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常见问题与对策

2020-07-29 08:57方其桂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方其桂

摘要:优质课评选是各级教研部门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深受广大一线教师欢迎。作者通过对多次参加此项活动的观摩记录进行梳理,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信息技术教师以后参加此类活动提供了实践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6-0012-04

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对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师参与面较为广泛的一项教研活动。笔者作为多次参加此项活动的评委之一,从中也发现了该项活动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问题处理不够科学。本文试图将这些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还原,并提出相关解决之道,以期作为引玉之砖。

一、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和技巧。参加优质课评选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关注意事项。

1.提问不可太随意

提问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教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每个提问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不能随意而为。教师提问时要言简意赅、准确精炼,能够让学生理解,要有针对性地寻找提问对象。

提问前,教师对提问的答案要有预设,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有充分的准备和对策。很多教师怕学生犯错,要么只提问好学生,要么在学生犯错之前就把正确的知识或技能直接告诉学生。表面上看,这能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提升了教学效率,实际上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失去宝贵的探究机会。

犯错是计算机操作技能习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多次犯错后获得的正确方法将为学生长久所用。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变换问题,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慢慢理解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或者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2.语言应规范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上课语言不宜过快,因为学生经常要进行各种操作,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当教师语速过快时,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此外,声音不能太低,机房人数较多,键盘、鼠标等声音此起彼伏,教师的声音过低会使许多学生听不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上课时不能说得太多,否则会被学生视为“噪声源”。

沒有激情的语言就像一首催眠曲,而平淡的话语、没有表情的脸也不可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热情洋溢的笑容、抑扬顿挫的语言应该成为教师上课的常态,这需要教师真正热爱这份工作,真正喜欢课堂,才能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流淌出来。

教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脸上挂着微笑,声音抑扬顿挫、激情四射,态度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一定会让课堂洋溢着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3.板书不可或缺

在多次参加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会用大屏幕、电子白板代替黑板。上课时,教师通过不停地切换屏幕给学生呈现大量教学内容。下课时,黑板上一片空白。教师的教学内容虽然通过大屏幕能显示出来,但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过程的,这种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跟不上屏幕的显示速度,学生可能还没有看完屏幕上的内容,教师就已经切换到下一个屏幕了。更不用说,学生即使是完整地看完屏幕内容,也不一定能马上理解,而黑板板书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配备,在编程教学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依然不可或缺。

4.操作规范不能随意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亲自示范各种操作,这种示范操作将被学生模仿,慢慢地演变成为学生的操作习惯。中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阶段,而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将其改变。因此,教师本身的规范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将文件随意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文件随意命名,用口语代替专业术语(如点击、PPT等)。而其制作的作品之中也会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诸如版式杂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甚至有些教师下课时也不要求学生保存作品等等。

二、教学准备

1.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其他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定不是随意的,需要教师对教材、纲要、课标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区分是一节课的目标,还是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将整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当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分解教学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教材有完整的了解,比如,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的体系、教材的结构,从而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能力等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有:设定教学目标过多或过少,过多显然难以完成,过少则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

(2)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设定不能只停留在教学设计环节,而应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教学目标,要让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上课时,教师要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电脑屏幕、统计学生作品完成情况来了解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措施,不要把上课变成自己的“个人秀”。当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完成第一阶段任务时,就不要为了赶时间,急于强行进行第二阶段教学。当一堂课结束时,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学会了基本教学内容,让他们带着成就感走出机房,还期待着下周信息技术课的早日到来。

2.因地制宜处理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时如果一味注重教材,往往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另外,教材是面向各种类型的学校,具体到某一所学校或某个专业,其针对性就不是很强,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加工,比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教师应以教材为本,注重挖掘教材,凸显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炼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材的使用,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又要兼顾教材章节的相互呼应。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完全甩掉教材,彻底颠覆教材中的案例,上课时不给学生提供教材等等。当然教材中的有些案例的确需要本地化,比如制作家庭相册,如果能将其中的照片换成学生自己家庭的(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家庭的照片),学生一定会以高昂的热情去做,最后制作好的作品对家长也是一个惊喜。如果教材案例有明确的体系,如某个单元是系统制作一个完整作品时,教师在一节课中更换了案例,将会给后续的教学带来不连贯的困惑。而且,教材中的案例往往是教材编写者经过反复斟酌后确定的,不是教师短时间内想出的案例所能替代的。我们设想的原则是基本动作用教材上的,自选动作自主创新。

三、课堂教学

1.有趣、有效导入新课

大部分教师都懂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因此上课初始,教师会通过“对比”“情境”“问题”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采用游戏、动画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动画或游戏故事情节太精彩,以至于播放完动画、游戏时,虽然教师已经开始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还有不少学生仍在意犹未尽地讨论刚才的故事情节,根本没有注意教师接下来讲授的新知。

