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慧
摘要:高职院校破解课程思政改革难题的关键点在于教师,难点在于如何调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如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都存在问题,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秘诀——给全体员工“心灵赋能”,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示范。本文尝试从稻盛哲学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破解之道,以期给广大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盛哲学;高职院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全国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贯彻执行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是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查阅相关文献可知[2][3][4],不少高校的代表性课程中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思路、课堂实施等环节均有一定的尝试。
然而,课程思政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从形式上把专业课上的政治性很强,而是自然和谐地把专业课上的知识和思想、技能和素养、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而从实践来看,现如今课程思政改革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是相差甚远。改变高职院校教育现状的依靠力量在哪?高职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依靠专业教师具体实施,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的突破口在于教师。建设一支思想境界高、具有良好德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1 从学校层面看,部分学校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政策导向不明,课程思政师资培育困难
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最严重的问题并非缺少配套资金,而是思维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趋势,导致管理体制机制落后,学校各类管理制度建设停滞不前,政策导向未能朝向如何发展专业建设的角度,未能激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1.2 教师层面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育初心缺失,缺乏课程思政执行动力
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习总书记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审视高职教师现状,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恪守职业道德。然而不排除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师风缺位、教育初心缺失的现象:一些教师难以抵御外界诱惑,过度看重名利、地位,教书育人主要应付了事,个人副业却蒸蒸日上;一些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情绪,混日子等退休,各种培训、竞赛、科研、教学改革等一概不参与,只求过好自己小日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更多的教师不能跟上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思维模式僵化,知识储备陈旧,教育方式方法、教案等多年一成不变,讲课职能对着PPT自说自话,离了课件便无法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何谈所谓教学效果。
诸如以上各类教师存在的问题,在现在高职院校中并不罕见。真正实施落地课程思政理念,对于那些缺乏教育事业基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1.3 学生层面看,学生学习水平日趋下降,思维活跃但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的日益推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攻读更高的学历。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全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却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与挑战。经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没有什么怕的,及格与否无所谓”、“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严重”、“出勤率很低”等。部分现象在十年前的高职院校根本不会出现,那时的学生普遍对学习较为重视,多数学生以考试通过作为奋斗目标。随着高职院校单招工作的持续推进,生源质量更加堪忧。不少教师表示“教的越来越费劲”,“越来越没有成就感”,“问问题无人回应”等。
生源质量下降了,但不可否认这些学生普遍带有新时代的气息,更加具有自己的想法、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想要应对学情变化的现状也并非无路可循,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给他们正确的教育与引导。若还以照本宣科的方法进行教育,就算融入再多的思政元素,也未能起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看,高职院校破解课程思政改革难题的关键点在于教师,难点在于如何调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当下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如何挖掘某类或某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在细枝末节做修修补补的工作。而是需要跳出课程思政的固有模式框架,站在“道”的层面,给广大教师赋能,让他们具备承担课程思政改革的内驱力和思想境界。解决了这一根本性问题,就算学情再发生变化,相信这批具有高学历、选择投身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定能找到解决办法应对。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破解之路。
二、稻盛哲学的惊人力量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的实业家、哲学家,也是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他经营了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2010年,他以近80岁高龄的年纪零工资出任已破产的日本航空会长,重建日航第二年便扭亏为盈,继而再次上市,创造了公司经营的奇迹[5]。本文就以稻盛和夫重建日航的经历为鉴,尝试探讨一下,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和人生哲学当中值得高职院校教师学习和效仿的理念和精神,寻求破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之道。
2.1 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秘诀
稻盛正式就任日航会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实现新的计划关键就在于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因此,必须聚精会神,抱着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坚忍不拔干到底。”可见,稻盛从接手的那天起,就已经明确了日航破产的根本原因:由于体制和经营原因导致的人心涣散。
那么,让这家破产公司重拾新生的秘诀是什么呢?王阳明心学和致良知是稻盛哲学的原点,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心的问题。日航新生本质上是从人心的觉醒和统一开始的,是稻盛和夫“心灵赋能”所取得的成功,稻盛激发了每名员工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纯粹的元力量。
2.2 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具体做法
为了彻底从内心深处唤起全体日航员工的热情,凝聚重建新生的力量,稻盛在接管后持续地做着以下八件大事:
(1)零薪担任会长,并付出不少于任何人的努力。
(2)宣布并践行赴任的三条“大义”。第一,为了保住留任的3.2万名日航员工的饭碗;第二,为了给低迷的日本经济的重振助上一臂之力;第三,为了保持航空业的竞争态势,让日本国民有选择航空公司的权利。
(3)揭示并反复宣布日航的经营理念,即“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4)编制《日航哲学手册》并全员推行。这是日航经营的指针,指明了日航今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哲学为基础来开展经营活动。
(5)组织每月一期干部学习会,对各级主要领导人进行彻底的精神洗礼。
(6)每个月开一次员工大会。早在出任日航董事长致辞时,稻盛就表示:“企业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员工的心。如果每名员工都能发自内心地盼望重组、发自内心地配合,我坚信这个企业就能持续发展。”
(7)一线发动,率先垂范。接手日航后,年近八旬、身高一米八左右的稻盛和夫都是搭乘日航航班,都坐经济舱,表明与员工同甘共苦的决心。
