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摘要:本研究选取20名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分为水平接近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其同伴交往策略进行前测,在此基础上,设计角色游戏教学干预方案,对实验班进行为期15周的角色游戏教学干预,对照班则不做处理;此后,考查两个班儿童,同伴交往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经过角色游戏教学干预的实验班儿童同伴交往策略明显优于对照班,形成了丰富的积极同伴交往策略。由此,对智力障碍儿童游戏教学干预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关系、同伴支持、激发兴趣、反复巩固。
关键词:同伴交往 角色游戏 智力障碍
一、研究背景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和适应性水平的障碍限制,其同伴交往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培智学校日常教学中也发现,智力障碍儿童不太会用正确的交往策略与伙伴相处,矛盾、打闹等情况常常发生。智力障碍儿童交往圈本身就比较有限,帮助这些儿童,改善他们与同伴交往的策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友谊与交往的乐趣,能够极大地增加孩子的幸福感。游戏是儿童天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也非常喜爱游戏,而且善于模仿。因此,笔者尝试运用角色游戏的方法改善其同伴交往策略。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培智部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共20人,其智力在25-55之间,年龄为8-12岁。研究中采用《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观察。同伴交往策略有积极策略、中性策略、消极策略。每一个观察指标都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与实例。积极策略有主动邀请、合作、助人、言语协商;中性策略有联合、物质交换、提供物质、拒绝;消极策略为攻击和反攻击。
研究时首先对20名研究对象的同伴交往策略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而后研究者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15周共30次的游戏教学干预,干预时间为每周二和周四上午第三节课,每次30分钟。每进行两个角色游戏复习一次,每月由儿童自行选择学习过的角色游戏进行合作游戏一次。研究中共实施16个角色游戏方案,包括“大家一起玩”“找朋友”“超市购物”“动物乐园”“我来当妈妈——妈妈做饭”“听,是谁?”“Jeff来做客”“我来当医生”“我来当老师”“娃娃生病了”“分享我的玩具”“我当收营员”“喊数抱团”“快乐社区”“蚂蚁搬豆”“圣诞老人”。
游戏干预过程中,重在儿童对角色的感受和体验,儿童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做角色该做的事情。如“打针”,在安全允许范围内干预人员不做干涉。干预人员在游戏中起到引导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干预人员也可以角色人物的形式参与游戏,如“我是院长,来检查医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干预人员需提醒儿童将所有实验班儿童纳入游戏中,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游戏干预教学结束后,在学期第19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儿童进行同伴交往策略使用情况后测,并比较此时两个班学生同伴交往的情况。
此外,每周随机选择一个日常的课间活动时间对实验班儿童同伴交往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观察。按顺序观察每个智力障碍儿童30 秒钟,儿童使用何种交往策略与同伴进行交往便在相应的策略栏内打勾。观察后记下观察结果,然后观察第二个儿童。每个儿童在一次施测中将被观察四次。本研究一共观察了18周,分别为干预前1周、进行角色游戏教学干预的15周、干预结束后2周。
三、研究结果
1.游戏教学干预对实验班同伴交往后测结果的影响
游戏教学干预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伴交往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再次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班同伴交往的积极策略和中性策略使用次数多于对照班,消极策略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班。也就是说,经过干预后,实验班同伴交往的情况比对照班好。进一步对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同伴交往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表1):
表1显示,实验班前后测同伴交往策略差值在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班,也就是说,在这两项策略上,实验班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班。这说明游戏教学干预对实验班同伴交往积极策略、消极策略的使用均起到了显著性作用。
2.游戏干预过程中实验班同伴交往策略变化
研究中对实验班同伴交往策略进行了过程性的观察记录,结果如下(图1):
图1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干预次数的增加,智力障碍儿童积极策略的运用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水平;消极策略的使用越来越少,最后趋于零;中性策略处在一个稳定变化的状态。也就是说,随着角色游戏教学干预的进行,实验班的儿童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状况越来越好。随着角色游戏教学的干预,孩子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消极的同伴交往策略则使用得越来越少。
四、分析与讨论
1.角色游戏教学干预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分析
研究发现,对实验班进行游戏教学干预后,实验班同伴交往策略使用状况优于对照班。角色游戏教学干预能够增加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积极策略的使用,减少消极策略的使用。
这首先是角色游戏本身特点决定的。儿童在角色游戏中能够体验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能够引起儿童强烈的情感体验。智力障碍儿童喜欢模仿,因此特别喜欢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儿童能够抛开原本胆小退缩的自己,以角色的身份与同伴合作、交往。如在进行“我来当医生”的游戏时,以前常常独处的露露忽然歪着头说“晕倒了、晕倒了,快来”,她就是在以病人这一角色主动加入游戏中去,增加了同伴互动。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儿童增加了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的使用频率,如合作、互助、协商。
其次,这可能是师生一起营造的积极的班级环境的作用。智力障碍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感受快乐,而这些快乐正是与老师、同学一起合作游戏才达到的,这便营造了一种愉快的班级环境。在这种愉快的、积极的班级环境中,儿童的行为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实验班的儿童L,是一个苯丙酮尿症的孩子,有时候情绪焦躁,我就提醒他:“你想不想和同学们玩?他们不喜欢发脾气的同学哦。”L看看同学,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在这种教师指导下的同伴间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养成了儿童良好的交往行为习惯。
2. 角色游戏教学干预过程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策略变化
研究中的观察记录发现,随着游戏教学干预的进行,实验班的同伴交往积极策略使用得越来越多,消极策略使用得越来越少。这说明角色游戏教学干预能够改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情况,能够增加主动邀请、言语协商、合作、助人策略的使用,减少攻击和反攻击策略的使用。
研究发现,随着角色游戏的进行,儿童同伴交往策略并不是简单的积极策略的增多或消极策略的减少,而是存在着一个由简单策略到复杂策略的变化梯度。角色游戏教学干预中的同伴交往策略会很快反映在儿童的日常交往中。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反应出角色游戏对于实验班同伴交往策略的直接影响。前测结果显示儿童积极策略中以向同学展示玩具为主,并不会主动邀请,合作、帮助较少;消极策略较多,如破坏他人游戏成果、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破坏他人游戏等。9月24日,儿童逐渐将角色游戏“大家一起玩”干预中所学的“主动邀请”技能运用在日常交往活动中。10月10日,儿童活动出现了合作式的假装游戏。10月15日,前测中独自游戏的个案董文杰拉着张露馨一起玩,开始出现了“助人”。11月19日,开始出现协商性语言“轮到你们了”“你是医生,我是病人,好吗”。12月17日,孩子们主动将老师带回来的礼物留给缺课的同学,然后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1]杜芬娥.游戏情境下智力落后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李皓.混龄游戏情境中幼儿社交策略的短程团体游戏训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雷湘竹.学前儿童游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4.
[4]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