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费石庄村外向发展区规划策略研究

2020-11-12 08:37于宝王建梅朱建佳朱博王宇洋
关键词:体验型街巷村落

于宝 王建梅 朱建佳 朱博 王宇洋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园艺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2.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山东 淄博 255300;3.哈尔滨商业大学 轻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1 费石庄村村落分析

费石庄村,隶属于北戴河区戴河镇,距镇政府东南2.2km,位于联峰山北侧;东邻崔各庄村,北接北戴河北部新城,南邻乔庄村;京哈高速公路引线和205国道在村庄南北穿过,交通便利。地貌以构造剥蚀平原为主,地势低缓起伏,高度在海拔10m以下,表面微向南倾斜,地坡1°—3°。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多数为沙质土。占地总面积1 750亩,其中农用地面积1 675亩。农用地按具体用途又分为耕地50亩、果树地1 424亩、林地60亩、其他农用地141亩。大部分农户以种植果树为主要经济来源,以桃树为主,杂以其他果木。其中桃树占果树种植总量的90%,达到7万多棵[1]。

2 外向发展区规划的依据和方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产业兴旺”“体验农业”“生态宜居”基本原则的指导下[2],秦皇岛市于2020年开展了费石庄村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笔者作为参与项目成员,从促进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与优化林业和旅游业以及配套特色农业的两大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对费石庄村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有以下五个发展方面的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占地过大,主要产业结构以附加值较低的果树种植业为主;(2)村落内林业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利用,闲置房屋较多;(3)基础设施配套严重缺乏,公共服务水平较低;(4)村落内产业分区不明确,产业关联性小或无关联;(5)村民收入渠道狭窄,全村经济水平、农村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处于戴河镇后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该村提出的相关发展要求和理论指导意见,对其外向发展空间进行了设计和改造。根据从整体到分区规整的村落规划设计总原则,在外向发展区的设计中也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分类设计方法。根据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水平的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在外向发展区的规划设计中将乡村的优势从生态方面转化为生态经济,以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发展方式来推动费石庄村的整体发展[3]。因此,设计中根据费石庄村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从公共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对费石庄村外向发展区进行了具体的设计规划。

3 公共空间发展规划

费石庄村应根据原有公共空间进行重新的修整,增设入口广场空间、停车场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在村落重要景观节点设置公共卫生间,在景观带上设置休憩空间,满足人们的休憩和观景需求。公共空间应以多种形式展现,并且相互融合,例如以体验式和疏散式空间为主,小型空间和点状景观为辅,二者相互呼应,互相影响。

3.1 体验型公共空间

体验型公共空间更注重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的体验性,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体验型公共空间设置体验式采摘大棚,在大棚内设置三个区域:准备区、采摘区、烹饪区。准备区提供采摘工具,采摘区位于空间的中心部位;采摘主要以当季蔬菜水果为主,主要划分为草莓采摘区、番茄采摘区、黄瓜采摘区、茄子采摘区等;烹饪区为采摘大棚外建筑,可在此对蔬菜、水果进行加工烹饪和就餐。(如图 1所示)

图1 体验式蔬菜大棚设计

3.2 疏散型公共空间

疏散型公共空间一般较为开阔,应可供10人以上聚集、疏散。将村落格局中的广场入口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把废弃建筑改造为游客接待中心,利用周围的原有植物进行景观再造;在广场周围布置太阳能路灯,既节能环保还能满足夜间照明的需要;设置木制长椅,拆除硬化水泥路面,改为透水性强的石砌路面,注重疏散空间的生态性。(如图 2所示)

图2 疏散型空间改造

3.3 小型公共空间

小型公共空间一般是村落建筑围合的区域、街巷内部的空间节点,一般可容纳3—6人。将村落格局中的一部分空间节点进行再设计,将裸露在阳光下的空间进行趣味性提升,将硬化广场空间进行道路整合,在滨水景观边缘设置木桩式围栏,满足休憩与安保的需求。(如图 3所示)

图3 小型公共空间改造

3.4 其他公共空间

其他公共空间设计更注重其服务性与功能性,并且按照其功能需求设定来引导人流的走向。例如停车空间主要设置3个区域,为入口空间、水果采摘空间、主广场民宿空间,最大停车容量空间设置在主广场民宿空间内。为了减轻休闲娱乐区的空间压力,利用公共电动游览车接送往返于景点和民宿之间的游客,不但保证了空间界面的完整性,还能够提高村民收入和游客的体验感,人车分流,让游客有良好的安全保证。

4 街巷空间发展规划

费石庄村村落主要以街巷空间为主,在公共街巷设计上突出游览为主要需求的实用性设计理念,根据交通、游览、体验的不同功能需求,改造以这三种不同形式为主的街巷空间,丰富村落表现形式,满足乡村商业经济发展需求。

