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带弟
要:由于农村学校的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从农村学校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探索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促进的契合点。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主张: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积累;提升有效阅读的能力,以读促写,从读学写;拓展多方位思维能力,以读促改,以改促写等三方主张。以期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模仿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应用中将读写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0-0184-02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比城区学生小得多,他们的课外读物得来的途径就相对窄些,导致了他们阅读面的狭窄,加上他们年龄小,阅读形式单一,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教师教学中读与写相脱节,情感的培养、激发和引导方法的缺省。以上原因,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一提写作就头疼。面对阅读与写作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总想从日常的教学中解决这些困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促进的契合点,取得了一点经验,分享如下: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积累
所谓“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使学生自发地去大量阅读有用的读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1)好读书,亲历体验,为写作积累实践经验
著名教育家崔峦先生说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要进行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尽可能提供多方面多类型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定期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要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多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比如,在学完《盘古开天地》安排了阅读神话故事这项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独特的个人感受。经过阅读神话故事后,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做读书笔记、演讲故事、阅读表演等实践活动,都为接下去的写神话主题的习作服务。在我和某某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过一天的写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可以谈与这些人物发生的故事等,从而掌握故事写作的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思考、有想象、有感悟、才有话说,会说才会写。像这类加强读书和其他语言实践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脑中输入不同的素材,親身体验,真到写作时,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源源涌来。
(2)多读书,增加阅读量,为写作储备素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据调查,只要是对孩子学习发展有好处的书,家长就是家里再不宽裕也会舍得在孩子的学习上投资的。教师要尽可能多宣传,分享一些作家、学生写的好作品的成功经验,“教师应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认真做好“讲、看、听、引”四个方面的引导。利用书中榜样的力量,有效激发学生接触书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发地去多读书,在日常中不断储备写作素材,并运用到写作当中。
2.提升有效的阅读能力,以读促写,从读学写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跛脚的阅读教学。”因此,读的过程要渗透写的思想: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这篇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是什么?让我写应从何入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等等,时时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读促写,在阅读指导中明确怎么写,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从而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也指出:“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容易普遍被忽视的,要加强研究,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有所体现。”如教学《敦煌莫高窟》和《秦兵马俑》这两课,笔者采用如下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发现都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的规律,如《秦兵马俑》一课总述秦兵马俑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分述部分都围绕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两大方面来具体写。再结合《黄果树瀑布》这篇真实的游记,反复读,在图片、音乐情境的渲染下,把自己当成游人仿佛也随作者一同去游玩,感受作者写游记的成功之处。引导学生读这类文章或写此类作文时,借鉴以下的写法:一是参观介绍法;二是移步换景法;三是围绕中心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题,指导学生注重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仿写训练因素。写得好的地方如局部、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等都分类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模仿范文如何写自己参观、游览的某一处名胜古迹或自然风光。以“一篇带多篇”,通过仿写训练,让学生从模仿到独自创作。
“知识可以传递灌输,但能力不行,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最终自主形成。”要将阅读能力转化成写作的实力,必须让学生自主的创作,从模仿到独自创作无疑是一个必要又有效的过程。以读促写,从读学写,这是培养学生自能读写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拓展多方位思维能力,以读促改,以改促写
作文教学时,指导学生将原稿与修改后的正稿作比较,看出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会逐步地被激发。
方法1:读懂别人有用、正确的意见。能从教师的讲评批改中读懂语言方面的谴词造句,领略别人的文采;明白别人审题内容方面的选材、立意、篇章结构方面的构思。在学生结对子中,引导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互改和借鉴同班同龄人的作文,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促进修改作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别人发现自己不曾发现的薄弱环节。
方法2:掌握一定的修改技巧。培养语感,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几种病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如:一是成分残缺。二是搭配不当。三是前后矛盾。四是重复啰嗦。五是不合逻辑。六是词序不对。七是形容不当。
方法3:针对不愿想象、懒于思维甚至无法思维等现象,有目的地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对话、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方面进行思维训练,一步步地让学生学会多方位思维,真正体会写作的成就感。如:一个学生写到“由体育委员喊号子,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利了。”一教师点评中鼓励该生可以从拔河比赛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补充怎么战斗的文字。经过情景模拟指导后,该生修改为:个个手拉手,拔呀!拔呀!同时瞪着眼,憋住氣,脚死死地蹬着地,用力地拉绳。体育委员主动当起了指挥,大家在他的“一、2.加油”声中拉呀拉,我们看准对方精疲力竭的好时机,全身使出吃奶的力气向后拉,近了,近了!终于赢啦!大家都欢呼了起来。读了修改后拔河的文字,学生意识到作文原来就在身边,还可以这么写,从而独立写出自己的文章。
方法4: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读书百遍”,才会“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老师、同学为自己修改后,重要还得自己再念再改、再改再念,只有确实下了苦功,自己写作的水平才会真正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经常阅读,不断写作,坚持积累,不断训练,从模仿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应用中将读写结合,才能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真本领。
参考文献
[1]施丽聪.联结课内外阅读,提升阅读素养—以“快乐读书吧”为例[J].福建教育,2019(09)
[2]范君英.以课后练习为扶手 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力—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