了太极拳内动对整合人体弹性能的可能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把研究出来的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运用解剖学理论把人体肌肉、关节进行专业分解、分析,运用力学原理把人体的五把弓比喻成弹簧体,把人体肌纤维、肌腱、筋膜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太极拳中。在内动、内劲训练中,用意导体、在意念指导下,人体近侧端与远侧端形成反方向的不协调力,对拉拔长调动深层次的肌筋膜,近侧端与远侧端的对压产生弹性变形,使人体变成一个整体的弹簧体,这样就能让学生理解太极拳为何不直接发力,如弓箭先蓄拉弓才射得更远。太极拳传统理论的如泉涌出、如皮燃火,通过对拉拔长,不需要神经调节,反应速度最快。对于功法的训练,借助辅助工具橡皮筋、健身球、大杆来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增加了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学院研究出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觉得学到很多知识,受益良多,身体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证明了训练的科学化与专业化。
纵观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这是古老中国特有的传承模式,而武术中的师徒制可以说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典型代表。师徒制传承是武术最早的传承模式,它是基宏太极拳技能得以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模式,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基宏太极拳也秉承师徒制传承,强调尊师重道。师徒制传承的形成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思想的影响。师徒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模拟血缘的师徒,如父子关系,通过择徒、递贴、拜师的仪式确定师徒关系,在秘密的环境下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将毕生所得绝学系统的传授给少数人或者个人,从而使师徒之间的传授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的修炼过程;徒弟继承发扬,进而代代传承。师傅除了传授徒弟技术上的功法、套路、格斗以外还会教导徒弟、传授德行,师徒长期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徒弟按照社会的理想和价值标准,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进行更好的再传承,风格和理念也会传承下去。在基宏太极拳的师徒传承体系中,以第一代传承人罗基宏传承于第二代传承人罗红元、古岱娟、林建川、郑伟雄等;再以第二代传承人传承于方林青、黄周盛、黄文乾等依次以师徒形式传承下去。在第一代传承人传于第二代传承人中受当时经济的影响,基宏太极拳的传承主要是以师徒面对面的言语、示范、古典拳谱文字图像传承。在第二代传承人传承于第三代传承人中受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师徒传承以面对面的言语、示范、实验为主,借助多媒体网络直播、电视、公众号、书籍、杂志、其它体育运动器械等为辅传承。
1901年,马良把原有的传统武术改革成摔跤、拳脚、棍术、剑术等,统称为“新武术”进行团体的教学;改变了单一的师徒制传承方式,增加了拳馆的传承方式,为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拳馆等的教学与训练产生了积极作用。民国时期,在“武术、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下,武术成为了国术,社会上的习武热潮迅速高涨,武术馆校纷纷成立。如1931年孙禄堂成立的镇江武馆等。拳馆传承模式中的传承要素主要包括:传承者、传承内容、传承目的、传承手段、传承场域等。传承者是以罗基宏为首的拳馆传承人林建川、郑伟雄、黄周盛、方林青、黄文乾等。传承的内容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三圆式静桩、升降开合动桩、抽转缠丝动桩、云手动桩,太极拳的套路:陈式太极拳一路、陈式太极拳二路(炮锤)、简化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剑、杨式太极剑、健身气功等,而这里的简化陈式太极拳是罗红元从一路里提炼出来的经典动作。太极拳的推手:定步平圈单推手、定步立圈单推手、四正双推手、顺步双推手、定步双推手等,它是在自制功夫基础上,发挥“太极预应状态”和各项太极运动素质,运用技战术去控制和战胜对手的制人功夫,主要通过控制对方“劲路”,同时还可以检验和提高“自制功夫”。传承目的主要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太极拳,以普及、推广、比赛、表演为主要目的。传承手段:运用运动肌筋膜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太极拳的传统拳理、拳法知识对太极拳套路、基本功、推手的动作进行分析、阐述;传承人示范、分解教学动作、跟随传承人重复练习的方法传承太极拳;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纠正。传承的场域主要是传承人租赁的场馆,继承人支付一定的学费跟随传承人学习基宏太极拳。拳馆除了招生授徒在拳馆内传承外,还会参与文艺展演、走进校园等。
太极拳与推手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群体爱好者通过太极拳与推手的练习使在体悟生命,认识自我,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上有了更深的亲身体悟。群体爱好者传承模式中的传承者大部分都是拳馆的传承者与继承者,在公园、社区等场地以协会与社团的形式存在。其传承内容、传承目的、传承手段都与拳馆传承相同,它的形成受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注重身体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以前习练武术的保存生命转变为现代的保养生命为主。为了提倡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每年各地省、市、地区的体育部门都会大力支持与扶持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举办一些传统与竞技的武术赛事,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也会赞助这些传统赛事。所以群体爱好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武艺,发掘了自己太极拳套路演练的艺术本质,得到了社会与身边人的认可同时还有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大家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经络、气血得到了疏通,睡眠质量得到了提高,精、气、身也越来越好,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与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从而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在家庭上自己的亲人也受到影响积极的投入太极拳的习练中增加了家庭的和睦与交流,为孩子的教育起到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的效果。所以受到群体心理效应的影响,为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凝聚了民间力量,大家通过习练,各有领悟,相互切磋,可谓百家争鸣,同时促进了基宏太极拳在潮汕地区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他们形成了定期定点的技术交流,探究研讨、弘扬传播,使更多的有生力量也加入基宏太极拳习练群体,通过基宏太极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基宏太极拳每年的寻根问祖活动是最大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传承者在百忙之中都会前来切磋交流,传承分享每年的心得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技术与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1989年罗红元与古岱娟在艾德蒙顿市创办基宏武术太极拳学院,以俱乐部的形式传承太极拳,担任加拿大国术总会、武术联合会、武术团体联合会的全国会长,加拿大国家武术队与太极拳队的教练,带领学生参加世界、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同时还是国际级裁判员,经常担任国际、全国比赛的裁判工作。除了理论研究以外,也在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了一套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根据西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完善,加拿大人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较高,基宏太极拳运用运动肌筋膜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太极拳的传统拳理、拳法知识对太极拳套路、基本功、推手的动作进行分析、阐述,借用运动解剖人体标本、运动筋膜图、橡皮筋、健身球、排球等道具进行拳理与动作技术的讲解与分析;把竞技武术对动作规格的要求与传统武术劲力、功法的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世界武术太极拳冠军与许多太极拳爱好者。
基宏太极拳训练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弘扬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完善了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它的传承模式在潮汕地区要坚持师徒制传承、拳馆传承、群体爱好者传承模式传承,借鉴加拿大形成的俱乐部传承使潮汕地区的拳馆传承模式、群体爱好者传承模式弘扬光大,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推动名师讲堂走进公园和校园,参与国内各类赛事,互相交流传承模式,吸取有利于潮汕地区基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思路,在传承模式上创新实践,为潮汕地区区域性的其它文体项目提供个案参考。基宏太极拳的传承在赛事传承上缺乏延续性,举办的赛事影响力范围小。在媒介传播上也仍需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