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抽象、概括、优化等多样性、综合性的活动。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成就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实际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更加显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通常把数学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期末复习阶段,教师们会引导学生们进行2-3轮的横向、纵向复習。对于喜欢新鲜感的学生来说,这种“回锅炒饭”让他们失去了兴趣和挑战性。因此,数学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不断挖掘适合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体验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反思等能力。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有以下惊喜的收获:
一、无压力下的勇者
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提供活动的目标、活动器材要求、简单的操作流程指导。准备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参加活动的小组之间不存在竞争与比较,没有量化打分及等级评定。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参与活动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在奖励和班级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们踊跃报名并组建自己的活动小组。在组队中,平时数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的孩子也积极起来,和组长一起商讨分工安排。古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今有“无压力之下必有勇者”。为那些平时对自己没信心的学生提供很好的体验机会,更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无差异下的合作
在实践活动小组组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会根据性格、日常熟络程度等来组建小组,而不是以成绩、能力为标准。这是非常惊喜的现象,让教师们看到学生们内心的单纯与相互间的平等。他们在分工中,能够充分发挥组员的特长,任务明分工确,工作安排合理。分工中出现的小矛盾也能够主动在内部“和平”解决,简直是个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有想法、有沟通的数学实践“团队”,有一种勇者们抱成团迎难而上的风范。
三、无成绩下的智慧
数学实践活动没有量化标准,重在参与,这种“无成绩”下的活动,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一面。这张插画(图一)出自一个非常内向且对数学没信心的女孩之手。她在数学学习上一直是老师们“干着急”的对象。但是通过这幅插画中眼睛的画法,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细腻的女孩,有自己的幽默,有自己的灵敏的感知,有自己对数学的期待。这幅小小插画,凝结了一个小女孩的智慧、可爱及对被人认可的期待。
图二中,器材准备只需要用到一把15cm的直尺就可以解决操场上起跑线定位问题。让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个平时看起来一点“不起眼”的小男生的发现。他的智慧在于先想再行动。他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让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
四、无竞争下的分享
尽管适当的竞争是学生们进步的推进器,但是数学实践活动重在参与和体验的宗旨与竞争促进相矛盾。因此,活动小组之间的活动过程、活动结论均不做对比。我们把活动成果的呈现以分享的形式开展,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闪光点,弱化过程与结论中的瑕疵,侧重问题的解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个个小组汇报展示的互动中,逐步感染其余小组的积极性和活动经验的借鉴,使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尽管学生们站到讲台“做小老师”不是第一次,但是他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成就感让他们的双眼闪着光,心里装着蜜。这个经历,让学生对数学不再陌生,不再“纸上谈兵”,不再觉得“数学无趣又枯燥”。学生们的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分享到家长群里,家长们甚感自豪的同时也促进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五、无对比下的优化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体验过程、注重方法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优化”现象。对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师生而言,数学方法的优化过程是他们必然要经历、体验的。小组成员之间在活动操作中实现分工、测量、计算的优化;在不同小组汇报分享中,“小听众”们不知不觉地体验小组之间不同方法的优化过程。例如,从学生们找体育老师借长长的软尺到15cm长的直尺就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路分析中考虑到操场跑道线段部分和弯道部分”到“只需要考虑跑道宽度决定起跑线定位的方法”,这个优化的过程是学习上质的飞跃。鉴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他们汇报成果的时候,无论他们采用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会侧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强调越简洁的方法越好。这样,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都很高,更加专注于运用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独立、有主见,不惧困难。
数学,从来不是简单的计算、画图、解决数学问题,而是一种思维能力和学习的态度;数学,从来不是枯燥的符号与图形,而是鲜活、有趣的世界;数学,从来不是让学生会做什么,而是让学生会思考什么。美妙的数学实践活动,会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