(8)利用盛和塾的巨大影响力帮助日航人重塑信心。
以干部学习会为例,稻盛和夫每月组织课堂,给公司领导人上课。起初,有些人还不愿意听,但后来大家都被稻盛先生的话语所感染,所有人的精神都振作起来。各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慢慢开始建立,产生了强烈的一体感。随后,稻盛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由高层管理者向中層管理者乃至员工渗透。
全员受稻盛哲学影响,都开始自发地进行反思并致力于改进日航的服务:空姐们的播音越来越充满感情,提供各类服务越来越热情、细腻;员工们在乘务长致欢迎词时站在前面鞠躬行礼,提高了送餐送水的效率,观察并满足乘客的需求,以表达歉疚和感激;为了把准点率做到全世界第一的水平,他们充分做好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分甚至秒作计算时间的单位。如果被迫推迟起飞,日航也会不惜增加燃油,加速飞行以期准时降落;维修人员也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珍贵,从认为“工作就是检查、维修飞机”到认为“我们运送的是珍贵的生命”,安全意识更强了。这些努力不仅改变了乘客的评价,也改变了日航员工的心境,他们开始为自己和日航的进步而获得成就感,并不断以此激励自己和团队。
所以,虽然绝大部分员工的工资减少,但是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公司风气彻底发生了改变,员工发自内心地与公司同心同德。变化大大超过预期,甚至让稻盛本人都深受感动。这正是稻盛“心灵赋能”所产生的动人力量。
三、从稻盛哲学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破解之道
从稻盛拯救日航的案例可以看出,日航新生本质上是对员工“心灵赋能”所取得的成功,虽然是企业的案例,但我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破解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同样适用。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和教师们都是有着高学历文化人,都是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的,也都是很努力的。部分教师教学原动力不足,但远远未达到日航破产时那种员工人心涣散的境地,高职院校想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只要发动每位教师的内驱动力,让每位教师由衷的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当成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目标去做,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中,如何给每位教师“心灵赋能”,现就结合稻盛哲学,谈谈一些粗浅的思路与想法,以期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3.1 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文化引领的作为,厚植学校的文化灵魂
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提出的学校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就高职院校而言,全体教职工就是学校的员工,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为整个学校的教职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理念和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活动之中,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实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从学校层面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塑造自己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办学主张,彰显核心育人精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挂几条标语,喊几句口号,而是一要建设学校文化体系,指明学校今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哲学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二要发挥“领头羊”效应,充分调动两级班子、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定期分层次的对他们进行彻底的精神洗礼,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基准,要求领导干部成为受到下属信任和尊敬的人;要求全体教师以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学生的未来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让学校文化慢慢渗透并影响到每一名教职工,让每名教职工发自内心的为课程思政改革甚至是学校建设出一份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上下一心,激发每位教师心灵的力量。
3.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要实现一个基础,即教师为本
稻盛和夫一直以来都以“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作为经营目标,他始终认为,“只要你爱员工,他们就会爱顾客。”以此逻辑类推,就高职院校而言,若领导者能以“追求全体教职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出发点,教师也会爱学生。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爱学生,希望学生好,才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思考如何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才能在学情不断变化的今天持续找到应对之法。
教师是一个学校创造价值的源泉,一些高职院校并不重视教师的发展,甚至偶尔会听到关于“学校不是为了解决教师就业的”之类的言论。教师干劲不足、得过且过的心理未受到学校的关心与重视,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来伤教师的心,只能陷入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高职院校只有以教师为本,为教职工的幸福努力,才能为课程思政甚至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反之,若教师对待工作没有最基本的热情,如何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若教师只顾小家,如何培养出一心为公的学生?只有教师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课程思政的推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3高职院校要创新发展思路,给教师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撑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着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对很多教师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教师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大都是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未具有专门针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基础。因此,进行课程思政的专业培训,聘请具有先进实践经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培训交流,是提升教师素质行之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机制,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对专业教师开展分层次的培训,确保培训的多样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最大限度地争取较多的“国培”或“省培”计划名额,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培训积极性。
二是要高职院校要加强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教学改革类科研项目促进“课程思政”持续向前推荐。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科研与教学息息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教学改革实践类的科研项目必不可少。高职院校应增设专门的科研项目计划,明确项目要求,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过程管控,提出合理结项要求,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刘继强.学科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0(09):32-36.
[3]蔡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377-378.
[4]张金祥.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0(28):160-161.
[5]曹岫云.稻盛和夫拯救日航[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2011(0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