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红
[摘要]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基本停留在读读背背的环节上,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导致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根据文学的发展规律,借鉴韩日两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古诗文学习,应该坚持读诗与写作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古诗文的内容为主题试写童诗,以诗歌内容为载体创编古诗故事,以诗歌问题的解决为写作内容展开写作,这样学生不仅对古诗文产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03-03
一、小学古诗文教学为什么没有写作
多年来,小学古诗文教学,重点在背诵、默写,简单地理解诗文意思。只有极个别诗文后面有小练笔,要求读诗文把某个情景写下来,而真正的写作是没有的。为什么小学古诗文教学没有写作呢?
(一)课程标准没有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教学没有明确的写作要求,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现了创作诗歌的要求,但对写文言文式的作文没有要求。
(二)中高考作文不允许写诗歌
我们都清楚,中高考作文明确规定除诗歌之外可以写任何文体。如果看一下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如美国、德国等,就发现他们的高考作文也不允许写诗歌,甚至不允许写研究报告、剧本等。因为不考,所以不教,这样我国的古诗文教学多年来就一直没有敞亮式的写作。
(三)背诵至上的教学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套小学语文教材,其中统编教材是最重视古诗文的,一至六年级每册都有9首以上的古诗词,三至六年级每册都有短小的文言文。小学六年所有的古诗词、古文全用“读读说说,背背默默,反反复复,考完结束”一个模式来学。为什么用这一模式?因为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母语学习做了研究,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四)教材编写者的定位
教材编写者的定位,让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凡参加过全国统编教材培训的教师肯定知道,编写者将古诗词定位在“读读背背,不要讲解”上,将小学文言文定位在“初识”上。小学文言文教学,要有别于初高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就可以了。但我们不得不说,至今没有看到“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的课是什么样子的。
(五)初高中诗歌及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初高中的古诗词、文言文教法是怎么样的?这个我们都知道,读背结合、翻译跟进、讲述典故、古今义对照、文学常识等是文言文教学的规定性动作。中学的这种教法,让许多中学生难以喜欢文言文,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因此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比如,陶潜的《桃花源记》,中学教师教多少年了,有哪个教师从创造的角度让学生有了创作的智慧?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写有一本书《桃花源的故事》(這本书的图是中国蔡皋绘,唐亚明翻译成中文,2011年7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如果你读过,再看看《桃花源记》的教学,一定有所触动!小学文言文怎么学?2019年全国三至六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后,从多堂公开课来看,基本是中学文言文教学小学化,最多是加了漂亮的PPT,插入了一些音频、视频。
以上原因,小学古诗文教学,没有写作,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前几年一个考生用文言文写《赤兔之死》的高考满分作文,让不少人欢喜。这几年,朱文君老师发起的“小古文”,周晓霞老师的“小文言文”教学实验,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个别小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的现象,让不少人赞叹。看来,古诗文的写作教学,已经到了必须关注、必须研究的时候了。
二、小学生学古诗文需要什么样的写作
如果我们一致认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那写作就必须跟进。古诗文需要什么样的写作样式呢?
(一)仿写或者写古诗词要不要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现在的青年人不适合写古诗词,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古诗词的写法太限制人的思维了。古诗词是文化瑰宝,为什么会限制人的思维呢?不妨来看一看律诗有哪些限制。
一是平仄,二是字数,三是只能押平声韵,四是不管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的第三、第四两句和第五、第六两句必须对仗,五是一首律诗用词不能重复。看到这5条,写成一首律诗,真的耗时费力。因此,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不宜让学生仿写。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学生学习情况与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多学科并行学习的时代。如果把精力放在古诗词的创作上,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以写作的思维让他们走进古诗词,不是去仿写,而是要让学生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找一种让他们喜欢的写作。
(二)从我国文学史中寻找答案
语文教师对我国文学史不该陌生。从二言诗(我国第一首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到明清小说,这6000多年间的文学样式有哪些呢?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先秦时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两汉时期的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最后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条文学发展长河中,能看到什么?能不能感觉到,文学样式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接受,写作越来越大众化?其中,有两件标致性的事件。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他首次提出“古文”,提倡写古文,反对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反对先秦和汉朝的散文写作,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二是五四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于是,新诗、白话文的大量涌现,是不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写作群是不是前所未有的得以壮大?因此,今天的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完、默写完,不可能是古诗文仿写。这个答案也是相当明确的。
