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摘要:主调音乐是一种古典的音乐体裁,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进行多声部合奏教学时,主调音乐无疑是很好的音乐启蒙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教师需在音乐教学中积极探寻主调音乐的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途径。文章以此为方向,通过分析和探究,总结相关教学方法。
关键词:主调音乐 陶笛合奏 教学途径
音乐属于人文学科,教学思路强调以美育人,其教学内容可分成唱歌、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部分,每个教学部分则分别对应“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四个主题。其中,“表现”是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主题由“器乐”所体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教师可结合该要求,对“器乐”板块进行调整,引入中国传统乐器,以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剖析和表现能力。陶笛是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古典乐器之一,它上手简单,音域宽广,音调和音色非常丰富,适用于器乐合奏教学。教师可将陶笛作为器乐教学的开展媒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主调音乐的表演技巧,以推动教学进度,实现以美育人。
一、主调音乐和陶笛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在思想上获得自由的想象空间。音乐作为美育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和体验,增进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教师也需将“知行合一”应用到教学中,将其作为陶笛教学的主体思路。
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同属于古典音乐。不过,相较复调音乐的复杂性,主调音乐的旋律简单易懂,伴奏门槛不高,所以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更高。例如,教材中的《铃儿响叮当》《真善美的小世界》等,都属于主调音乐。主调音乐的旋律声部和复调音乐存在区别,复调音乐的旋律声部左右独立,节奏上的对比明显;主调音乐的旋律声部则较单一。例如,《铃儿响叮当》这首乐曲的旋律声部以右声部为主,左声部为伴奏声部,通过分解和弦以起到伴奏作用。主调音乐的声色活泼动听、轻快、有弹性,学生的接受度高,音乐中的细腻情感也更易表达。和程式化的复调音乐相比,主调音乐更有旋律性,音调强弱变化更明显,学生记忆程度更深,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器乐教学中,以主调音乐进行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有一大明显的优势,即主调音乐和陶笛的演奏风格非常贴合。陶笛作为一种古典乐器,其音域限制非常大,且旋律单一,只能用于演奏主音旋律。若选择旋律声部更复杂的复调音乐,教学难度大,学生在学习时也会非常吃力。因此,用主调音乐作为多声部合奏教学的音乐练习对象,其一是符合陶笛的音域,其二是和教材中的曲目相贴合。教师需在多声部合奏教学中思考如何针对陶笛的音域特色选择相应的练习乐曲,构建高效的音乐教学课堂。
二、主调音乐在陶笛合奏教学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陶笛属于管乐,风格古典,音色优美,演奏方法重气息而轻指法,上手比较容易,适合作为学生的启蒙乐器。陶笛的缺陷在于其音域不够宽,只能用于表演主旋律,一般适合独奏,在多演奏乐曲中也主要起演奏主线旋律的作用。主调音乐的乐曲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比较整齐,像是《打起手鼓,唱起歌》《春雨蒙蒙地下》《飞跃彩虹》等主调音乐有明显的易学、易奏、易和特征,可以用于展开梯度教学,让学生按照由淺入深的学习方式进行陶笛多声部合奏练习。例如,在进行《小白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集体视唱、陶笛轮奏的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陶笛音域的理解和认识,明白陶笛在合奏中需要承担的演奏任务。陶笛合奏注重“协调”,在主调音乐声部演奏过程中,教师需按照相互关系呈现相应的音乐和声效果,即明确陶笛音色与音量间的平衡关系,让陶笛在演奏音乐作品时,音准、音高、和声协调等多方面都能保持和谐。
三、以主调音乐进行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的途径
1.增强教学趣味性
陶笛是一种需要通过呼吸来演奏的乐器,最科学的陶笛教学方法应从正确的吹奏姿势及呼吸教学着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之所以容易发出怪声、尖声等噪声,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未能形成良好的吹奏姿势,如低头、坐姿歪斜,或由于按孔手指错误以及按口不严等。对此,需深化学生对正确吹奏方法的认知。教师可将科学的吹奏方法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
例如,针对呼吸技巧,教师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要求不同小组分别完成不同游戏,以感受不同气息的不同效果。比如,教师可安排一组学生用嘴吹小纸片,将小纸片吹得轻微抖动,但不可离开原地。在学生吹纸片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另一组学生吹动蜡烛,要求火苗轻微晃动但不灭。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和反复尝试,学生最终能掌握气息的正确运用方式。而当学生能自如地控制气息时,他们就可在陶笛吹奏过程中准确把握音的高低。
综上所述,科学的陶笛练习应能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各感官。因此,教师还应将陶笛练习与表演的形式相结合,如此方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继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陶笛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了解陶笛练习规则
