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2020-11-23 01:51宗慧
关键词:基础性层次性课程标准

宗慧

摘要:问题链就是在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升华,设计成的符合学生学情、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组环环相扣的有层次性、梯度性、发展性的问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多变地设计、使用问题链——有时需要强调驱动性与层次性,有时又要观照基础性和发展性等。

关键词:问题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何为问题链?问题链为何?

何为问题链?问题链就是在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升华,设计成的符合学生学情、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组环环相扣的有层次性、梯度性、发展性的问题。一般包括一个综合性强的主问题(是结合教学目标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若干个围绕主问题分解成的子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层次、有梯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何要用问题链来教学?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需求及发展。频繁而随意的提问,问题的过于简单或者困难,总是打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长期低质量的琐碎问题中,学生难以找到问题解决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连接点,对学习失去信心。利用问题链开展教学,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能让各个层次水平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建构知识,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思维,促进学习品质的提升。

二、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首先,问题链中的主问题应是符合学科目标、具有综合性的大问题,是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关联生活经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子问题的分解与梳理。其次,应该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让问题处于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层次,既减少低效问题的琐碎,又避免过难问题的障碍。再次,问题链的主问题与子问题之间是有层次的、环环相扣的,能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驱动思维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问题链设计应凸显特性

我们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多变地设计、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链。有时需要强调驱动性与层次性,有时又要观照基础性和发展性等。

(一)强调驱动性与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设定既可以是台阶式的攀爬,按照既定的路线到达终点,又可以是一场设定终点的探索之旅。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会认为路线式学习更高效,从而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向上而行,终究跌进琐碎的“一问一答”模式中,看似对话式教学,实则并未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有驱动性的问题链将带来一场充满吸引和挑战的学习之旅,在有层次性的子问题的引领下,基于伙伴之间的研讨、碰撞,验证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一次次新思想、新问题的交锋与对决,让课堂动态生成,让学习渐入深处。

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关于土壤的成分,学生基本可以用观察的方法找到土壤中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物质,教学重点就落在猜测寻找看不见的成分——水和空气上。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探究,教师以主问题“校园里的土壤中还有什么呢?”为引领,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考。

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问题驱动着本节课探究任务的展开。从学生容易观察到的土壤成分,到联系生活中的小动物存活需要水和空气,推测土壤中看不见的成分——水和空气的存在。关于土壤中水的存在,学生是确定的。但怎样来验证水的存在呢?学生先是想到“用手摸”,然后觉得摸的感觉不可靠,于是开始思考更多可以验证水存在的方法。最终,借助生活中的已有经验(纸巾遇水变“色”),设计了可行的方案。

沿着“观察能看见的成分—验证可能存在的成分”这条思维主线,学生的学习不断地深入。也正是在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问题链中,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不断地碰撞出更多可能的验证方法。除了进行任务的设计,学生也在反思方法的可行性,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场思维盛宴中,教师只是启迪者、点拨者、陪伴者。

(二)观照基础性与发展性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这个高水准的教学内容既关照了“上层”学生,又能使“下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与交流发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为此,可通过基础性问题的启发和发展性问题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空气是什么样的》一课,教师通過基础性问题的启发,帮助学生回忆起水的性质气泡图(如图2),然后通过类比,发现空气的相关性质(气泡图如图3),并建立可视化联系。这是本节课问题链设计的基础。

针对这样的基础性问题,学生照着样子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并未习得归纳与整理的方法。怎样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找到不同物质的共性与特性,是低年级学生不容易想到的。如何走向发展性,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可设计图4所示的问题链。

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不仅学会了类比,也在互动讨论中找到了更好的归纳相同点和不同的方法——韦恩图(如图5)。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锻炼思维,得到启发,将“学会学习”真正地落在解决问题的实处。

参考文献:

[1] 赵果红.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方法探微[J].科学中国人,2016(32).

[2] 张胜义.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6(8).

[3] 廖德才,张品红.创新学习与质疑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

[4] 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陆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科学探究的再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猜你喜欢
基础性层次性课程标准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以“1”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