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关系到小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且还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因为小学数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因此,小学数学老师需要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理念进行思考。文章即是从创设情境,预习思考、课堂提问,展示交流以及知识生成,共同总结三个方面,对问题引导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问题引导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注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问题引导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所谓问题引导教学,即是指小學数学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引导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情境,预习思考
所谓创设情境,预习思考,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里的创设情境并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境,而是指在课程教学之前的预习情境创设。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小学数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学生:“我的生日是五月一号。”/“我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三。”老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自己的生日记忆非常清楚,那么老师问问大家,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吗?”学生:“12个月。”老师:“那一个月又有多少天呢?”学生:“30天。”老师:“一年的12个月份都是30天吗?”学生:“应该不是。”老师:“看来同学们的并不是很清楚。明天我们就要学习‘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大家回去之后做好课前预习,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当月的第几天,以及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这一年又是多少天,好吗?”学生:“好。”学生:“此外,同学们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初上月份,还需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出生月份,然后再看看爸爸、妈妈的出生月份是多少天,那一年又是有多少天,明天老师老师会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 课堂提问,展示交流
所谓课堂提问,展示交流,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知识,进而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的教室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长方形。”老师:“那么我们教室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需要进行测量。”老师:“具体应该怎么测量?”学生:“需要从皮尺围着教室进行测量。”老师:“如果我们的皮尺没有那么长呢?”学生:“可以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再相加。”老师:“是的,那么有没有再简单一些的办法呢?”学生:“可以测量教室的一边长和宽即可,然后两者相加,再乘以二即是教室的周长。”老师:“非常正确,那么你们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学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测量出长方形一条边的长和宽即可,然后再乘以二即可。”老师:“非常好,那如果把长方形换成正方形,需要测量几条边呢?”学生:“只需要测量一条边的长度就可以,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老师:“是的,现在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物体,测量一个它的周长,然后再与刚才的办法想对比,看看是否正确,好吗?”学生:“好。”
三、 知识生成,共同总结
所谓知识生成,共同总结,指的是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的同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搭配的问题。在学生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之后,数学老师就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思考服装搭配和饮食搭配中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数学老师需要进行巡场监听,一是为了避免学生闲谈,二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探究思路。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数学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认识该部分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小学数学老师转变自身平铺直叙式的教学理念,而且还需要数学老师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创设情境,预习思考、课堂提问,展示交流以及知识生成,共同总结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安丹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张敏.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17):50-51.
作者简介:
陈永红,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