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传承

2020-09-10 07:22甘茂尧李江蒋翥
体育时空 2020年14期
关键词:提炼武术文化转化

甘茂尧 李江 蒋翥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7-037-03

摘  要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立德树人”在各级教学单位已成为开展育人活动的主题和核心。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政课。体育课融入思政元素是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研究,建议高校体育课在实施各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把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植入到体育课课程思政中,从而转化为开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道德教育、民族创新教育的实际力量,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让武术文化在课程思政中觉醒,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坚定不移的认同和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武术文化   课程思政   提炼   转化

一、研究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立德树人”在各级教学单位已成为开展育人活动的主题和核心。

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政课。体育课融入思政元素是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研究,建议高校体育课在实施各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把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植入到体育课课程思政中,从而转化为开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道德教育、民族创新教育的实际力量,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让武术文化在课程思政中觉醒,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坚定不移的认同和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发

本文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知识数据库,进行大量文献采集和收集、整理归纳提炼了相关研究,其中显示关于武术文化的研究较多,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也较多,但是把武术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研究还较少,文献资料研究法为此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二)歸纳总结法

本研究运用归纳总结法对武术文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觉醒和发展做了详细的凝练和总结。首先把武术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出来,运用于课程思政中是否恰当合理,结果显示武术文化中,含有大量思政元素,是切实有效可行的,提升了本研究的研究进度和效率。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思政中武术文化的缺失

建国以来,我国武术开始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把武术分为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健身气功三个部分,分三条路三条腿发展。互相之间缺少互动和相互塑造,导致了出现武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是套路?那岂不是“花拳绣腿”?是散打?“怎么跟拳击那么相似”?健身气功和气功又有什么区别?谁能具有代表性,代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这也是一直以为,中国武术为什么迟迟没有进入奥运的症结所在,没有统一、规范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全面的概括武术中的武术文化,体现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体育文化大量涌入我国,NBA、世界杯、奥运会等西方体育产品成为市场经济中强有力的竞争者,而武术在时代的发展中,与世界格格不入,与社会发展主旋律不匹配,不适应。总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却在这种等待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特别是在和平民主和谐为主旋律的新时代,武术失去了成长的沃土,武术就在这样的一种内外包夹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夹缝中求生存。在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中华民族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武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武术逐渐以一个文化代名词出现在各类研究中,高校体育课武术项目同样在这一大背景下变得“可有可无”。武术进校园的目的就是武术文化觉醒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如何提炼出武术文化中的最优秀最核心最宝贵的思政元素,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方向和主题。

显性课程方面,2015年,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牵头,百余位专家团队对我国100所高校体育课程的调研结果显示:有64.3%的教学单位没有设置与武术相关课程或活动,有些教学单位不增反减,甚至开设各种外域武术,见图1:

相关数据显示有37.3%的学生认为跆拳道等同于武术,表现出对武术认知的堪忧。中小学仅把武术作为各类体育活动或体育项目中的一项,其价值属性归属于体育,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而对于学生家长和孩子而言,目的是健身,对项目并没有什么要求,练不练武术无所谓,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较低。

隐性课程方面,高校体育课多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兴趣和情怀是主要动因,但重“塑技”不重“立心”、重“锻炼”不重“终身锻炼”等问题较为突出。强调的是武术的体育属性,健身属性,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课程大纲中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运动技能的有机结合较少,对武术文化的认知较匮乏,不能把武术的文化资源提炼出来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手段,更不能运用武术文化中的理论和方法论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顾出现“名存实亡”的窘境。

(二)武术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共性

融合包容的武术文化不仅能找到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阴阳学说、军事战争、传统手工艺、道德伦理等为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还能自成一派,形成武术独立的“武术文化”,便有了今天多数研究和学者都认同的一个观点——即武术正在脱离它的体育属性,正在向一个文化符号崛起。武术文化中中强调的刚健有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宽以待人、锄强扶弱、厚德载物的精神,恰好是课程思政中建立建设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1.武术礼仪与课程思政的共性

武术礼仪中的抱拳礼,是习武者共同的交往符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胜,的前提是建立在平等、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故双方交手之前,以先行抱拳礼表达对对手的尊重,在课程思政中,同样要引领学生成为一名“君子”,让礼仪成为习惯。成为课程中植入武术文化最直观的手段。

