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保留了原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虽然文本相同,但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插图等教学资源不同。教材的设计理念不同,具体的教学设计也会不同。本文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探究统编版与人教版教科书的“同课异构”,提出关注语文要素,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指向设计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素养;雪地里的小画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58-02
以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课例来探究语文要素、教学过程及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这1个笔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明显信息;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引入画家
教师直接展示课题,并导入新课,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谁来读题目?”先后请两名学生读题目,然后让全班学生齐读。教师接着提问:“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什么?怎么画的?你对此感到好奇吗?那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吧!”
(二)预习展示,走近画家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1)检查生字。课件展示“马、牙、竹、用、步”。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竹”是翘舌音,“用”是后鼻音。
(2)学习“马”。教师:小朋友们读书真认真!为了表扬大家,老师送一个字给大家(出示“马”的古汉字),你能猜出它是哪个字的古汉字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出示“马”字古今汉字对照图):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想象力也很丰富。我想现在已经有一匹骏马的样子出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
教师领读儿歌:马头小小,马背宽宽,马尾长长。
教师让学生伸出手一起写“马”:马头小小,马背宽宽,马腿往回收,横画要写平,马尾长长。(田字格“马”贴在马的图片的左边)
教师:(出示词语和图片)木头做的马叫木马,马拉的车叫马车,个头小的马叫小马。(让学生一起读“马”)
(3)了解象形字。教师:像“马”字这样,照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变成的字叫象形字。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象形字吗?(出示古汉字和图对照)其实这几个字也是象形字,课后小朋友去查一查吧!
(4)读课文。教师:生字大家认识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捧好书,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注意读书姿势,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读书指导图片)。
(5)一共有几句话,在书上标一标。请坐得最直的组来开火车读。
(三)精读课文,初探画家
(1)教师(播放音乐《雪绒花》):小朋友读得真好。圣诞老人也听说我们班小朋友上课听讲认真,特地给我们送来了圣诞礼物呢!(出示下雪图)看——小雪花!小雪花飘啊飘啊,大地全白了!这时候你最想和谁一起玩,一起玩什么?看到下雪了,心情怎么样?
(2)教师(出示文字:下雪啦,下雪啦!引导学生读出“喜悦”):下雪啦!真让人高兴啊!谁来读?谁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你们看,大家都好激动,连感叹号都激动起来了!(感叹号变红,变大)我们一起加上动作读一读。
(3)教师(出示文字: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朋友,你们的呼喊声引来了一群小画家,(课件中的“群”字变红)小画家只有一个吗?不是,是一群。一群,说明不止一个呢!有好几个呢!谁来读?请读得不好的小朋友再试试。
教师: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画家有好几个呢!一起读课文。找出他们是谁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小朋友们翻到语文书104页读一读,想一想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把小画家的名字圈起来)。
教师:我们来交流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如果用上“和”字,把小动物的名字连起来,(学生说出课文中“小画家”的名字)老师听得就更清楚了,谁再来试一试?(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
有 、 、 和 。)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在课文中按要求提取信息的能力。渗透说话练习,将课文的朗读与识字、解词、说话在同一情境下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1]。
(四)再读课文,解密画家
(1)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圈一圈”从文中了解到了一个重要信息——雪地里来了一些小画家。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这种方法,再來看看他们都画了些什么?(在课题“画”字下加三角形)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拿出笔来圈出“小画家”的作品并交流。(教师在黑板上贴四幅图,并出示文字: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师生交流问答。小鸡画什么?小鸡画竹叶……就像这样,同桌之间,一问一答(同桌展示,读出画画的喜悦之情)。谁能通过朗读,清楚地告诉别人谁画了什么?(“小鸡”两个字下面加红点,“竹叶”下面加蓝点,表示“小鸡”重读,“竹叶”重读)。教师范读:“小鸡画竹叶。”(重读明显)谁再来读读?一听就知道谁画什么了,还有谁想试试?一起读。
(3)教师领读后三行,逐行出示。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教师:课文中说的谁画什么,能不能颠倒一下顺序?如“小鸡画梅花”或者小马能不能画梅花呢?为什么?我们来看看这四种小动物的脚吧!(出示四种动物脚掌图)你能认出它们分别是谁的脚吗?
(4)教师:现在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说小鸡画的竹叶?
学生:因为小鸡的爪子尖尖的,所以脚印像竹叶。
教师:原来小鸡画的画就是它的脚印啊!(板书:脚印)小狗的爪子肉肉的,所以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上有脚蹼,所以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前面硬硬的,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月牙。
教师(出示插图):你能看出这是谁的脚印吗?
(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图片中的脚印属于那些
动物)
教师:它们画得真像啊!所以被称为“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来,这首儿歌是要告诉我们关于动物脚丫的秘密——因为它们脚的形状各不相同,所以脚印也各种各樣。
(5)“我是小诗人”。教师:下雪啦,还有谁也来雪地里画画?画什么呢?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出示: 画 , 画 。)
(预设: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猪画剪刀,小象画蛋糕,小鹅画枫叶,螃蟹画菊花……)
教师: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他们画画真轻松!(出示104页插图、课文前五句)。谁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边听边想象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里快乐玩耍的样子。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谁在干什么了?让我们想象它们玩耍的样子,一起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教师适时补充动物图片及相关脚印图,这样就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翅膀,让学生觉得有了抓手,仿说就变得更得心应手[2]。指导学生用课文句式练习说话,内化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水平。
(五)总结
教师: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被想象成了图画,真有趣啊!(板书:想象)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儿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呢!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音乐,请大家跟着唱一唱。另外,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写字指导:几
教师: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画下了美丽的画,我们也要在书上写下漂亮的字。“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开始吧!“几”中有个新笔画——“横折弯钩”。仔细观察,如何才能把字写漂亮。
总结书写要领:横要短,弯要圆。起笔收笔一条
线。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展评。
(七)课后作业
(1)把学过的内容背给家长听,过关了,让家长按个手印。家长不在家的,可以找一只小动物,背给它听,用它的脚盖个章。
(2)查找资料,回答问题: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三、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统编课本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从课文中提取的明显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语文要素的习得与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融为一体。基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朗读、编创儿歌;通过儿歌、图片展示等方式开展识字教学,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同一篇课文,从其他教材到统编教材,教师要考虑文本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所承担的特定的语用任务,引导学生习得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可欣,许嫣娜.《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0(Z2).
[2]王学娟.《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