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内文本解读方法探究

2020-11-17 02:19孔毓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本解读方法探究

摘 要: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教学内容课文教学。如果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更高的语文能力,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经验,教师就要做好课文的文本解读。本文对文本解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本解读 方法探究

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想教好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有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即做好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顾名思义就是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恰恰是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关键,同一篇课文,教师选择“教什么”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的。在实际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来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语文学习中的文本解读,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就现在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喜看厌学”;从教师层面来看,许多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解读不够深入,过于浅显,二是解读方向偏离文本本身。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何谓文本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还原性的理解。文本解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所以文本解读必须要有理性精神,也就说是,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依据文本,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不能称之为文本解读。任何结论的得出都不能是凭空想象的,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相对准确客观的解读结果。其次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切忌将文本肢解开来,因为文本内部是有着整体性、自足性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如果文本的整体性被破坏,那么读者就会陷入混乱,更不用说领会文本传递的信息了。

二、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忠于文本自身

解读文本,首先应当静下心来,研究文中的词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每字每句都是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斟酌的,而且这些文字里蕴含着作者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一个文本的主旨,是建立在文本的每个局部的意义上的。所以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忠于文本,不能随意增减文本内容,既不能超出文本的边界,也不能将文本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解读的准确。

简单地说,文本解读就是对文章本意的理解,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需要认真分析“文本究竟在说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进行解读的对象是文本,那么解读的依据也必须是文本,否则将会导致解读的失控。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文本中的隐含信息时,合理的、适度的推断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克服无边际的“多元解读”、随意的“个性解读”与“过度解读”,一定要用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文本。不顾文本的边界,一味地进行解读,势必导致解读的失控。比如解读古诗时,一见到“秋”就会与悲秋挂钩,却不知刘禹锡的《秋词》与“悲秋”毫无关系。而且,在分析诗歌时要留心各个语句之间的关联,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词语、某一句子的解释,须将文本中的词句串联起来进行理解。再比如许多人在解读戴望舒的《雨巷》时,误以为这首诗写的是“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的擦肩而过,这其实是对文本事实的随意的添加。若是基于文本本身,我们就会发现,那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其实并未出现在雨巷中。她是“我”想象出来的形象,只是“我”心中愁怨孤独的一个投影。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强加于文本之上的错误,我们要在认真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忠于文本本身,理性地解读文本,力求言必有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解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二)用中立客观的态度面对文本信息

如果缺少了客观中立的理性,文本解读的结果一定是不可靠的。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新的文章时,会经历发现信息、辨别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并且会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整体感知就是对文本的第一印象。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到对文本中的信息保持客观中立呢?这需要解读者超越自身的固有观念,摒弃主观臆断以及个人的情感偏好,用理性的目光看待文章。比如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文本解读,有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这种看法是相悖于文本事实的,这种结论的得出是由于阅读者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我们如果忠于文本事实就会发现,“我”的父母如此对待于勒叔叔其实是由于生活的窘迫,他们迫切希望于勒叔叔可以带回金钱,以缓解生活的困窘,因为贫穷的生活使他们的女儿都没办法出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追求的是对文本的还原性理解,遵循文本内在的思路,切忌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测,只有用中立客观的态度面对文本信息,才能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

(三)把握不同文本的文体要素

文本解读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来寻找切入点,在语文进行中比较常见的文体主要有三种:议论性文体、叙事性文体与抒情性文体。议论性文体主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性散文杂文。叙事性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叙事性)记叙文。抒情性文体主要指部分抒情诗歌、部分抒情散文以及一些戏剧的片段。

1.议论性文本的文体要素

议论性文本的显著特征就是论点与论据,所以在解读议论性文本时,应从论点与论据切入。议论性文本的文体要素主要包括:论点—文本的中心思想,论据—文本中的材料。

2.叙事性文本的文体要素

叙事性文本的显著特征就是叙述与描写,叙述与描写经常是相互配合的,所以在解读议论性文本时,应从叙述与描写作为解读的切入点。叙事性文本的文体要素主要有:文本中的叙述与描写、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3.抒情性文本的文体要素

一般来说单纯的抒情是很少见的,人们想要抒发某种情感时,通常都要依托于其他的表达方式。所以抒情需要借助叙事或描写,课文的写景抒情是比较常见的,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抒情通常是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进行的。

基于上述把握不同文本的文体要素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很明显的写景抒情散文,写景重点写了紫藤花蓬勃的生命活力,与十多年前紫藤花开的伶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十多年前的花开得伶仃,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紫藤花不敢也不能自由的开放。通过对时代变迁的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主题:生命应自由自在地绽放,不要去干预。

紫藤花十多年前的生命状态和现在形象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表达了“生命应自由自在”这一主旨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文本最核心的解读点。《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还十分注重条理,文本结构层次分明,依次展现了作者的“观” “感”“思”。文章首尾处的呼应也是十分明显的,文章开头处写到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文本末尾处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些都是需要在解读时加以注意的。

总之,做好文本解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更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我们应该在追求准确解读文本的路上不断努力,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晓晖《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 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 魏荣华《探究如何提高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华夏教师》2019年第30期。

[5] 徐敏《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新解读》,《教书育人(高教論坛)》2020年第18期。

(孔毓丽,1997年生,女,汉族,吉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文本解读方法探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