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理论指导下中医优势病种“消渴病痹证”综合治疗优化方案的研究

2020-06-02 08:56韩佳琳王好杰
光明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痹证舌质组内

张 洁 郑 华 韩佳琳 仲 云 杨 宁 王好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局限于扩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临床疗效有限。中医药在DPN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病情变化多端,此时并发症已较多,且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往往虚实兼见、寒热错杂,给临床辨证及疗效的评价增加了难度,即便是较为完善的证型也很难覆盖所有的临床表现。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将本病中医病名正式确定为“消渴病痹证”,并给出了诊疗方案,多年来在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时,我们发现该方案存在证型涵盖面窄,不能充分反映临床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疗效欠佳等缺陷,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方针指导下,我们将经典理论应用于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以经方为底方加减治疗,并将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充实、完善,通过数年的临床观察、实践、总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简便易行、中医特色突出的优化方案,临床上收到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潍坊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治疗组中男146例,女154例;平均年龄(58.56±9.14 )岁,均病程(7.76±4.23)年。对照组中男14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8.51±9.22)岁,平均病程(7.57±4.1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标准治疗组采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对照组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临床常见证候: ①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②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③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④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⑤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⑥肾虚血瘀证:腰膝酸软,腰痛,畏寒,阳痿不举,双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骨松齿摇,耳鸣,舌质暗淡,有瘀斑,脉沉涩无力。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70岁;③最近2个月内血糖波动小,控制佳;④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能积极配合检查及参与治疗;⑤治疗前3个月内未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⑥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①有其它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患者;②患有严重的心、脑、肾疾患及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等;③严重精神刺激、严重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④长期卧床;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长期酗酒;⑦有精神或心理疾患;⑧有肢体畸形、外伤或水肿;⑨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6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血压、调脂等。使用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剂、抗血小板聚集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神经节苷脂及抗氧化剂、改善循环剂等药。治疗组采用六经辨证: ①寒湿阻滞太阳经脉:上肢及下肢后侧或背部麻痛、冷感,肌肉酸痛,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治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汤加减。②寒湿阻滞少阳经脉:肢体外侧麻木、疼痛、寒冷,兼晨起口苦、胸胁满闷、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温通少阳经脉,予柴胡桂枝汤加减。③寒湿阻滞厥阴经脉:大腿及小腿内侧麻痛、寒冷、蚁行感,时伴巅顶痛、口水多、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以暖肝温经、除湿散寒,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④少阴虚寒凝滞:四肢末端寒冷、疼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夜间重,常难以入睡、身重倦卧、小便清长、大便溏,唇暗舌青,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沉弱。治以温阳益气、散寒止痛,予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⑤少阴阳明同病:表现脏腑热经络寒四肢痛、麻、凉,口干口臭,心胸灼热,口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舌体胖大,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尺沉弱。治以温经络寒清脏腑热,予乌头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⑥太阴里虚,阳气郁遏:症见四肢发热,或肌表发热,身如火烧一样,扪之烙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加减。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药足浴方(生麻黄、透骨草、桂枝、鸡血藤、伸筋草、川芎、艾叶、红花、苏木),水煎800~1000 ml,保持水温40°C,足浴20~30 min,每日1~2次。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桃仁、当归、骨碎补、透骨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川乌、草乌、红花、鸡血藤、牛膝、桑枝等),水煎浓缩,取药液利用中频离子导入仪治疗,每日1次。针刺疗法:根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原则,分型施治。艾灸、穴位贴敷:隔骨宁丸药饼艾灸或穴位贴敷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血海、阳陵泉、涌泉等穴位,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甲钴胺行足三里、曲池穴位注射,每日1次。中医特色护理:包括健康指导,病情观察(症状、伴随症状、肢体外观等),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辨证施护,中医养生指导等。对照组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消渴病痹证”诊疗方案:①气虚血瘀证: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② 寒凝血瘀证: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当归四逆汤加减。③阴虚血瘀证:治以滋阴活血,柔筋缓急,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④痰瘀阻络证:治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指迷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⑤肝肾亏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填髓充肉,壮骨丸加减。⑥肾虚血瘀证:治以补肾活血,鹿茸方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熏洗法:温经散寒足浴方(水蛭15 g,地龙12 g,土鳖虫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苏木15 g,乳香10 g,没药10 g,桂枝10 g,艾叶30 g,羌活10 g,独活10 g等);针灸疗法:具体结合针灸科会诊医师建议,由针灸科医师实施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体针、耳针、电针等不同的治疗手段。推拿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下肢症状为主者,隔骨宁丸药饼灸足三里、血海、阳陵泉、涌泉。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足三里、曲池穴位注射,日1次。

1.7 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N)、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2]、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指标均为治疗前及结束后各观测1次。①中医证候疗效:根据中医证候计分法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2002 年试行版)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临床痊愈:中医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②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试行版)制定。分为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进行评价[4]。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组内比较,治疗8周后,2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组间比较,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注:经秩和检验, 2组比较,1)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情况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08.4±0.56.6±0.3对照组3008.5±0.67.0±0.7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NCV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患者MNCV均有所增加,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NCV情况比较 (例,

2.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腓肠神经SNCN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患者SNCN均有所增加,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腓肠神经SNCN情况比较 (例,

2.7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SS均有所下降,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7。

表7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情况比较 (例,

2.8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维度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上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8。

表8 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2.9 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均未见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优势病种是指西医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或疗效,而中医能治且疗效确切的疾病,或是中西医治疗疗效肯定,但中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不易引发药源性、医源性疾病的病种[5]。“消渴病痹证”为我院内分泌科的优势病种,多年来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消渴病痹证病情错综复杂,脏腑辨证难以涵盖所有的证型。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定病位,明病性,兼顾气血津液,病理产物,结合体质之异,层层深入,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包括病、脉、证、治4个方面,治法涵盖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后世诸多辨证和治疗方法之源。六经辨证是总纲,当运用一般的辨证走不通时,运用六经辨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采用六经辨证对消渴病痹证的优势病种进行优化,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本研究显示: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P<0.05;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 8 周后,2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TCSS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更明显,组内比较、组间比较,P<0.05;经过治疗,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提高,治疗组更明显,组内、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安全性良好。

六经辨证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除改善局部症状外,更从整体调治,再配合中药熏药方、中药足浴方、中药离子导入、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疗法,通过直接接触皮肤,散寒通络止痛力量加强,改善局部循环,进一步减轻肢体麻木疼痛等局部症状,通过整体调节,从而间接降低血糖,使受损的神经得到精血津液的濡养而恢复功能,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并把中医特色护理纳入其中, 多管齐下,使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经典理论指导下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可能通过改善代谢障碍、血管病变、神经营养障碍、抗氧化应激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修复损伤神经,改善周围神经病变,而达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体征、各项指标变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痹证舌质组内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