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2016-11-22 12:56钟之静
今传媒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师资队伍

钟之静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间的关系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革新势在必行。本文在阐述新媒体对我国教育传播模式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而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革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2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体行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强势崛起,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成为冲击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应对,这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课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我国教育模式革新的内涵

关于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在学术界是有理论依据的。早在2012年国内就有学者结合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的观点[1]。而本文即从其理论框架出发,结合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多元性、虚拟性,对新媒体语境下传授双方媒介使用权、教育信息传播渠道、新闻教育的社会价值发生变革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传受双方媒介使用权趋于平等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开始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报纸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产生了电子报刊、手机新闻客户端等融合媒介形式;广播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产生了播客等新媒体形态,电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产生网络电视等新型视频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使得载体性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将面临更为广阔的空间方向。互联网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充了信息容量和丰富了信息形态,信息获取形式得到拓展,同时,也使得教育传播中的传受双方都能具备同等的发言权和媒介使用权。因此,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手段越发多样化,让信息传播的传受双方地位越发平等化。

新媒体这些技术特性,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固守传播领域进行填鸭式教育的格局,传统意义的新闻生产从采集、制作、发布等传播流程上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要加强如何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发布和传播新闻信息的教育内容,将听、说、读、看、写、录等多种手段集合展现在新的媒介终端上,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

(二)教育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新闻采访和信息发布的主要功能,而为职业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线索的是以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为主的群体。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被强制性地改变。用户自身参与到新闻生产活动之中,一方面丰富了媒介内容、扩充了信息容量、解决了信息的供给问题,但另一方面,受众因为自身知识架构、媒介素养、对新闻价值的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使得摆在人们眼前的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进行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判断、筛选、整合、评论成了新闻传播者越来越重视的工作。这就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信息搜集和发布能力等“工具理性”,还要有着渊博的知识存储、开拓的国际视野、强大的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厚实的文化修养等“价值理性”。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在面对海量信息所带来的挑战时,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工具理性”,夯实学生新闻采写的基本功,更要提升学生的“价值理性”,强化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可经互联网的传播而被受众广泛认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等纷纷登场,竞相传播;中西文化、新旧思潮猛烈碰撞;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之下开始变味。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地球村”里,新闻工作者尤其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把关人,才能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信息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因此,在新闻教学中强调“价值理性”的培养,应该成为新闻传播教育在面对海量信息挑战时的必然选择。

(三)新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到放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渐趋成熟以及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已经不再是传统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更多地将竞争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内容产品的整合上。传媒集团力图通过这种整合,以此提升其价值,使得其内容生产成为社会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大范围扩展到更广的社会领域,并生成传媒集团的新型的产品服务链和社会价值链。因此,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局限于新闻传播专业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它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层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也需要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目前,自媒体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工具,在国家层面的“互联网+”的要求下,传媒集团也在进行着“传媒+”的实践:传媒+房产,传媒+旅游、传媒+通讯,传媒+游戏等形式日渐多样,这些新兴领域的创立更需要上述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因此,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多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结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梳理有关新闻传媒教育的文献以及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可发现,我国现行的新闻传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学科建构和师资队伍等三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和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纵观国内各大高校,新媒体环境下其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通识教育不足。通识教育源自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当时的学科知识较为单一专门,严重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通识教育的观念。它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建立起知识的相互关联,实现人才培养的完全性和完整性。结合新闻传播教育的具体实际,通识教育主要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习新闻学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全面的素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要将精力集中到信息处理能力和不断推新的媒介形态使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经济、文哲史等多学科的知识。目前来说的国内高校里,大多数新闻学院还是以新闻类课程为主,其他学科课程安排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通识教育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

2.前沿知识缺乏。新媒体的前沿发展趋势带来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视野,比如,大数据传播、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营销等,随着新媒体介质和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不断涌现。然而,在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中,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这些新媒体理念,没有及时进行课程调整和理念转变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还在使用传统媒体时代编写的教材教授知识,即使部分院校开始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是建立全媒体工作室的学院则十分少见,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当前新媒体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只有将通识教育和前沿知识相结合,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学科设置不合理

