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若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不是非常了解,必然会影响到其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的差异从根源上来说是文化的差异,其中涉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够熟悉,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经验与技巧不足,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让更多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教会他们正确的翻译方法,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不断提升。
语言翻译不单单是将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更关键的在于两种思维及文化的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存在的共性,也必须让其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语言翻译包含了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以及文化层面翻译(Inferential Translation)。从文化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必须要以字面翻译为前提,因此,高校学生必须拥有较为牢固的基础知识功底,熟悉英语语法,还需熟悉了解西方文化,感受翻译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差异。综合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因为地域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风俗习惯方面,更直接的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中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如汉语为汉藏语系,英语为印欧语系,学生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若不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如下语句:“This fashion for long hair continued through the 1960s and 1970s,with Audrey Hepburn's chic up-do givingway to the long,centre-parted hippy look.”其中“hippy”这一单词特指“嬉皮士”,即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自称为嬉皮士的青年追求自由与开放,有着和普通年轻人不同的着装与行为方式,且常常蓄发。若学生翻译时对美国这段时期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往往不能准确翻译出其含义。
风俗文化是渗透于地方居民日常生活与交际中的一种认可且遵循的行为习惯,中西方风俗文化差异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对动物的态度,比如说狗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人类的朋友,代表了忠诚,而猫则更多地代指奸诈狡猾,在英语中常常用狗来表示褒义:“You are a luck dog”。而对于汉语语境来说,即便狗也代表了忠诚,但若将其用于形容人则有失偏颇,且很多汉语成语中带狗的基本上都偏向于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
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这方面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较为明显,比如说中国人很多时候都习惯于在宴席上谈生意谈项目,但西方人认为工作与吃饭应当分开。
1.直译法
针对部分英语语句的翻译来说,因为人们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英汉语言在特定状态下,其字面意思与内部含义相同,这时可以学生选择直译法予以翻译。直译之后的译文并不会转变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例如,较为典型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汉语成语“一石二鸟”“To shed crocodile tears”将其翻译为“鳄鱼的眼泪”,这些都是直译的代表,通过直译的方式不单单留下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也有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2.意译法
若原文的含义无法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学生应该采取意译法,这种翻译方法摆脱了原文形式上的束缚,但也能够非常准确地将原文含义表述出来,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如果选择直译法进行翻译即为:“一只猫在热的砖块上”,而指导学生利用意译法,可以将这一场景翻译为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如此翻译让中英文语句所表达的含义更加贴近文化背景,又如“When I say Chinese food,I mean Chinese food”这句话,学生若选择直译法则会翻译成:“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意思是中国菜。”但如此翻译不能够准确地把原文含义表达出来,如果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选择意译法则能够翻译为:“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这样显然更为确切。
3.比较法
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而言,英语教师需要对某些单词的文化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应当和母语的文化展开对比分析,如此能够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如广告品牌的翻译,中国人都十分喜爱“吉祥”“如意”“喜乐”等词汇,这一心理也会对其消费行为带来影响,而美国著名饮料品牌COCA-COLA的翻译,若没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不考虑国人的传统偏好,在翻译时直接按照单词原意翻译为“古柯柯拉”,或根据音译翻译为“口渴口蜡”,必然会对其在中国的销量产生影响,英籍华人蒋彝先生瞄准中华民族的悠久饮食文化传统和消费者的心理,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读起来不仅押韵,喝起来既“可口”,又让人“可乐”,自然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欢迎。
4.注解法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注解,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文化方面的影响,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比如说针对“five o'clock shadow”这个短语,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准确进行翻译,即便其中的各个单词学生都非常熟悉,但若不了解西方文化就很容易直接翻译为:“五点钟的阴影”,但其实这句话正确的翻译是:(早上刮脸后)下午五点又长出的胡须。从上述语句的翻译能够了解到,若学生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5.增译法
增译法要求学生根据语句的含义和当时的语境,在翻译时合理地增加原句中没有的词语,从而让翻译之后得到的语言信息更为准确。例如:“Having lived in Beijing for quite a longtime,Tom knew the city well.”
指导学生翻译时能够适当增加“因为”或“由于”,这主要是原句中的分词短语代表了原因/理由,因此能够将其翻译为:“由于(因为)在北京居住了很长时间,汤姆非常了解这座城市。”又比如说这句话:“In spite of the fact you treat her good,she is a yellow dog.”可以将其翻译成:“虽然你对她不错,但她却是个忘恩负义的人。”通过对原句进行分析,“she is a yellow dog”的含义为“她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指导学生翻译时适当添加“却”这个字,能够充分体现出原句所要表达的语气。
归化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翻译时可以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基本规则来更加准确地翻译,有助于他人理解。因为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时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基本逻辑和具体形式上大相径庭,在指导学生利用归化策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醒其重视翻译上的合理性。
首先是对人称进行转换。因为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各不相同,汉语和英语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特别是语言逻辑以及表述上。例如,在主语的使用上,中国人往往会把人当成是表述的主体,而英语国家一般把客观事物当成是主体,所以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在语句本来含义的基础上对其主语实施合理转换。西方国家非常强调生活中的礼节,学生翻译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对人称顺序予以调整,尤其是针对道歉、承担责任等话语的翻译,需要把第一人称摆在首位,避免出现误解。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通常对亲属称呼的划分不如汉语细致,所以学生翻译时需要明确了解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词语的转换。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应当指导其合理运用不同的词语,可借助于正说反译亦或是反说正译的方式来强化翻译效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中西方不同语言使用习惯予以翻译,促进翻译质量的不断提升。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针对名词、动词或者介词的翻译,应当灵活运用词语转化方法,如动词化名词、肯定化否定等,有助于翻译效果的提高。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重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其中涉及社会、饮食、生活、习俗等不同领域,这些都属于英语翻译时应当关注的问题,中西文化差异很容易对翻译准确性带来影响。例如说针对:“I can wear three different hats thisweek.”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并未充分了解hat在英美文化的含义,于是把three has直接翻译成“三顶帽子”,实则hat不单单表示帽子,在英美文化中还表示“某个时间段做特定工作”的意思。这类情况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也能够预见,对于英语翻译来说,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会对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带来很大影响,学生要予以重视。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师能够借助于互联网来收集相关视频,借助于多媒体来给学生呈现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比如说通过小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观看短片,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餐桌文化,借助于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和用语的差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另外,建议高校也应当设置一些中西文化相关的学习课程,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平台,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书籍、电影、杂志等,让他们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直接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良好的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英语气息,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定期组织进行多元化的活动以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班级中设置英语翻译兴趣小组,组织全班所有学生开展一次英文电影、文学作品翻译比赛,要求学生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者组织一场英文话剧表演,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感受英语的魅力。无论是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亦或是英文话剧表演,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升他们的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其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灵活应用。与此同时还应当依托于学校广播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例如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各个国家的风俗文化知识,或者让学生用英文稿件到广播站投稿,播音员播放学生的作品,对优秀稿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其英语语言思维的培养。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当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来。对于词汇的理解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前提,学生必须要把词汇的正确含义表达出来,实践中应当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并对其予以分析,用合理且准确的语言进行翻译,这并非是一件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事,要求学生长时间的积累与实际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相对较多的便是室友、同学和教师,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借助于生活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更多地和教师与同学使用英语交流沟通,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英语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巩固,从而促进其英语翻译水平的逐渐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思想与文化,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促进其多元化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的专业发展。
总而言之,英语这门课程表现出较为凸显的工具性、人文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来说,必须要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帮助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对高校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英语翻译教学,和学生一起积极投身于英语文化的研究中来,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拓宽视野,进一步丰富其语言资源,促进高校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