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黄晓玲
“伙伴”是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班级授课式背景下的“伙伴式学习”,是学生群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明确合理的分工下,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帮助、相互评价、合作共赢的一种学习模式。我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伙伴式学习”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表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陶行知先生更是在1932 年,提出并实施了“小先生制”,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着浓厚的伙伴式学习的色彩。
基于我校是全纳教育的学校,我们无条件、义务地、开放性地接纳来自全国23 个省市的新市民子女(新市民子女人数占全校人数的80%)。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本市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学习主体意识不够,有的安静沉默,有的无心学习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虽然只有个别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积极主动,但有效教学是针对班级群体而非个体,如果这些积极主动的学生能在群体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样整个群体才能高效地参与课堂,更快地提升音乐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伙伴式学习”教学应运而生。
“伙伴式学习”是建立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音乐特长、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保证组内学生之间的互补性。
我在备课时会重点备“学生”,备“伙伴式学习”。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内容都会以学生已有的音乐素养为基础,不过于理想化,会考虑让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学习。当然组内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依赖组织能力强或者完成率高的学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会鼓励组内每个学生都要领取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承担学习责任,实现小组共同成长。
例如:教三年级音乐活动课《司马光砸缸》时,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唱一唱主题旋律、演一演“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奏一奏打击乐器的环节。学生可以先在伙伴组内领取适合自己难度的任务进行自主练习,熟练后在组内与伙伴组的成员协同完成音乐故事,最后还可以与其他组相同角色的伙伴进行再组合,全班共同演绎司马光砸缸的音乐故事。
“伙伴式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组内或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思想、语言的碰撞起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在“伙伴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讲台上,让各组自由展开讨论活动,那么看似热闹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会讲与核心问题无关的事,或者自己做着自己的事,这样的伙伴式学习就浮于形式。
因此,除了要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特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伙伴合作完成的任务外,教师还要指导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位伙伴应该承担的任务,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能真正参与并发声。还以教三年级音乐活动课《司马光砸缸》为例,课前我会跟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指导学生预习,主要内容是: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组内成员选择一段故事设计动作、哐当哐当哐当在歌曲中表现了什么、视唱旋律片段。这些为了歌曲教学铺垫的伙伴式学习任务,对于每个小组来说必须得到伙伴的支持和协作才能完成,于是才有了课堂上各个伙伴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了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
当然对于教师来说,作为伙伴式学习的监控者、观察者和改进者,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和改进伙伴式学习的进程,同时反思并改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伙伴式学习。
伙伴式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会产生好奇心,都想知道别的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他们会有哪些独特的见解,课堂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就变得尤其重要。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认可和赞赏。
伙伴式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在《司马光砸缸》教学中的演一演环节,借助了一开始小组内伙伴间合作设计的动作,再配上歌曲音乐,加入奏一奏的乐器元素,唱一唱的动听歌声,伙伴组成员合作展示伙伴式学习的成果。这种以音乐为媒介的群体活动,是伙伴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只有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学生才会在伙伴式学习环节里更有针对性地达成目标任务,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语言的表达进行反复斟酌推敲,组和组之间进行良性竞争,提升伙伴式学习质量。
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影响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伙伴式学习成果更能让周围的同伴发现“他人”,再重新审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教师要及时补充正面评价,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愿望,又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处处都需要伙伴式学习,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伙伴的支持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因此,音乐教学中要真正让伙伴式学习时时发生,还需要对它进行再思考。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伙伴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更注重有方法的“导”,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和教师也成为能够“动”起来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在友好的氛围中一起携手遨游在音乐的世界里。共同创造、和谐、同乐,通过音乐学习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样的音乐教学才是有效的,才会获得最佳效果。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伙伴式学习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原本伙伴式学习就是学生个体的个性不断成长、成熟、张扬的过程。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讲授的内容、难度、要求都是全班同一尺度,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欣赏课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伙伴式小组中发表意见,明确观点没有对错,只有相互补充,对音乐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可以为其他伙伴提供激励和榜样的作用,这样既锻炼了自己,也带领伙伴组一起提高了分析、理解、鉴赏等能力。
通过对音乐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欣赏,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伙伴式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以现代美好愿景为主题的伙伴式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伙伴式学习可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课堂内外联起来,于是伙伴式学习的社会化属性就进一步显现,育人功能也在发生。在课堂中学得的知识、素养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会很自然地运用到课堂外。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伙伴式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而对于学生而言,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因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伙伴式学习的价值,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在伙伴式学习中积极正面地表达、尊重伙伴的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