创设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创设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并在时间上能做到自然过渡、恰到好处,一般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具备有效性、生活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

2.强化规划分析

规划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种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也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开始,教师通过新课导入帮助学生引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再通过规划让学生了解要完成任务的主要流程,然后进行技术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实现每个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现方法和操作步骤。这既是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也是做事情的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提倡项目式教学,其将学习内容作为一个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

项目的关键在于规划和分析。教师在让学生规划时,应尽可能少给学生限制,同时不要直接给学生一个能模仿的成品。要提供给学生规划的条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课堂主体是学生

许多教师把机房当成自己的“个人秀”舞台,其教学设计就是自己的剧本,不停地讲解、演示(导入、讲解、评价、小结,一个流程都不少),而将学生当成“道具”,需要的时候找几个学生来提问、演示。学生能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时间很少。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学生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师讲解的时间只占30%,因此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或演示具体的操作。

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将学生机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收获,这节课绝对是失败的。许多技术、技能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如果教师只单纯讲解,那学生最多能达到“知道”这个层次,而要达到“掌握”层次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强度,所以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比如使用专用软件练习、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练习等)。

4.破除教学形式主义

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形式化的环节。

(1)无效的分组

新课程改革提倡分组教学,故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几乎所有的课都实行分组教学。但目前大多数机房中的计算机均是按行列摆放,于是上课时教师让一行或一列的学生分成一组,由于机房比较拥挤,上课时一组多个学生无法集中讨论、交流,失去了分组教学的意义。有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按组开展的,组与组之间通过加分、发小红花或其他奖品来刺激,表面上热热闹闹,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让分组教学的优势得到真正的体现。

(2)无效的演示

许多教师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先演示讲解,然后讓学生模仿操作。演示时,将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从头到尾完整地展示出来,其步骤较多,时间长达5分钟以上,学生很少能有耐心一直认真地看下去,即使看了也无法完全记得住,即使记住了后面的操作也只是照葫芦画瓢,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喜欢让学生演示,学生操作很难规范熟练,鼠标指针在屏幕上乱动,加上学生也不用语言解释,其他学生根本看不明白。所以,教师演示时要用规范准确的操作,把关键点、学习难点展示出来,而且选择学生有需求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有名无实的作业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总会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当学生完成后,很少有教师让他们提交,更不用说批改了,最多只是展示其中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简单点评。长此以往,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去完成作业。优质课评选时,有些教师也会布置课后作业,但这种课可能师生间下课后都不会互相见面了,这种课后作业是纯形式上的,没有一个学生会当真。

不批改学生作业,这在其他学科是无法想象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技术。首先要创设一个教学平台,让学生能提交作业。对于纯操作、纯技术性的作业,平台能自动批改,教师批改着重关注创新性、审美方面,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反馈。

5.助力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人们了解未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努力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动画原理知识点时,预先拍摄了4张学生走路分解图,并将其导入到Flash库中。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拖入到各个关键帧中,改变帧频,播放时产生(不产生)走路动画,这样学生一方面很容易理解动画原理的几个关键词(快速、几个画面),同时也可以帮助其掌握Flash软件相关知识。但在优质课评选中,发现部分教师过度使用探究方式,教学中任何知识都靠探究获得。在探究时,既不告诉学生探究的方法,也不提供探究的指引,学生在茫然中瞎摸乱撞,使其在一种低效中学习。探究需要时间、条件,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通过探究来实现。

6.导学案要好

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发放导学案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导学案中许多留空让学生填写,但一方面填写的内容太多、太难(学生不知道怎么评),使学生不愿意填写。另一方面学生填写好后,教师又不收取作业使之变成废纸一张,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愿意填写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信息技术学科应开发出相应的教学平台,采用电子导学案,一方面能够降低填写难度,另一方面能即时出现统计结果,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7.审慎锁控学生机

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曾多次锁定学生机,少则三五次,多则七八次(有些教师释放学生机不到两分钟就又再次锁定)。教师锁控学生机通常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讲解、演示、回答问题、完成书面作业等。每次锁控,对学生的操作都会产生干扰,都会招致学生的厌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锁定学生机,实在要锁定也要把握好锁控时机,一般是在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后锁控,不要在学生操作順畅时锁控。锁控前,应固定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8.规范评价学生作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特点、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临近下课时,教师一般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其目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客观,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集中解决。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通过教学平台让全体学生提交,并进行批改,最好能给出具体改进意见。评价不要过于形式化、物质化(如贴纸、发放奖品之类),也不能过于复杂,如给学生一个复杂的评价量表,然后让学生据此打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量表规则。

评价主体一般以教师为主,但也可以是学生,学生间的评价可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教师评价作品数量毕竟有限,学生间的互评可以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