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 徐延渭
摘 要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187-01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的源起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内容安排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之后,体现着教材编排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特殊之处是水既是酸又是碱这样一个共轭酸碱。而水则是贯穿了本章知识的最根本的物质。
2017年版的化学课标的要求是:①认识水的电离,②了解水的Kw。而教材中用“精确的导电性实验表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直接告诉了学生水是弱电解质,学生得到了“是什么”,没有得到“为什么”。这个安排不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课题组老师进行授课方案的设计,就是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实验体验。让学生认知并理解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也许教学过程不惊人,但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二、实验设计
教材中的“精确实验”问题,这个实验到底要求精确对什么程度,是老师头疼的问题,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个精确?根据学校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显然做不到“精确”的要求,经教师们讨论后确定采用对照试验的法完成这个“精确”。
三、试验环节设计
(一)巧做实验,寻求科学证据。
【实验内容】1.灯泡直通220V交流电。
2.蒸馏水导电性(新鲜制备)。
3.饮水机中煮沸过的水的导电性(纯净水)。
4.自来水的导电性。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读出电流大小。
注:在做实验2时,先用4V(低电压),电流计量程旋钮置于100mA,观察现象。再用10mA,再次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让学生定向思考
【问题】1.实验2时,用100mA时,指针几乎不动,能否说明电路中没电流?为什么?
2.实验中2中灯泡不亮,能否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
3.这三个实验相同的现象是什么?
4.这三个实验不同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又指出:课后可以继续拓展讨论,也许会获得更多的意外惊喜。
(二)分组讨论,引发深度思考。根据总结,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要进行小组汇报。
【问题】1.电流的强弱主要由什么决定?
2.蒸馏水中为什么指针发生偏转?
3.指针偏转角度最小又说明了什么呢?
4.由此实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逐步理解水是极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思维方式。
(三)阅读课本,发挥教材功能,完成知识整合。通过实验大家认识到了水是电解質,水如何电离?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节教材第二自然段内容。
(五)定量计算,解决错误认知
教师要求学生书写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学生展示】1.
2.K电离=c(H+)×c(OH—)
学生展示出的不同表达式,教师将问题回到化学平衡中,学生明白了平衡常数在表达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对于平衡常数学生中存在有两个误区:①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出现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误将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看做是1mol/L,②水的离子积常数和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通过定量计算的方式,完成了水的离子积常数,利用计算结果纠正这两个错误,形成科学的结论。
四、反思
(一)教研带来的变化/过去对于教学,教师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教材中要求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就好。自本课题组成立进入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着变化,同年级组没有参与本课题的教师也出现主动加人进来的态势。
(二)教研带来的“麻烦”。首先是教学团队的活动多了,教材处理过程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的集体备课、研课。其次是听课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又增加了工作量,最终发现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要求更高了,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最好的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核心素养理念下教材教育功能挖掘的实践研究》课题内容的论文之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