(三)从韩日两国的写作教学得到的启示
现在的韩国、日本人以什么样的写作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
前面谈到了日本的松居直用图画书的方式创作一本《桃花源的故事》。二战结束后,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尤其在整本书阅读上,他们不用美国的“图画书”的说法,而用了“绘本”的名称。为了让日本儿童喜欢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将很多故事创作成了绘本。另外,韩国有一群博士共同创作了一套书,叫“儿童哲学启蒙第一书”。这套书共50本,写的是世界50位顶级哲学大师的思想言论。我国有11位人选,分别是:孔子(仁爱与礼仪的故事)、老子(谦逊与宽容的故事)、伏羲(对立与统一的故事)、墨子(平等与博爱的故事)、荀子(善良与邪恶的故事)、王守仁(修身与律己的故事)、周敦颐(宇宙与人类的故事)、韩非子(奖励与惩罚的故事)、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庄子(专一与忘我的故事)、朱熹(人类与自然的故事)。这套书不是把哲学大师的思想言论原样照搬,而是分别用两个词来概括每位哲学家的研究成就,然后用现代人的故事来讲述这些哲学的智慧。这套书五六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我国这11位哲学大师的理论精髓被韩国人这么一创作,真的很有创造性,可读性很强。
(四)四种写作可以稳步推进
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及学习实际情况,为了真正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读背式的理解性学习,更需要广泛的深度学习。古诗文的写作可以从以下面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是写新诗,对儿童来说,新诗是童诗,即以同题或相似主题的方式写新诗。二是每一篇古诗文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把诗文充实、拉长成一个个故事,这就是创作。三是读古诗文,一定会产生诸多问题;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写成小文章,就是创作。四是用身边的故事来诠释古诗文,体现传统文化,这也是一种创作。在全民使用白话文的时代,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变成儿童成长的营养。
面对这四种写作,肯定有人说,一二年级这样的要求太高。的确是高了,一二三年级可以读读背诵一些古诗文,到四年级之后的古诗文的学习完全可以展开这样的写作。
三、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写作要求
(一)让学生读若干本童诗
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读诗歌,尤其读现代诗集。教师不要把古诗与现代诗孤立起来,学生只有多读诗,才能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灵性与生命,才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世界。
我们通过家委会,要求所有学生读下面的诗集:《向着明亮那方》《阁楼上的光》《向上跌了一跤》《人行道的尽头》《绿色的太阳》《繁星·春水》《中国现当代儿童诗选》《一个孩子的诗园》《泰戈尔儿童诗》……并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读。我们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读完,要会教,会用写作的方式教,最好能与学生一起写。
有了无数首新诗的阅读,再学古诗词,学生就会被古诗词的魅力所感动,就能够让自己的诗写得更独特。
(二)四年级开始可写古诗词故事
用熟悉的古诗词创编小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教过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师,都知道这套教材有很多的“文包诗”。如,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咏华山》:
古時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拳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统编教材一到三年级共出现47首古诗词。新教材使用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位教师从这一角度让学生学学写作。其实,一首古诗词就是一个故事,是诗人用诗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读到四年级了,大多数学生对47首古诗词也多因考试结束而忘记了。很多诗歌值得以写作的方式再玩一玩。三四年级都有日记写作,不少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教师可以把搜索到的文包诗的文章整理编写成一个小课程,让学生读一读,鼓励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玩转这一主题写作。请相信学生会爱上这一写作形式的。接下来的古诗词学习,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展开学习。这是深度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让阅读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解答过程
目前的诗歌课堂与其他课堂一样,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即使学生有了问题,有时候用一个词语、半个句话就能解决,这样的课堂应该变革了。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送别诗,因为题目中有“送”字。但是,整首诗读下来,全是写景,看不出一点送别。杨万里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一问题,如果学生提出来,用一句话能解决吗?显然不能。如果学了之后,学生还是没有提出来,教师就应该问,让学生用文章的方式来作答。这一问题,不去研究,当然写不出什么文章来。但是,只要研究了,资料一篇一篇地读,这样一篇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文章就能写出来。再如,学习《清明》这首诗,对“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为何不是桃花村、梨花村?可让学生回家与父母聊聊,看看能否找到答案。不管找到还是找到不答案,都可以写成文章。答案对不对,教师根据学生的文章,然后再与学生对话。这样的诗词学习,与传统的读读背背默默一样吗?传统之学,是基于成人视角的学习。有了问题,一起研究,找到答案,高高兴兴,写下来就是成功。何为自主学习?这一做法就是自主学习。
(四)让诗理与生活匹配起来
诗,有情有理。《示儿》被称为陆放翁的代表作,他一生写了万首诗,这一首排在第一。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因为这是他坚持一生的写作,是最美、最好的作品。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回家问问父母。结合生活思考,把这一内容写下来,就是写作,就是学生对古诗的思考,就是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夏丐尊,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2]高子阳.跳出语文教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