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楚楚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发认识到对小学生实施“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总会出现落实不到位、形式主义严重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责任担当”理论的内涵,探究出培养小学生“责任担当”的实践路径——从生活中取材、从教材中引导、从行为中纠正。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担当”;培养路径
自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小学时期,适逢学生各种能力与意识的形成阶段,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师在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综合表现为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后,对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出,那些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正是责任担当意识的践行者和榜样。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正在经历的事情,以此为素材开展我国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工作成为可能,再结合教材引导、教师纠正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工作。下面笔者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实践路径做出探索,并提出几点想法。
一、我国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工作存在很大的空白和形式化趋势,尤其是在小升初压力日渐增加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更加偏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然而,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辍学现象和未成年犯罪行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能力的重要性,而不对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工作,很可能会造成许多不良现象的发生,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此外,即便一些学校在教育局文件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但仍停留在理论推广阶段,多是采取口头告诫、校规规范等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其实际的理论内涵却没有真正地传达出来。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不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活动,学生将不能真正地理解其含义,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让小学生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从而更加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
二、对“责任担当”理论内涵的深入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的过程中盲目地采取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不合适的,要想真正地落实德育工作的发展,必须要认清“责任担当”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做到把理论内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对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就小学阶段来说,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小学生自身学习负责的“责任担当”。好好学习是有责任、有担当的重要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成长、成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承担起自己、家庭和祖国的未来。第二,对小学生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负责的“责任担当”。要让小学生牢记生命是宝贵的、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的生命有且仅有一次,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是美德,也是责任。第三,对身边环境负责的“责任担当”。地球只有一个,破坏环境的行为无异于慢性自杀,让小学生了解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性,鼓励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地球的卫士。第四,对家庭文明、和谐负责的“责任担当”。孩子是一个家庭沟通的纽带,让孩子从小建立起家庭和谐观,更有利于缓和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文明素质建设。同时,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又能够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五,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担当”。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集体担当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观。第六,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的“责任担当”。正如古圣贤所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和家长不应该包庇孩子,而是应该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担当意识。
三、当代小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从生活中取材
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攻势下,我国医务工作者毅然站在人民的身前,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他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这些在我们身边的实例,正是我们引导下一代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要素材。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他们或许是小区的邻居,或许是父母亲戚的朋友,或许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父母、亲戚。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人是他们能够真真切切看到并且接触到的存在。由此,教师在开学后可以以此为主题举办一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讲一讲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志愿故事,当然,除了医务人员外,也可以讲一些其他岗位的坚守故事,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小学生立志向他们学习,形成“责任担当”意识。
(二)从教材中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课文内容具有“责任担当”精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自己去发现这些隐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精神力量,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解读教材。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既要完成一定的知识能力目标,也要重视其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展开课外阅读,帮助学生从经典文本中汲取力量,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又有利于其“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从行为中纠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在其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及时予以纠正,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很多小学生都害怕被批评,所以他们在犯错的时候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纠正他们的这种行为,并鼓励他们积极地承认错误,告诉他们勇于承认错误也是有“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责任担当”观念,是每一個小学教师都应该为之努力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高效地利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例,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自觉以此为榜样,促进其自身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本,深入挖掘课本中体现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斌.透过疫情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J].辽宁教育,2020(08).
[2]周逸先.面对核心素养:中小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责任担当[N].科技日报,2016-12-28(005).
[3]蒋瑶.在多元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我责意识”[J].教育观察,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