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过剩时代的文本解读

2020-09-22 13:28许江华
读天下 2020年24期
关键词: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备课资源异常丰富,这是个资源过剩的时代。作为以文本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师群体,文本解读是职业生涯中的应有之技,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基础阅读能力。”那么,文本解读能力来源于哪呢?——显然,只能来源于主体自觉的实践和长时间的习惯养成。

关键词:备课资源;资源过剩;阅读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主体意识缺失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依赖资源

教师一般是文本只读一遍,然后借助于手头现有的参考资源,结合文本后面的习题,从参考资源中寻找答案,梳理出阅读教学的要点,让参考资源代替自己的思考。

(二)浅尝辄止

备课中,教师悟读文本不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成为对学生的说教,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人的见解荡然无存;且一旦形成对文本的某种第一认识,潜意识里就会排斥新的文本理解和看法。

(三)方法欠当

教师依赖教学资源形成的文本认识后,就热衷于寻找传递文本的新方法和强化练习巩固上,根本无暇顾及文本解读的过程。

看来,过剩的资源淹没了教师文本解读的主体性,降低了文本解读的价值。

二、 资源很多,我们不能迷失方向

文本解读是有其基本原则的。

(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文本是客观存在的,文本阅读得源于文本,尊重文本,回归文本;但文本解读的过程又是主观性的主体行为,不能仅局限于文本,必须得有合适的延伸和跨越,这是教师阅读主体之所在。

(二)整体与个体的统一

文本结构与文本情节的统一性,文本主题与关键词句的一致性,文本标题与行文的关照性等。

(三)多元与有界的统一

文本解读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读理解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多元解读并不是随便发挥,而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有界”。

三、 资源再多,选择再多,我们更要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

下面以《湖心亭看雪》为例,细说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一)披文入境,读准本意

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就是要读出文本的本意,即“披文入境”。叶圣陶先生曾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道明:“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几句话对践行文本解读,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本意,再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如,阅读《湖心亭看雪》文本,通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看出雾气弥漫,白茫茫一片的景物特点。又看“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随之变化,宁静清绝的特点油然而出。

再,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可见作者之“痴”。拥毳衣炉火。天寒地冻,还有如此雅性,又见其“痴”。“绝”和“独”两字道出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雅情雅致”。由此,《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的本意便是“写景小品,雅情雅趣”。

此为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其核心就两个字:准确。

(二)咀文入甘,读出深意

郑逸农先生认为:“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

文本的深度解读要领是尊重文本的客体存在但又不囿于文本的约束,在坚守文本客观底线的同时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

如,复读《湖心亭看雪》,可抓紧“痴”字发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有”一词仅是说明张岱与湖中人是“知己”吗?舟子之喃,从语言表达形式解读,不解之意明显,正因为如此,才反衬其只是凡人之见。再看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氏,答籍贯,怪乎?加上时至年关,何以客此?最后,折回来观照文本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文本写于1644年(清),又何以用明朝的纪年呢?探究完此三问后,尽管文本含蓄委婉,但作者淡淡的故国情思便可咀嚼而出了。故,文本抒发作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乃是文本之深意。

此可视为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次,其核心也是两个字:深刻。

(三)透文入新,讀出新意

穿透文本,读出新意。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留白为读者插上了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还是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张岱游西湖,于年关,于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时,又于更定后,小舟独往,作者何以有意这孤独之旅?透过文本,喜欢独处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原来,喜欢孤独的人常又相伴着失意和无依的悲苦。就此跳出文本,其实可悟:人生无处不孤独,只有空静的,孤独才得以安身立命。此番解读,我们是否可窥见作者生命的空虚与困倦呢?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孤独与宁静的一份默契的相守呢?而这样的解读,作者在文本中可是什么也没说呀!

复顺着这一思路挖掘下去:如果懂得人生无处不孤独也就懂得了人生无处不可亲近的意蓄。张岱意外偶遇湖中人,便一见如故,这可以瞥见怎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只要脱离利益关系,是可以相互感通的。对于这一点,作者在文本中也一点未提及。

再就上述的作者“什么也没说”,可洞见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难道不是吗?一见知己大喜的是“客”,喃喃言“痴”的是舟子,张岱始终什么也没说。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淡定哥吗?

……

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三个层次,其核心还是两个字:新颖。当然,读出文本的新意,并不是要我们撇开一切、丢弃一切,因为文本解读的“老祖宗”还是文本本身。

四、 结语

总之,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无,“线上线下”的挪用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文本下”……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J].中学语文教学,2012(7):51.

[2]郑逸农.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1(2):7-9.

[3]汪旭升.一字立骨 一线贯珠:《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4):36-39.

[4]陈心想.过剩时代的教师阅读[J].新课程评论,2018(12).

作者简介:

许江华,福建省南安市,福建南安市联星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