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祯 吴美玉
摘要:课程设计能否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促使线上线下学习发生,实现混合式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文章从影响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因素出发,结合 ARCS 动机模型,重新审视混合式教学设计,对ARCS模型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助力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ARCS模型;雨课堂;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6-0016-06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因其能良好地兼容线上、线下学习的优势而倍受关注。混合式教学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但要求学生在没有常规课堂学习氛围、没有教师监督指导的环境下, 主动、积极、独立地去完成线上学习任务, 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设计是否能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为此,本研究从影响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因素出发,结合 ARCS 动机模型,重新审视混合式教学设计,对ARCS模型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助力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推广。
二、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何谓混合式教学?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经历了专注技术应用到专注技术整合,再到专注“互联网+”三个阶段,强调混合不是单纯技术混合,而是借助技术为学生营造一种高度参与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其研究角度也实现了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教师,最终到关注学生的转移[3],即现在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目的,国内外研究者的理解各不相同。一种是从传统大班教学人数多,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多,教师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所有的现实困难出发,认为混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代,利用在线学习替代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此类困难[4]。此后,随着技术与学科融合程度的加深,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也发生着改变。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替代,而是促使学习的发生,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混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创造性重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相对于传统面授课堂而言教学效果更佳[5],为此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明确了混合式教学概念和目的之后,如何混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目标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
从现有的实践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分析多从三个层面出发,也是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分析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水平时,提出的一个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即准备度(Readiness)、应用度(Intensity)和影响度(Impact)三个维度。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准备度是指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准备情况,包括教学机构、教师和学生在态度、能力方面的准备;应用度指混合式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即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影响度则是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3][5]。目前研究最为集中关注的是应用度层面——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如开展基于微信、对分易、雨课堂等各种技术工具、平台及MOOC的翻转课堂、SPOC等混合式教学实践,构建基于自身学科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综合来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多是从课前导学、课堂研学、课后促学三个方面展开,虽然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延伸和扩展学习时间和空间,但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沒能有效监控学生线上学习进度、效果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6][7]。同时,受多年传统教学影响,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固有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更加偏爱传统的面授学习;此外,教学机构在平台建设等硬件配备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在线教育资源更新不够,未能引起学习者关注,平台设计缺乏人性化,学生线上学习体验不佳等,导致不少混合式教学只停留在简单地将传统教学搬到网络环境,为了混合而混合,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各阶段下功夫,科学、创造性、整体性地将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构建具有推广意义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混合
1.理论指导——ARCS动机模型
ARCS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其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ARCS 动机模型认为学习的内生动力生成机制包含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与满意(Satisfaction)等相互关联、循环反复的四个环节[8]。
(1)注意维度
教学设计要能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体验。教无定法,课堂可以成为一个充满学习乐趣的地方,关键是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看到他们的立场,包括他们的焦虑、眼前的问题以及内在的动机。
(2)关联维度
要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背景知识、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最有效的策略是明确学生待解决的任务。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着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一是他们需要有成就感,希望感到自己是在进步、有收获,而不是一味地失败和碰壁;二是他们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开心地生活。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与他人,包括同龄人、教师及其他潜在的朋友一起开展积极的、有成果的社交活动[9]。
(3)信心维度
其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持久性和成就感的主要内部动机。自信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知识的探索。信心来源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義的成功又源自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10]。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中。此外,过高或过低的信心水平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因此需通过设计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以及注意授课教师的个人行为等,将学习者的自信心维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11]。
(4)满意维度
当学习者最终实现预期目标,解决待解决的任务,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则动机会得以长效维持[12]。比如,学生通过努力习得新的知识,并成功运用新知识解决某些问题,这个过程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继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此外,教学设计中的奖励机制也会让学习者心理上得到满足,对后续动机维持起到积极作用。
选择ARCS动机模型优化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有相当一部分课外的线上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去完成,如果没有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任务形同虚设。因此,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②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学生的所求,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③ARCS模型、雨课堂和混合式教学均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雨课堂是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学工具,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而ARCS模型是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之后提出的新型动机模型。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证明了ARCS模型应用于网络学习的有效性[13],借助该模型从激发与维持动机角度介入指导更适用、更科学、契合度更高。④ARCS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更重视动机的维持,强调外部设计对内部动机生成与维持的促进作用[14]。
2.雨课堂功能特点及可行性分析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与MOOC平台学堂在线共同研发并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它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工具巧妙融入PPT与微信(见图1),通过云计算、云储存和云服务等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打造智慧课堂,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方面[15],提高混合式教学实施质量和效果。具体特点如下:
