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虹
摘 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文章指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并提出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荐合适的书籍;品尝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课外阅读;自主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匈牙利国土面积虽小,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当然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匈牙利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4人。由此可看出读书是获得智慧的捷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即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对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有明确规定;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总之,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深入学生生活,让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和写作。一般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使命,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写作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或者我们自认为的那么大。学生写作上的进步,固然得益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但在更大程度上,却是靠阅读来推动的。学生如果单从课本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很难真正提高语文能力。有专家称: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更多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因此,教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应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现在的学生一提笔就感到十分困难,最主要是当前学生阅读量太少。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是抒发、表达,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桎梏阅读
课外书的阅读令学生打开了认知外界的一扇窗,可有的家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用来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水平。如此下来,孩子很难保持学习兴趣,阅读也变得被动起来。其实,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快乐参与中养成阅读习惯才更重要。其次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不给学生自主阅读和交流表达的机会,没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后布置许多抄写的作业或各种练习题,占据学生过多课外时间。即使有课外阅读作业,也少不了摘录或写读后感,这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欲望,不能让阅读充满乐趣。
(二)影视冲击,心灵浮躁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快。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网络游戏花样翻新,电视剧情节曲折动人,动画片则声情并茂,对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电子娱乐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如果学生把课后的时间都花在这方面,就很难能静下心来阅读。
看电影、电视时,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过程。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心灵可以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一)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在教授《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时,教师给学生讲姨妈给汤姆拔牙的片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也许看过这本书,在教师讲述时会附和,这时教师要赞扬这位学生阅读面广,并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位学生会特别有成就感,教师顺势给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乐”读书是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各不相同,会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倾向性。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阅读倾向,不能硬性规定阅读内容。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看漫画书对学习没帮助,会阻止学生阅读,一味地要求学生看作文或和考试有关的阅读材料。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我们只要尊重学生读书的选择,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自然阅读兴趣与热情也就萌生了。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父母就得为孩子做出表率。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热爱读书,孩子也会对书籍情有独钟。父母同孩子一起读书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大家同读一本书,然后和孩子就自己的感受或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倾听孩子的独特见解,欣赏他们稚嫩的创意,对每个孩子来说,父母对孩子认可是最强大的力量,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且能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有时父母对书本的讨论也会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在这样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孩子很自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推荐合适的书籍
鼓励学生阅读的时候,应注意到现在的书籍很多,但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助于其发展的书籍。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教师给学生推荐书籍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男生喜欢科学幻想、探险、自然,生物、机械、天文地理等类型的书籍。而女生更喜欢童话、文学类。以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便于操作、有趣又好玩的科学实验,充满悬念的科学故事,别具一格的互动栏目,这样的书籍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阅读习惯。
(五)品尝阅读的乐趣
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更大的阅读动力。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通过诵读会、接龙赛、抢答题、讲故事、征文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同时,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从而激发阅读愿望。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外阅读陪伴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