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蕊,王萍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 102400)
动脉血气分析是指对各种气体、液体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性物质进行分析的技术过程。是监测呼吸机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动态判断通气和氧合状态,了解机体的酸碱平衡情况。动脉血气分析是反映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程度的常用参数,显示了肺换气、肾代谢、肝代谢和血液缓冲系统的生理机能,其临床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1-2]。2018 版动脉穿刺解读中说动脉采血首选桡动脉,桡动脉的血管特点是位置表浅、易于消毒、患者暴露少、易于操作、采血后易于压迫、便于观察止血效果,便于观察患者发生皮下血肿,本课题研究的是桡动脉90°进针角度与30°-45°进针角度相比针尖与管腔接触面积较小,对患者血管损伤小,疼痛刺激轻,患者满意度高,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根据医生为患者的查体及检查抽取动脉血情况,选择心血管病区2018 年7 月1 日至2019 年7 月1 日期间住院患者60 例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30°-45°角(对照组)进针组和90°角(试验组)进针组,各30 例。入组患者60 例,对照组30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72.13±11.991)岁;试验组30 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20 例,年龄(71.57±9.605)岁。对照组年龄22-56 岁,平均(35.7±6.8)岁。试验组年龄24-54 岁,平均(36.1±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采血方法。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BD预设型动脉采血器。所有桡动脉采血操作者均通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师及主管护师进行。根据2017 年《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方法,制定以下操作流程:
1.2.1 环境准备温湿度适宜光线良好的清洁环境进行操作。
1.2.2 物品准备安多福棉签 BD 采血针锐器盒医疗垃圾筒手消剂。
1.2.3 患者准备识别患者身份,严格进行查对制度,评估患者,采血前宣教,侧肢循环检查进行艾伦试验[3]。
1.2.4 采血准备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手掌朝上,伸展手臂外展绷紧,手指自然放松固定手臂;腕关节下垫一小枕,帮助腕部定位固定;确定穿刺部位,腕关节上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消毒穿刺部位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面积大于5 cm,消毒操作者食指与中指范围为1 到2 指节掌面及双侧面。
1.2.5 准备穿刺采血时要再次确认穿刺点并固定,另一只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针与皮肤呈90°(实验组)或30°-45°(对照组)进针穿刺。见血后停止进针,留至所需量后拔针按压穿刺部位5-10 分钟,做好术后宣教及观察患者皮肤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病人疼痛程度疼痛评分标准是将疼痛的程度用0 至10 共11 个数字表示,0 表示无痛,10 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 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4]。护士方面评价: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法[5]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无痛、轻度疼痛、明显疼痛、剧烈疼痛”4 个等级标准,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表情客观判断。
1.3.2 采血一次性成功率一次性成功采血判断标准[5]一针成功回血,并抽取足够的桡动脉血量为一次成功采血,未一针成功回血或采血不足量均为一次采血失败。
1.4 统计学分析。SS13.0 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评分。两组数据称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z=-3.357,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和医学意义。30°-45 角度穿刺组疼痛分数明显高于90°角度穿刺组。
2.2 穿刺次数。两组数据称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z=-2.169,P=0.0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医学意义。90°角穿刺组的穿刺次数低于30°-45°角穿刺组,提示90°角穿刺一次成功率高。
3.1 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实验组垂直进针法直入动脉,进针角度大,穿刺创面小,如果一次成功不易形成血肿瘀青,患者痛苦小;对照组斜刺法进针角度小,穿刺创面大,比垂直法痛苦大,但若无回血可退针改变方向后再次进针,成功率高,容易形成血肿瘀青[6]。而且对照组拔针后按压部位不易掌握,因皮肤进针处和血管穿刺点间还有一小段距离,按压时必须覆盖两个穿刺点,如果按压部位不准确,也易造成皮下瘀血。实验组垂直快速进针法因皮肤进针处和血管穿刺点在同一位置,拔针后能准确掌握按压部位,不易发生皮下瘀血。
3.2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对照组采血法因操作者食、中指仅仅固定了桡动脉的一端,无法绷紧皮肤,血管暴露不充分,不易掌握进针方向,也降低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实验组快速进针法操作者食、中指分别从桡动脉两端固定,容易辨别所需穿刺血管的深浅,血管固定位置良好,不易滑动,能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3 疼痛刺激轻,患者满意度高。对照组采血法进针角度小,有效穿刺力也小,穿刺距离长,对皮肤和皮下组织刺激大。实验组针法有效穿刺力大,穿刺距离短,速度快,减轻了对皮肤及血管的损伤,患者易于耐受。垂直进针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较斜面进针的行程短,对皮下神经纤维的刺激少,缩减了伤害性刺激的速度和时间,也减轻了疼痛[7]。
总之,桡动脉穿刺术是临床上常见的进行动脉采血的操作,难度系数较高。经本实验研究,90°与30°-45°进针法进行桡动脉采血相比,对血管壁损伤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发生皮下淤血的概率小,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刺激感觉,患者痛苦小,使患者感觉舒适,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