(1)资源多元化
教师课前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微课、习题、语音的学习课件推送到学生移动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展自主学习,该功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精熟学习理论,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16]。
(2)互动立体化
教师课堂可开展实时答题、随堂测试、弹幕互动、发红包等各种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继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知识。
(3)管理数据化
雨课堂作为PPT的小插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景式数据采集,通过精准分析得出的数据能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和指导[15]。
(4)评估多元化
通过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学习数据的全面采集和量化,如出勤数据、答题数据、参与互动数据、课前课后学习数据等,使形成性评估更加简便、易操作、有说服力,再结合总结性评价,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多元化。
(5)反馈及时化
不懂功能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对教学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15]。
(6)助力推广混合式教学
雨课堂多功能的兼容性以及能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打通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通道,将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有效支持混合教学模式。以上功能使雨课堂能科学地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赋予学习全新体验,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为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撑。
四、ARCS动机模型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先从宏观层面讨论了ARCS模型如何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再从微观层面探讨ARCS模型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混合式教学主要探讨如何结合学习者与具体学科特点,重构基于不同信息技术工具或平台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对大学生的普遍认知和高等教育的特点,教学模式的重构及混合式教学的推行,需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应以ARCS模型为指导,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阶段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A),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与自身需求的关联(R),培养和激发学习信心(C),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目标收获满足感(S)。
本研究从混合式教学实践的三个维度——准备度、应用度和影响度出发,以ARCS动机模型为指导,设计、选择相应策略应用于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混合式教学中,ARCS动机模型的指导作用主要从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动机策略、调整动机策略(评价结果)四个方面体现,如图2所示。
1.分析动机问题
ARCS动机模型包含诸多动机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对动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决定哪些动机策略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机构的配合,这三方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式教学的效果[3]。因此,动机问题的分析需从三方入手:
(1)教师层面
包括教师对混合式教学开展是否持积极态度;是否具备参与混合式教学的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比如能积极面对自身角色的转变、能在教学中反思、能持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教学工具的能力等;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析,比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哪些内容是重难点、教学目标是什么,等等。
(2)学生层面
包括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及了解程度、自身的学习需求、目标等。
(3)教学机构层面
包括态度上是否支持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否在硬件设施上做好准备,是否能给予教师持续性的帮助和支持等。只有综合分析这三方因素,动机策略的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需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设计动机策略
设计动机策略主要从ARCS模型的四个维度入手,包括如何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建立与学生的相关性、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1)如何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开展混合式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新鲜事物,一些学生和教师在适应了传统课堂教学后不太能接受或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所以可根据对准备阶段的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方式、渠道在师生群中普及混合式教学相关理念,如在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班级群等发布信息,开展相关讲座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如对校园SPOC平台、雨课堂以及对分易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线上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要尽可能地吸引且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课前导学阶段,在完成了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后,教师需要整合资源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上资料的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此外,线下教学活动设计也应形式多样,尽可能地设计符合大学生心智的课堂活动,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如何建立与学生的相关性
根据凱勒的动机模型要素,可从三个方面建立与学生的相关性:一是与学生的目标相关,即以目标为导向。教师要思考如何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要根据前期对学生信息的分析,如学生相关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程的态度、对课程的期望值、自身的需求等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分析,如课程特点、存在的不足等,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学习的内容符合个人需求,有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二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即动机匹配。教师要思考何时、以何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选择,同样根据信息分析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即思考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可采取的方法有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建立联系或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中引出新知识[17]。
(3)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拥有了自信心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解决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享受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进而激励和维持动机,形成良性循环。
信心的激发有三个途径:一是培养对成功的期望,教师要寻求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比如,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帮他们树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遵循努力一把能实现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设置一个目标,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信心完成目标任务,享受自信心带来的学习动力。如给学习者提供选择难度的机会,正确对待学习者独特的理解和解题方法,不区别对待,引导学习者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或不足。二是帮助学生明确成功的机会。学习经验能加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提高成功几率。如给学习者提供成功和失败的学习经验,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学习者掌握新学习所需要的先决技能等。三是帮助学生明确成功归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楚了解个人的成功与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如帮助学习者正确看待已有的学习成绩,形成正确的归因等[17]。
(4)如何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满足感的增强可通过内在满足感的激发、外部激励和公平评价三条途径来实现。关于内在满足感的激发,教师要善于给学习者创造有价值的机会,让他们新习得的知识得以运用。比如提供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适当的外在奖励也可以鼓励学习者,维持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要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学习者对个人学习成果持积极态度。如关注学习者的每一次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等,学生自我肯定后会激发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3.执行动机策略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动机策略的选择和执行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学生学情、需求、目标等,在各个教学阶段有意识并尽可能地应用ARCS动机策略。同时,教师需依据信息技术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掌握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接受度,随时选择调整策略的实施,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再次激发新一轮的学习动机。
