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纪玲
摘 要:语文朗读能力是一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能力培养,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其朗读体验。因此对朗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创新,需要对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途径等进行重点研究。笔者主要从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出发,简要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从朗读的感情、技巧和评价三方面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朗读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语文朗读;朗读训练;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方面。朗读是口、耳、眼、脑并用的过程。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思维能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便捷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喜欢读”的转变,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一、以读传情,激发朗读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课文的语言朗朗上口,适于朗读,其中的古诗、散文等,更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好文本。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情感融入文本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逼真的形象、起伏的节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先以有感情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进行全文的以读串讲,如在读描写“荷花”句子——“落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要学生理解“挨挨挤挤”是写出了荷叶长势多而密;“碧绿”写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荷叶的形状;这句话点出了荷叶长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荷叶的这一特点呢?在个别读、评议、自由练读中学生就会发现“挨挨挤挤”要重音轻吐读,才能突出荷叶多而密,而“碧绿”和“大圆盘”要读得重些。接着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美姿。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那种姿态荷花的句子,读出这种美。接着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刚开的荷花透出一种羞涩的美。“两三片”要读得轻一些;“嫩黄的小莲蓬,娇嫩可爱”要读得很轻;将要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要把“饱胀”“破裂”读得重些。这样的朗读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理解中自悟出来的,赞美荷花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朗读技巧,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还使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融入。
再如,在教学古诗《草》一文时,先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当然,这段音乐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琵琶音,提示春天里野草的蓬勃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天里野草渐渐枯萎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乐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景。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时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新生”这幅画面后,即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幅画后,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引入思考,真正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然后进行反复朗读,适当指导,掌握“离离原上草”的“草”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气势。读到“春风吹又生”时,还可用语气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让学生读出惊喜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野草生命力的旺盛,他们赞美野草的情感因之油然而生。诸如以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形式多变,掌握技巧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需要。
引读传情,把握语感。笔者除了设计指名读、齐读、散读以外,还设计了设问引读和以读引读的形式。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在采用设问引读时,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替答。如教师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师问:“在桂林游玩让你总的感觉是什么?”生齐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赛读激趣,主动感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后,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对朗读的兴趣。如《燕子》一文,笔者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是集体朗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兴趣投入到朗读的行列中来,笔者采用“淘汰读”比赛方法,即按座次顺序自动就读,前一人若有错读、漏字、加字、停顿不当等失误,即被淘汰。后一人接着读,看谁失误少,读得多即获胜,并得到一、二等奖的表扬。获胜者获得的荣誉在一个星期内有效,这种竞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促使个别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使靦腆胆小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全班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
表演朗读,领会内涵。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表演固然也有教师的指导,但主要还是靠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怎样表演才符合课文内容?怎样表演才能更好地表现所表演的角色?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表演中,“狼”故意找碴儿、“气冲冲”、“龇着牙逼近、大声嚷”的语气、神态及形体动作和蛮横无理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狼”的残暴,而“小羊”“温和”的态度,“可怜”的模样以及理由充分的申述,这恰好和“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结合表演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学生更鲜明地感受到“狼”和“小羊”的不同艺术形象,更深刻地领会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
熟读成诵,增强记忆。据有关学者分析,小学三四年级是人生识记的黄金时候,到了初中以上便是开始理解记忆的时候了,所以要把握好这个时期,要求学生对一些名篇、名段、名句,进行背诵。先扫清字词障碍,弄清节奏或停顿后再读,做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最后是理解后背诵或只要求流利背诵即可。这样学生对本年级教材的选背或必背的古诗词,名言名句,名篇的内容,就像烙印一样刻在脑海里。即使一时对一些诗文不理解,但是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就越多,能力就越强。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读后评价,培养能力
适当的成功评价是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鼓励性的评价,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能只找缺点。因为这样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感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再寻差距的方法,不但能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技巧。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水到渠成了,阅读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办事处振兴路小学,淄博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