合奏是团队性练习互动,要求有组织、有纪律,任何行为需听从指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均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不少学生在最初接触陶笛这一乐器时,不考虑自身的演奏能力,首先想到的便是用嘴吹。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另一要务便是制定陶笛吹奏规则,为后续的陶笛教学提供保障。小学陶笛教学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掌握陶笛的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陶笛的快乐,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另外,鉴于陶笛学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练习,教师需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陶笛演奏水平。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指法练习入手,然后边唱边按指法。然后,在学生正式吹奏时,教师可将速度放缓,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逐步加快吹奏速度,循序渐进。又如,针对具体乐曲的吹奏教学,教师可先由简单的乐曲入手,待学生熟悉曲目后,再选择一些有着鲜明节奏感的歌曲,如《巴塘连北京》《田野在召唤》等。这样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3.注重融合
陶笛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学习内容联系到一起,如结合陶笛的歌唱、创作及欣赏等。例如,《飞翔女武神》的吹奏过程中,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基于原曲节拍进行自主创作。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进而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音乐旋律中的规律,进行知识迁移,将儿歌的节奏规律运用到陶笛教学中。
例如,《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中,“叮叮当”作为拟声词贯穿始终,其出现规律严格按照学生的记忆规律,适合学生记忆。那么,教师可以试着将“叮叮当”比作陶笛中的主旋律声部,在教授学生陶笛知识的时候,将拟声词对应主旋律声部,通过和声部对应的吹奏练习,以这种“条件反射”式训练,将陶笛中的声部和学生熟悉的旋律聯系到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如何在陶笛演奏中进行轮换声部伴奏。
音乐结构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歌曲结构,才能流畅地演奏乐曲。音乐结构的训练比较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音乐表演不断训练学生。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细节来调整训练难度。例如,《飞翔女武神》的情绪激昂,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可以先创设“女武神们骑着飞马驰骋在天空中”的情景导入。学生将自己代入前往英灵殿的勇士,随着教师的指挥动作开始吹奏陶笛。指挥的动作大时,学生吹奏就用力一些。同时,教师在不同阶段加入不同的肢体语言,学生一边演奏乐器,一边注意教师的肢体语言,这样就能迅速记住每部分的音乐节奏。
4.识谱、唱谱训练
图谱是陶笛演奏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在准备图谱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的图谱最好插入一些和乐曲相关的趣味图片,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陶笛主调音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具备熟练唱谱、演奏旋律的“独立性”,在学生可以不被其他声部干扰后,再针对声部中的音准切入、节奏把握、力度和速度调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让各声部坚持“听着演奏”,以取得各声部融合演奏的效果。为此,教师需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主调音乐作品的多声部识谱能力。对于识谱能力参差不齐的团队,教师可以先将轮奏曲作为齐奏进行统一演奏练习,夯实视唱基础;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作品,反复训练,以提升识谱视奏能力,同时对图谱进行设计,让其更符合小学生的喜好。比如,以《田野的召唤》作为练习曲目时,教师可以在图谱中加入小青蛙跳荷叶的图例。学生注意荷叶上的小青蛙数量,根据青蛙图案来调整吹奏幅度,以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掌控,提升专注力。
所以,陶笛主调音乐教学可以采用节奏练习、演唱童谣、朗读古诗词和汉语元音模唱等方式,增强陶笛主调音乐多样性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对于陶笛声部分工的交换练习,按高、中、低声部分别用高、中、低音的陶笛进行轮奏,使之产生音色与合奏声部的不同声音效果。而且,陶笛多声部合奏中,高音陶笛只能用一支,否则声部会产生混杂音响。教师还可以按照主调音乐的不同类别变换演奏形式,提升主调音乐变化演奏适应能力。灵活选用伴奏乐器音色,烘托陶笛主调音乐演奏和声效果。陶笛演奏通常采用无伴奏形式的陶笛主调音乐,这更能呈现陶笛古朴自然的音响效果;有时用钢琴、手风琴、竖琴、管乐、弦乐等乐器来伴奏,也能产生良好的主调音乐演奏和声效果。
四、结语
陶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是古典音乐的主要表演载体之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也要落实这一要求,积极选择适合进行陶笛多声部合奏练习的曲目。音乐教材中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为主调音乐,和陶笛的演奏特色相符。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将教材中的音乐曲目导入陶笛合奏练习,以这些乐曲作为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曦.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做到知行合一[J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04):22.
[2]刘继贤.“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中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为例[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5-16.
[3]匡克艳.将生活资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6):33.
[4]钱晓燕.论初中音乐课程德育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 ].现代教育,2019(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