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复习课课例研究

2020-04-01 15:10金秀琴
求知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浮力初中科学复习课

摘 要: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容除科学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力层面。如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文章通过一节初中科学“浮力复习”课例剖析研究,阐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复习课能力立意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复习课;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3-0064-02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复习课设计策略: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做实验或通过实验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深度思考,教师伴着学生走。在复习课中从原来的拎着学生学到导着学生学最后发展到伴着学生学一节课。

一、从“困惑”到“思考”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困境:怎样提高“复习课”的趣味性、灵动性、有效性。学生和教师表现出对初中科学复习课的种种困惑和期许。笔者通过访谈对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进行梳理。综观学生、教师、教研员三个层次的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课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学生:复习课方式太单调,不是讲就是练。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复习课教师讲得很细很细,其实许多内容我们早就掌握了,有种“炒冷饭”的感觉。复习课上做了许多题,但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所以觉得上复习课最枯燥。

教师:复习课最难上,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很难把握,顾了中等的学生就关注不了优秀学生的拓展提升。复习课要讲究“实效”,就是在知识梳理清楚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和讲评,多练才能出成绩。讲评要讲得透,要让学生理解。一定要多做题,反复训练,但学生对见过做过的题才会做,没见过的题目就不会做。

教研员:复习课缺少新的认知冲突,处于一种知识再现状态;主体不突出,个性化教育程度较差,学生学得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新情境下学生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不强。复习课缺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去进行解决问题的应用和思维的训练。

二、从“温故”到“知新”

笔者认为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这是“温故”;但这不是复习课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去思考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在新情境下的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这就是“知新”。下面以浙教版八上“浮力复习”为课例进行剖析。

“浮力复习”可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由情境创设问题,由问题设计实验,再用实验对已有知识进行验证,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片段1:创设情景,问题引导

上课开始,展示一个马铃薯,将马铃薯放入水中。

师:马铃薯处于哪种沉浮状态?

生:下沉。

师:下沉的物体受力有何特点,密度有何特点?

生: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

师:如何测出马铃薯密度?

学生设计、运用多种方法,应用浮力知识,测出马铃薯密度。教师引导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评价和小结学生之间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追问:你认为最佳的是哪一种方案?

接下来是学生实验,根据学生的设计,选择一种较普遍的方法进行实验,测出马铃薯的密度,这是科学课中科学性的体现,用实际测量来验证数学推导,使科学结论能得到实际的验证。

剖析:要测物体的密度,必须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运用实验室测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测出物体的重力,再转换成质量或者运用浮力计算公式求出马铃薯的体积。其实这是对浮力三种测量、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相当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题目),自己解决问题(解题)。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马铃薯密度实验设计思路,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构建及迁移的能力,同时对科学实验的严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2.片段2:提出新问题,发散思维,联系应用

马铃薯在水中下沉,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让下沉的马铃薯上浮?

生1:加食盐(或蔗糖)。通过增大液体密度来增大浮力,使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

生2:绑上体积较大的泡沫。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类似应用是救生圈、救生衣。

生3:将马铃薯挖空。使实心物体变空心,减小了物体的重力。类似应用为轮船。

剖析:使物体上浮可以增大浮力,也可以减小物体重力,让学生从科学本质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找出这种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科学与生活的融合。

选择一种方法,加蔗糖,使下沉的马铃薯上浮到悬浮。

提出新问题,引发新思考。

师:此时马铃薯悬浮在蔗糖溶液中,你能用之前不同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密度吗?

生:用密度计测出溶液的密度,就是马铃薯的密度。

教师拿出密度计,具体操作测液体的密度。并引发出新的问题,如密度计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刻度特点,如何自制简易密度计等。引导学生构建密度计相关的知识体系。

继续加蔗糖使马铃薯在水中漂浮,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让漂浮的马铃薯下沉?

生1:加水或加酒精,这是减小液体密度,减小浮力,使浮力小于物体重力,使物体下沉。

生2:綁上铁块,使物体增加的浮力小于重力,使总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

生3:插入铁钉,改变马铃薯的重力,使重力变大。这个原理与潜水艇类似。

这也是浮力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前面已经构建了一部分的浮力知识体系,这是对浮力应用的补充,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3.反思整理,完成板书

教师让学生对所应用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浮力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现在黑板上。

三、从“反思”到“提升”

创设这一系列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说出下沉、漂浮、上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密度情况,为接下来运用浮力知识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测出马铃薯密度做好铺垫。学生设计测量马铃薯密度的实验主要是对阿基米德公式转换的应用,如何测出浮力,如何测出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他们所要想办法解决的。然后小组展示,这也是他们对知识应用的再一次巩固提升。提升学习的动机,激发科学复习课的学习兴趣。

反思:专题复习,选好问题是关键,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同时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起到复习课的作用。教师设置这个情节,提出相应的问题作为整节复习课的切入口,巧妙之处就是对学生来说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在具体处理和实验设计后派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变“轻松”为“焦虑”。而派生出的一系列新问题,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问题,而更多的是科学方法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问题导引下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实验探究,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但要做到“真探究”而不是“假探究”。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取而代之”;其次要搭好探索的“脚手架”。复习课由于教学内容的开放,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都是无法预设的。采取层层设疑的教学策略,才能打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复习课要避免将学生跳进题海,面对永远做不完的题目,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如果学生是被动接受式地进行复习,思维不够开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碰到“开放性”“创造性”题目时往往苦于解题无思路、答题质量差。真实的情境,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一改以往复习课中的沉闷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完善了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要求。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科学实验引导探究学习;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应用都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教师转变教学和学生改变学法是提升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以教学的转变,促进学法转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华震.问题导引下的初中科学探究学习案例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7(9):34-36.

作者简介:金秀琴(1976—),女,浙江諸暨人,中学科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科学一线教育工作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浮力初中科学复习课
微课不微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第十章浮力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