4.调整动机策略(评价结果)
混合式教学评价旨在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所以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线下课堂可通过提问、测试、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线上更可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学生的学习大数据,综合反馈信息及时重新选择教学策略,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动机策略。
五、ARCS模型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有效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迁移是ARCS模型的最终目标[18]。为实现ARCS模型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本研究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雨课堂导学阶段、课堂线上+线下研学阶段和课后雨课堂促学阶段,并结合上述讨论,探讨ARCS动机策略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具体如表1所示。
1.ARCS模型在课前(雨课堂导学)阶段的应用
在雨课堂导学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在雨课堂上传的资料,达到对新知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认知水平。此阶段属于线上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即靠学习动机驱动学习活动的发生。因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意愿,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本阶段动机策略设计的核心。
本研究结合ARCS模型设计如下:首先,选择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就是在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自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愿意学。借用雨课堂多模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呈现线上学习资源,引起学生注意。其次,学习资源的整合一定基于前期对学情的分析,与学生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未来需求等相关联。此外,帮助學生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允许学生在雨课堂自主把握学习进度,线上提供协作学习机会,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信心学。最后,雨课堂提供的学习数据有助于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把握,能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和奖励,能根据线上学习数据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习者的成就感。
2.ARCS模型在课堂(线上+线下研学)阶段的应用
课堂(线上+线下)研学阶段的教学环境是传统教室,但不是开展传统意义上以教为主的教学,而是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教与学模式。此阶段经过师生共同研讨,学生达到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的认知水平。
鉴于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动机策略的设计需专注于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面和参与度:首先,合理利用雨课堂支持的各种课堂活动,如投票、抢红包、弹幕、求助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其次,针对雨课堂在导学阶段记录的难点信息,在课堂开展疑难讨论和小组展示等交互活动,与学习者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关联,为学习者的新知学习查漏补缺,能增强学习动机。此外,适时开启弹幕功能,允许自由发表言论,并让学生了解被认可情况;借助分组功能组织小组学习,关注讨论情况,及时引导、总结和评价。雨课堂支持随堂测试、及时评价、引导正确归因,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自信心的增强。最后,通过布置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后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支持合作学习中的相互帮助,能有助于学生获得存在感。教师借助雨课堂随堂测试提供的及时数据,给予学生及时肯定、鼓励和表扬,有助于学生获得满足感。
3.ARCS模型在课后(雨课堂促学)阶段的应用
雨课堂的促学阶段再次回到线上学习。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学,通过创新训练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是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目的,它考察学习者能否按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知识,综合而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学习者有专注度、韧劲和信心,还需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设计动机策略时要综合各要素,着力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首先,应根据雨课堂提供的学生课前和课堂学习数据,按需提供在线拓展学习资料和教师提供在线个性化辅导都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后台监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布置的任务或项目以新学知识为基础,面向问题的解决,且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韧劲、提升了创造力、锻炼了合作能力,又满足了其情感需求。此外,按学生能力布置任务,遵循“i+1”原则,同时教师提供支架式帮助,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个性化辅导给予的及时鼓励能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正确归因,激发学习自信心。最后,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提供基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公平评价,使学习者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学生自身感受到新知内化后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获得自我探究的满足感。
六.结束语
本研究认为,ARCS动机模型对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构建和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督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有获得感为目标。该模式还能帮助师生利用智能手机创建智慧课堂,实现教学各环节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及时反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动机的维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也有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肖霞,刘丽丽.基于ARCS动机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探究[J].软件导刊,2010,9(2):176-178.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4]Baepler P, Walker J D, Driessen M. It's Not About Seat Time:Blending, Flipping, and Efficiency in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8):227-236.
[5]王晶心,原帅,赵国栋.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一流大学MOOC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39-47.
[6]Paechter M. , Maier B. Online or face-to-face?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in e-learning[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4):292-297.
[7]Waugh M. L., Su J.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 Successful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y[J].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2016(1):1-16.
[8]李卢一,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创客项目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2):12-19.
[9][美]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著,聂风华、徐铁英译.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8.
[10]张剑锋.ARCS模型在激发大学英语听力学习动机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4):428-431.
[11]袁丽容.MOOC教学视频中的动机激发策略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12]柳春艳.SPO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基于ARCS模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120-125.
[13]李昕鈺,刘青,朱毅.ARCS动机设计模式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119-120.
[14]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高校推进MOOC应用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9.
[15]李玲,陈超.基于雨课堂的科技信息检索课翻转课堂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2):66-71.
[1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17]杨开城,李秀兰,樊文强.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在线学习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01(6):46-49+66.
[18]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6+77.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