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要】慈孝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百善孝为先”。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孝,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信宜市拥有“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美誉,让我们深挖本土的慈孝资源,让身边的慈孝资源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使学生在感受地方慈孝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慈孝文化;百善孝为先;语文素养;慈孝故事
“慈孝”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道德品质的起源,不孝不能尽责、不能尽力、不能尽忠。信宜市既有“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美誉,又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还有典型的“孝”文化个案,挖掘地方慈孝资源内涵,感悟身边的“孝”文化,让身边的慈孝资源走进课堂,使学生在感受地方慈孝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
一、诵读慈孝经典,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丰富、扎实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最便捷、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2019年1月25日上午,老师带领学生及部分家长到信宜市北逻慈孝园开展实践基地活动。慈孝園的正方是一大片大大小小各种字体的“百孝图”,在小导游深情介绍“孝”的意义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一学生说:“原来‘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部分,而下面是‘子字,‘孝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还有一学生说:“我为了得到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一个新的发夹、一件礼物……不断地向父母索取,得不到就不罢休。现在想想我的任性是多么的不孝啊!”然后学生诵读的方法:“开口读——大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诵读“慈”和“孝”的含义:“慈者,仁爱也,慈母之简称。从心,从慈,慈亦声,慈的意思是草木茂盛,慈与心结合起来的意思是有帮助人茁壮成长之心,本有助人之心。”“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承老形,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在此基础上推荐一些慈孝经典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岁月如歌,母爱无言》《游子吟》等,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感受中华慈孝文化,乐做孝顺孩子,更进一步提升朗读的水平。
二、讲慈孝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百善孝为先。”北逻慈孝园以慈孝文化作为核心,园内的慈孝碑园可见一个个图文结合的石碑,一个石碑一个慈孝故事,如,慈鸟反哺、母慈子孝、孝思不匮、慈眉喜目、义方之道、寸草春晖等。此外,园中还立有一些铜像,都是关于慈孝感恩方面题材的,一尊铜像一个榜样,如,子女为父母洗脚、儿媳为家婆奉茶、晚辈为长辈捶背等。老师深情地为学生讲述每一块石碑每一尊铜像中的慈孝故事,也深深吸引着这群学生们。在阅读交流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围绕慈孝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读后感受。有学生说:“从此以后,我也要立心改正,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帮爷爷奶奶们锤锤背,多让着比我小的孩子,反正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会尽力的去做,因为我要做孝的传承者。”也有同学说:“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心,比如:送一枝花、泡一杯茶、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的确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这样的实践基地活动,既让“孝”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开始走向阅读的道路。
三、践行慈孝,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这一部分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以本学期我采用“实践式”写作,具体做法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主题——讲述主题后的故事——写出讲述出来的故事。即“我笔抒我心。”学生们参观北逻慈孝园,理解了“孝”的内涵,然后把自身经历的“孝”的故事讲出来,最后再把讲述的故事写出来。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有感而发,习作的兴致很高,梁晶晶的《北逻慈孝园观后感》、刘佳瑶的《北逻慈孝园一日游》、江国源的《参观慈孝园有感》、陈冠伶的《慈孝园里学孝》、梁誉珊的《慈孝园游记》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每一次慈孝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践行慈孝之道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孝”常记心间,把孝心带给自己的长辈。这样的实践式写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趣味。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通过挖掘本土“慈孝”文化资源,让身边的慈孝资源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使学生在看慈孝、感受慈孝过程中知“孝”理,树“孝”心,育“孝”情,扬“孝”行。通过践行慈孝,让慈孝在心中扎根,在践行中立德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