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国 蒋 丽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医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涉及面广的自然学科。随着现代科技和研究手段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新疗法不断涌现,为了顺应医学和时代的发展,医学生在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要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1]。为此,各医学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科研论文写作则是锻炼科研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论文写作是医学生锻炼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开展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论文撰写(发表论文),有利于锻炼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提高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医学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拓医学本科生的眼界,关注和了解医学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医学技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帮助。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高低对于衡量一所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大批能创造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势必提高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医学生科研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其日后成为医务工作者后医疗技术的提升,能更好的服务人类健康事业[2]。
科研论文写作对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献资料显示:国外医学教育就比较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能力的培养,让医学本科生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科研创作之中,为医学生未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为例,其中75%的学生在前3 年科研期间发表了一篇以上论文,其中,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占45%, 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动力、兴趣和角色模型。国外的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在国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医学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教育方法的革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教育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医学生的科研价值也没有达成共识。从查阅的资料汇总来看,国内医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对于论文撰写的技巧更是知之甚少。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医学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在很多本科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这让医本科学生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教育观念,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只要学好医学技能就好,搞科研是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任务;三是师资队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只注重讲课技巧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不足;四是科研条件,受经费、场地、人数的影响,学校不能给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致使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没有机会和条件开展实验,无法获取论文写作的基本数据,影响了科研论文创作。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这需要每一个医学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系统的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就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主渠道[4]。进入工作阶段后,医务工作者因为繁重的临床工作,很难有机会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因此,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院校可以考虑开设适合于医学本科生提高科研素质课程。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为所有的学生特别是论文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科研论文写作的机会,同时,还能深化医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科研素养的认知,为其将来科研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程师资配备上,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或有论文写作能力,还应该具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因为医学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在很多本科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所以可以参照的资料不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个人经验自行编写,内容可以从文献收集、选题、体裁、结构、格式、技巧、投稿发表等方面着手。一门新课程的开设,需要学校各方面不断摸索试探稳步发展[5]。
(1)医学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培养
医学文献检索及阅读学习是医学科研论文创作的基础和起点,通过文件检索医学生可以充分获得该领域最新、最前沿、最详尽、最全面的信息,并梳理清楚写作脉络,为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为高质量的论文创作提供物质保障。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医学生更好的开展论文写作,因此在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就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进行专门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避免让文献查阅成为学生论文写作的拦路虎。比如介绍国内外常用的专业网站或者搜索引擎,如CBMDisc、CMCC、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M edline 、Pulmed、scholar google、百度等供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其次,有效阅读检索文献信息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首先,应尽可能查阅并粗读文章题目和摘要,判断文章是否有参考价值,其次,对杂志进行筛选,应尽量选择该领域的主干杂志、核心期刊杂志或者权威专家的文章进行阅读,这些因素与文章的水平成正相关。在确定好阅读范围后进行精读,整理知识点,关注文章的思路和写作方法。医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会了解和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总之,专门的医学文献检索和科研文献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医本科学生基本专业素养的养成,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
(2)参与科研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篇好的医学论文必须依靠一定的实验及临床观察数据才能得出客观存在的新规律。如确定新诊断、新治疗等措施是否优于原沿用的方法,就需进行两种方法比较,涉及大量的数据统计处理。可见,科研数据的获得对于一篇医学论文的完成至关重要,数据的真实、准确程度与论文质量的高低和可信度密切相关,而科研数据的来源依靠科研实验或者临床实践。但由于医学本科生没有临床实践过程,在校期间进行科研的机会也不多,大多数学生参与科研取得有效数据的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并结合课程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一些论文题目,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分工合作,设计方案、制定流程、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之中。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参与,只为学生提供思路和技术指导,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是医学生加强科研能力、获取科研数据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通过长期系统的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必将有很大的提高[5]。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是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3)正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查阅文献和实验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医学生将进入正文写作阶段,这是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择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安排论文结构、执笔撰写论文。就科研论文的格式而言,一般有基本的格式,即题目、署名(姓名、单位、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引言、正文、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等;就一般步骤而言,一般是确定标题、拟定提纲、正文写作、推敲修改、最终校对等;就具体内容而言,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内外对该内容的研究近况,并与自己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对本研究的重要性、理论实践意义及创新点进行阐述;对本研究尚存在的不足、疑点等加以分析,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针对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向和办法等等。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是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修改,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写作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在医学院校有这样的顺口溜:“寄生虫,何人生;病理病生,九死一生;生理生化、必有一挂;大内大外,不死才怪”,不难看出这些医学课程的难度,很多医学生为之头痛,大大降低了其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医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能力范围,尝试将论文写作成绩作为这些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督促医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课程。为了写好论文成绩合格,医学生会自觉的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动手实验、分析数据,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入和扎实,而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将论文写作融入课程考核中,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核学习成效,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本科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坚持学以致用原则,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论文作为评定学生成绩重要依据,尝试在高年级举办学生论文汇报会等,这些举措将必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6]。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医学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医学教学中注重科研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对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具体落实和实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