2.武德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共性

武德的核心思想“孝悌敬诚”正是课程思政中需运用的核心观点。“孝”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血亲关系的晚辈服从于长辈的伦理纲常,习武群体继承了这种模拟的血亲伦理关系,即把对长辈与晚辈之孝道转换为“师徒之道”;“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指同系血亲中的兄弟姊妹之情,互助互爱之情。在传统武德中,转换成同门师兄弟之间的和睦团结之情。“敬诚”表现为传统武德伦理中对长辈、同门、敌友的“恭敬谦和、以诚相待”之意;还具有训练学意义,是对习武过程的敬畏和尊重。武德伦理规范的核心价值“孝悌敬诚”在课程思政中同样可延伸使用,以达到培养学生敬业、爱业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武术文化体育课课程思政中的实践

1.讲故事。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把我国近代以来在武术领域有较大影响、有实质性贡献的大师作为重要文化符号,进行宣传。把大师们爱国守节、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侠肝义胆、以德服人的尚武崇德精神;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自强不息精神;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榜样融入到每一位英雄人物的血液中,传递给每一位习武之人,每一位受武术文化熏陶之人。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可把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编排打造,方式多种多样、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在这些文学经典中去发现、挖掘、整理。另外还可以,以组为单位对英雄人物的独门招式、成名招式进行拆解学习,感受这些招式在实战中的价值,开发起健身价值。

2.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将“仁”作为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来大力推广。仁是一种君子的表现,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把“仁”作为礼仪的重要体现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在课题准备部分行抱拳礼,抱拳礼是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符号,是习武人行走江湖,安身立命的招牌,抱拳礼的核心是谦逊,左手掩右拳,环抱于胸前,为什么要掩,这种掩就是一种谦逊,一种豁达,一种成全,成全他人,成就自己。在武术课的整个交流、讨论过程中,同样要行抱拳礼,某位同学上台回答问题,要首先行抱拳礼,报告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回答问题。便于教师做好教学痕迹记录。

西方体育文化倡导的是谁跑得快谁就是师父,谁能把篮球投进对方的篮筐就是师父,谁能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谁就是师父,而中国武术不是,中国武术是讲传承,讲尊师重道,讲谦逊恭谦、讲勤奋好学、讲传承有序,看的不是你的能力有多高,看得你是你是否会“做人”。

3.增强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中国近代涌现出的民族英雄,他们表现出的爱国守节、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侠肝义胆、以德服人的尚武崇德精神、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自强不息精神、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狭义精神无不激烈和感动着一代代人。培养学生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感,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的关于合作、牺牲的教学环节,如体育游戏等。

4.培养正义精神。

武术的习练过程是漫长的,是充满挑战和挫折的,是在一次次试错中,一次次刻意练习中去体会习武的内涵和精髓。练拳就是练心。这里指的心,是内心的勇敢、正直、不屈不挠、是习武者战胜挫折的勇气,敢于向邪恶说不,敢于弘扬正气、敢于打击邪恶的勇气。在课程思政设计中,把勇于尝试、勇于拼搏、敢作敢当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目前体育课存在一些形式主义,“软过”现象不乏存在,学生遇到问题,遇到挫折首要想达到的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痕迹记录中,主要在态度上药引领学生正向积极的参与,是敢作敢为还是畏首畏尾、是千金小姐的千金范儿还是勤劳勇敢的百姓范儿,都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价值引领学生要勇敢面对挫折,要有百折不挠的铁人精神,只有这样的体育课才是“活”的体育课。

5.考核方式。

把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方向。高校武术主要是以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可将古往今来真实历史事件中的某一个英雄人物、具有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武侠小说中的关于民族崛起,人民奋斗的故事,以舞台剧、小品、情景剧等形式作为考核项目。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武术文化。

五、结语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全息影像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体育课课程思政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各教育系统,教学单位应把武术文化作为体育课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进行实践。把武术文化中的中国故事、仁、义、勇等优秀文化资源提炼出来,植入到体育课课程思政中,转化为开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道德教育、民族创新教育的实际力量,贯穿于整个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全部,实现体育课全方位立体式育人,是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不仅要重“塑技”更要重“立心”,不仅要重“锻炼”更要重“终身锻炼”。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坚定不移的认同和尊崇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宣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2004-04-02.

[2]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海鸥,闫民.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19-223.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82-185.

[5]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4(2):6-18.

[6]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5.

[7]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8]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2.

猜你喜欢
提炼武术文化转化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