新闻学的学科架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学学科的专业框架,也就是新闻学的专业和方向设置;另一个是新闻学科的组织扩建,也就是新闻学的各个专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3]。目前,我国高校中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设置基本上还是在传统媒体对人才需要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与新媒体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较为单一的专业设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闻院系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以后,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目录来划分的,是在网络和新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所指定的[3]。传统的专业分类方法的培养目标更为注重以单一的新闻传播规律和信息传播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新媒体传播中已经注入的新传播技能和新传播元素。比如,新闻学侧重培养能在报社、电视台、广播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做记者的新闻人才,广告学主要培养的是从事广告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等。而在新媒体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同媒体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倘若还以媒介的共性特征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新闻传播教育就已经难以适应信息传播的需要。目前有些走在改革前列的新闻院校已经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开始按照新媒体的特性来安排课程,比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始了数字营销的课程,以适应新媒体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2.较为平行发展的课程体系。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扩展加快了新媒体在新闻领域的广泛运用,倒逼了不少新闻院系逐渐开始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并在原有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做出了较大的改变,比如增加了舆情应对、大数据等体现新媒体特性的专业。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新开设的专业相对传统专业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它们还是主要围绕某一单个媒体来进行具体教学,比如舆情应对只注重微博等新媒体上的舆情监控,对于线下传统媒体的监控则又少有问津,这就使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课程缺乏交叉,容易导致各个专业的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显然也是不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新媒体知识背景缺乏

目前在高校新闻学院中任教的老师,大部分是一种单一型媒介,只熟悉某一具体媒介形式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登上讲台讲授课程,缺乏全媒体的概念。此外,从事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精通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而对其他新闻类课程所了解的不多,更不用说跨学科去了解互联网、企业营销这类新媒体课程。这样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培养新媒体技术特性所要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跨媒体的工作能力。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革新路径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要求新闻院校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思考如何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进行革新。根据上述三大困境,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建议。

(一)调整教研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新媒体发展变化速度快,新闻传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研究媒体生态圈和捕捉新媒体发展态势,主动应对新媒体中出现的问题和带来的挑战,调整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内容和方法。比如,要积极地传授新媒体知识教育,指引学生掌握与新媒体相关的传播技能,如大数据挖掘、融合新闻写作等,让学生成为主角,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和新型的教学工具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比如可以将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开展新闻传播教育,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实践,亦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特性和功能,掌握新媒介的运行理念,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总之,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应关注通识教育的传授,关注新媒体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设置要倾斜于新媒体方向

新媒体的出现引起了媒介生态圈的巨变,这要求高校新闻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媒体时代专业教学的壁垒限制,引导学生在积累多元化知识和跨媒体思维的基础上,掌握新媒体的各种技能。因此,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设置要重点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体的实践能力,建构起基础厚、跨媒体、精专业、重实践的新闻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出数字化的记者。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文字能力仍旧是基础,口头播报、视频剪辑、网络编辑以及事件策划能力等仍旧是新闻专业学生的重要生存技能。在当下新媒体时代,课程设置要注重加强对数字化记者的培养。

此外,新闻学课程设计要注意将两个方面融合起来,一是将教学、实验、实践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将新闻业务、媒介经营与管理融合起来。课程与课程之间,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要留有一定的扩充余地,以便适应新媒体更新换代周期比较短的特性。

(三)重构教师队伍内涵

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更新知识结构,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实现新媒体知识的重构,达到知识系统的重启,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学生的责任。高校可从媒体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记者、编辑、新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等,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任务中。这就要求学校在引进人才时,要突破学历上的过高要求,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外,还应具备一个让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保障。新媒体的发展显示了技术的强大力量,技术的进步更加凸显创意的珍贵。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技术平台的保障[4]。没有前沿的技术理念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师资队伍的重构就很难实现,创意的活动也难以实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为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必须进行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新教育理念,进入移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进行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的培养,积极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时,还要进行课程设计的革新,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新媒体上,加强对数字记者的培养。此外,由于教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5],这要求在新闻传播教育的革新中,要特别注意教师队伍的内涵重构,从而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完善。只有这样,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蒋银健.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 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3] 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

[4] 郑亚楠.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师资队伍重构刍议[J].新闻传播, 2015(6).

[5] 余秀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革新[J].新闻大学,2015(4).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析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