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摘 要: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自2016年全面实施以来,为了帮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好地迎接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将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国考”背景之下,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为纲,在教材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 学前教育专业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上,从一定层面来说,课程教学问题就是课程内容问题。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符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国家标准,关键在于它的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实现有效衔接,就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来说,至少基本覆盖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1](71-74)。为了更好地迎接“国考”,大学语文课程在“国考”背景下应该做出调整与改革。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概述
2013年8月1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1年,浙江省和湖北省已开启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的试点工作,规定两省2012年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都必须通过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教育部规定要求2015年9月入学的所有师范生都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这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将在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被纳入教师资格证统考范围,这一举措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打破了之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可以免考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局面。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分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学相关知识、能力与素养,题目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据现有数据分析,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自2016年全面实施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保教知识与能力》和面试科目上相对来说较容易过关,但在《综合素质》科目上成绩往往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正是因为《综合素质》科目拖后腿,导致影响正常获取教师资格证,这证明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的缺乏成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短板。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不足,主要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积累有关,也跟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及教学改革上没有做好与“国考”考试科目的很好对接有很大的关系[2](26-27)。另外,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的题型来看,选择题所占比例不高,非选择题所占比例高,这也对考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只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之下,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综合素质》科目试卷结构为例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国考”中的重要性。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该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提高文化修养。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特别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发展策略上一般重视专业的建设,对公共基础课缺少必要的支持,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后,特别是理工科或者职业性较强的专业的学生,不重视对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只是文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与自身专业课程不相关。第二,由于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等,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同时,学生在阅读经典典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书写的规范性逐渐减弱。第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被边缘化,主要是因为课程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而且体现在课程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3](105-107)。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实,对师范专业的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素养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前提与基础,在“国考”的背景下,结合《考试大纲》分析,单就《综合素质》考试科目来看,对语文素养考查的相应分值高达60%左右,占总分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国家对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一定语文素养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基于教师职业基本要求,还是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语文素养都应该引起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从未来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从形式上加强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考试大纲》中关于《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目标明确指出,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为了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更好地应对“国考”,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如何在系统教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學方法及学习方法。结合“国考”考试目标要求及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在“国考”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存在课程内容单薄不够丰富、教材缺乏特色、专业性不鲜明、职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材内容普遍不新鲜,内容缺乏现代气息、陈旧。在“国考”背景下,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首先应该从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积累上编排教材内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不仅是一般的文学素养,而且应该关注职业的人文素养,教材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4](36-38)。目前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选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高职院校通用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没有在自身的专业中融入人文教育,而跟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一样。从“国考”的考试大纲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应该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要积极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应该以合格的及优秀的幼儿教师的人格及道德素养为基本点,突出正确的儿童观和崇高的师德。另外,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居多,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突出女性教育,突出女性的自强、自立、自信、自爱的教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应该朝着类似于“专业英语”的模式发展,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设“专业语文”教材,其课程应该以专业为特点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为目标而进行专业融合和课程整合。以学前教育专业素养需求为导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时所使用的作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教材内容对“国考”知识点的囊括。例如以《综合素质》科目中文化素养考点为例,在考试中明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文学作品。明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之,加强高职学前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一方面侧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二)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学前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一直被边缘化,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部分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重在知识传授和训练,往往是比较枯燥地教条式教学,学生兴趣不浓厚。课程开展形式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大学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高职院校通过一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没有较为显著的提高,学习效果跟专业课程相比较,形成差异较大,尤其跟一些专业技能课进行比较,学生学习成就感明显较低。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特有的特点与优势,为了让学前专业学生更好地通过“国考”,大学语文任课教师须不断提高素质[5](152-15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目前“国考”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考”的考试标准、考试科目设置、面试的程序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并掌握考试科目中涉及的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知识,结合“国考”考试大纲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思考如何将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结合“国考”的题型及考试内容,教师应该转变以往依靠单一的一份试卷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国考”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性的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课程内容与考试内容有效衔接,注意对考试相关知识点的归纳并着重强调。教师要把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切忌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应试课堂,可以尝试将实践中的一些案例或问题引入课堂。找一个或几个合适的话题鼓励大家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时就提出的话题,鼓励学生讨论,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让学生一直被动接受知识[6](57-63)。因为,“国考”面试的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学生普遍阅读能力较低,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根本不会阅读,教师注意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广泛阅读相结合。总之,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三)转变学习态度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一度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教材无特色、教法单一以外,还包括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无用”,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在学校层面上,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导致功利主义片面的高职教育观。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关注的是一个显性过程,往往忽略对专业课程的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挖掘。在“国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看法,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考”中已明确要求考生需要具备的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均可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有所提高。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从观念上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习,加强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写作,规范书写,提高写作能力[7]。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须定位为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的融合,“国考”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以创新教育内容形式为契机,以适应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需从课程教材编排、教师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国考”的正确认识与了解及学生的学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从教价值观,通过考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顺利通过“国考”,取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最基本的资格证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质量,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涓,李延芳.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5,19(04).
[2]张金玲,朱伟.高职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3).
[3]李延芳,杨兴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山学院学报,2016,29(04).
[4]李静,张筠,李源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6(07).
[5]卓霞.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2).
[6]卢永翠,张廷艳.“国考”背景下数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1).
[7]李玉鸽.考证制度下教育专业文化素养课改革策略探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年度高职院校教育教改项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6NGz0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