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波
【摘 要】“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在历史复习课上采用“问题导学”模式会使复习课的课型特征更明显,也更有效。但“问题导学”也是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关键词】问题导学;复习课;导学案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取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几个步骤。
一、在历史复习课中采用“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问题导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基础教育课程标要求我们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导学案看书、整理教材内容,形成新的问题,在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中锻炼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把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权利于学生”的理念,有利于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和涵养。“问题导学”能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课堂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能力为中心”也是现代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大区别。
(二)“问题导学”使复习课的课型特征更加凸显
高二上学期,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已完成了历史新授课的教学工作。严格地说,高二下学期也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课。从内容上说,一轮复习包含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庞杂,头绪万端、记忆量大,如果不理清知识体系或弄懂知识间内在联系,就会很容易遗忘,而学生的水平又参差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轮复习的任务就显得更重了。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课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的课型。它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复习,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完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本学期的“问题导学”模式下,我们的教学主要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针对练习、课堂小结几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整合”和重要问题的分析、理解,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对疑难问题进行分解、强化,在思考中把知识内化,构建知识网络。课堂探究、针对练习部分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知识是“死”的,而运用则是“活”的,学到的知识能否真正为己所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检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例题,注重基础又兼顾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小结部分优化知识结构,归纳总结核心知识,画龙点睛。通过半学期的尝试,自己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尝到了一些甜头:
1.可以顺利帮助我们构建知识网络
在练习、应试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抱怨学生的基础太差,知识遗忘过快。问题导学模式采用学案教学,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看书,依托导學案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能够使课堂重难点更突出
围绕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设置教学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问题系列会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同时也会减少或避免因教学活动偏离教学目标而做的“无用功”,有的放矢既能集中学生思维,也能为培养学生更深层的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3.讲练结合,注重实践训练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复习任务的真正完成在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导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暴露复习中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
(三)“问题导学”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从近年的高考题目来看,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能力的考察,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没有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综合把握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升认识、生成结论,有助于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僵局,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要求。
其次,“问题导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在书上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知道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探究自主解决的,这无疑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借助导学案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能有效引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二、在历史复习课中采用“问题导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学案要提前发放,切实做到“先学后教”
可以提前一天把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在充分自学、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的基础上完成课前自主学习部分,明确本考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课堂探究和针对练习部分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完成,只有结合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得,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够按要求完成学案,并积极发现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这就使学案教学预期效果打了折扣。为了使“问题导学”模式更有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及时收起学生预习之后的导学案,通过检查、批改一方面督促学生积极完成学案,同时也通过批改、浏览让自己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更好地了解。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了解学情。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二次备课,才能在教学中对简单、易懂的知识一带而过,对重难点问题浓墨重彩。也只有从学情出发,对学生讨论交流中不能解决的或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点拨,教师指导者的角色才会更加凸显。
2.要让学生明白导学案的重要性
在很多不愿意做学案的学生眼中,导学案就是一份普通的试卷,要努力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就是自主学习的向导。在预习课上,导学案是我们的预习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基础知识,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课堂探究、交流展示中导学案是我们的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笔记;课后,导学案是我们的复习资料,我们要及时对“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利用针对练习、课堂小结对知识进行反思、积累。明确了这点,导学案才不会变成学生的负担,其“导学”功能也将慢慢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问题导学”关键是“导”
问题导学,“问题”是载体,“学”是核心,“导”才是关键。而“导”旨在导过程、导思维、导方法、导学科经验积累。“导”主要体现在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和师生智慧的教学对话中。
1.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既要“导疑”也要“导趣”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经学过内容的“再次学习”,相比新授课没有太多的故事和活动,怎样把学生新鲜劲儿已过的内容重新组织让学生眼前一亮,是一个挑战,所以复习课的导学设计除了“导疑”外首先还得“导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更高效。
2.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要遵循科学性、梯度性、启发性的原则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复习课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必须是基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在研究考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既要有深度,也要适合学生和教材,具有可探究性。问题过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所以“问题导学”模式的导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遵循梯度性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随着课堂探究的不断深入都能有自己的收获。高效的课堂是师生感情得到充分交流的课堂,应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导学”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教师借助导学案这种形式充当主持人、舵手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引导,启发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誘导他们的思维,脚踏实地地逻辑推进,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3.复习课的问题导学更应体现学法指导
复习是为了更好地记忆。经常有学生跟我们抱怨记的知识会遗忘,甚至有学生在看了答案后说:“老师,这个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就是想考我们这个!”……记了的东西会忘,记了也不会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课的导学设计中不仅要强调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更应体现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三)做好教学反思
运用导学案教学是新课改之下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应该纠结在该不该实施的问题上,而应该更多地思考怎么实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所以反思显得至关重要。每节课下来,我们先要仔细回顾下本节课效果如何?学生能围绕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吗?我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习题选择有没有针对性?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只有这样不断反思,做到“常设计常钻研”“常设计常修改”“常设计常补充”,我们的“问题导学”模式才能更贴近自己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勃勃生机。
问题导学模式能将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情境和历史思维融合在一起,既能还原历史情境,又能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实,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思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历史复习课中恰当地运用“问题导学”的模式能更好落实教学目标,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导学需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