4.1 交通型街巷空间

交通型街巷空间主要功能为连接各个功能分区,整体为带状形式,空间开阔,可双向行车,与游览型街巷和体验型街巷不相干扰。例如行车交通空间,因水土流失影响,4m道路净宽已不足3.5m,并且在道路内侧设置排水沟,用青石板铺设,道路两侧设立石柱保证安全,并且铺设电网,架设路灯。(如图 4所示)

图4 交通型街巷空间改造

4.2 游览型街巷空间

游览型街巷空间主要分布在村落采摘园与民宿景观节点,功能上主要以观赏为主。街巷的串联能够让游客感受村落的整体文化氛围,从特色建筑到桃源风光,从滨水景观到四季收获,空间开放性较强。例如步行景观带,对排水系统进行修复,道路两侧补植景观绿植,游览道路两侧等距设置生态型休闲座椅和太阳能装饰性照明设备,提升空间的人性化,增强夜晚空间氛围。(如图 5所示)

图5 游览型街巷空间改造

4.3 体验型街巷空间

体验型街巷空间主要在建筑群落内部,由建筑空间围合而成,通过街巷相互连接。街巷界面丰富但相对狭窄,内部空间较为封闭,适合步行游览、驻足体验。例如一号街巷,设置为商业街,提供餐饮、商店、手工体验等服务。院墙设置为半封闭形式,成为街巷空间节点,满足人们购物与体验需求。(如图 6、7、8所示)

图6 体验型街巷空间改造图

图7 体验型街巷节点空间改造

图8 体验型街巷节点空间改造

5 建筑空间发展规划

费石庄村内的建筑空间应根据村落发展和生活需求进行重新规划,利用闲置建筑空间设立民宿、餐饮、历史性文化建筑、游客接待中心等,根据其功能性可分为商业型、接待型、文化型。

5.1 商业型建筑

商业型建筑主要为小型院落改造的商铺和大型特色建筑改造的民宿群。小型院落商铺可提供餐饮、小商店、手工艺品等服务,主要对院落空间的开放性进行整改。例如水果售卖区域,提供当季水果及衍生产品售卖;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调整,隔为贮藏室、加工间;改变院墙建筑构造形式,减少违和感,增强内外视线交互。大型特色建筑改造的民宿群主要提供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针对人群主要以家庭式聚集人群为主,因此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构建和设计,构建组合式趣味空间,突出体现当地民俗特色,但又不失当代流行元素。例如特色民宿区,对现有二层空间内外进行打通,二层与院落形成有机衔接,院落内种植庭院树木,设计生态型景观小环境,设计实木廊架、花架对院落进行装饰,设置儿童娱乐设施,并且确保儿童安全。(如图 9、10所示)

图9 民宿建筑空间改造(1)

图10 民宿建筑空间改造(2)

5.2 接待型建筑

接待型建筑主要为村委会和游客接待中心[4]。费石庄村发展规划中,主要针对游客接待中心进行设计改造,设置两个游客中心,分别位于村落的南、北入口处。例如北部入口新建接待中心,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因受建筑原始结构影响,空间改造有一定的局限性,院落门窗多采用玻璃材质,满足良好的采光和视线需求。建筑装饰上参考传统样式,打通内部结构,使其满足商用需求,将游客接待中心与外部院落运用不同的艺术设计手法进行空间分隔。(如图 11、12所示)

图11 接待型建筑空间改造

5.3 文化展示型建筑

文化展示型建筑以文化展示为主要目的,以村使馆和历史古庙为主要形式。村使馆主要对村落历史文化、沿革等进行展示。村史馆根据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将建筑内部打通 2m 通道,建筑装饰以展板、展墙、展台来展示图片、文字、模型,展现费石庄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古庙主要把非遗文化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现,例如村落北部古庙,对古庙内戏台进行搭建,在空间分布上除备演休息区和服装道具区外,其余空间进行非遗演出,并且搭建观众席,便于观众观看。(如图 13、14所示)

图13 文化展示型建筑空间改造

图14 文化展示型建筑立面改造

6 总结

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对费石庄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发展依据和发展方向,得出来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三大方面:第一,公共空间发展规划中主要针对体验型公共空间、疏散型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其他公共空间进行了再设计;第二,街巷空间发展规划中主要针对交通型街巷空间、游览型街巷空间、体验型街巷空间进行了再设计;第三,建筑空间发展规划中主要针对商业型建筑、接待型建筑、文化展示型建筑进行了再设计。对费石庄村外向空间的规划,能够满足费石庄村的整体发展与经济需求,推动本地区的乡村发展,也希望成为北戴河乡村发展的优秀案例。

猜你喜欢
体验型街巷村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
“营销之星”训练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发展初探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