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教师角色定位

2020-03-30 03:18徐欢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核心素养

徐欢

摘 要:如何帮助中学生更好的成长,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是中学生教育之根本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既受学生欢迎,又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在“润物无声”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本文重点探讨在学生成长共同体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要既当“守护神”又当“红绿灯”,还有当好“融合剂”,这样才能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同时也“升华家长”。

关键词:成长共同体;角色定位;核心素养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发展和同伴互助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来,“小组合作”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采用。随着不断探索与改进,中学生成长共同体这一模式越来越成熟。实践中为有效发挥成长共同体的作用,笔者把它细化为学习共同体、行为规范共同体、家校合作共同体三个方面,其中学习共同体是核心,行为规范共同体是重点,家校合作共同体为辅助。

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实践,在建设并运作成长共同体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很关键,尤其如何让自己在各个成长共同体的“成长”提供“规范”服务,既要高屋建瓴地统筹全局,又要不着痕迹地关怀每位同学,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

一、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向导,是学习道路上的“守护神”

成长共同体中的核心就是学习共同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使得知识的传授方式变得多样化,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不容动摇。学习共同体倡导者、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1],教师的角色既是挥洒自如的学者,又是在课堂上慎重、礼貌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护花使者”。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质疑、一起辩论、一起实验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与能力在师生间转化。

这种知识转化的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一步步踏入知识的殿堂,并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师生关系协调不仅仅是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是把握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师生关系协调解决了教学中学习共同体于与教师之间的联动关系,让学习共同体与教师步调一致,共同前进。学习是一条艰难且充满未知情况的道路,一方面教师是这个团体的精神领袖,为学习创造舒适的环境,为团队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团队打造良好的风气;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能力上存在差距,所以在“2带1”或“3带1”(两个或三个老师负责一个成长共同体)的共同体模式中,教师还肩负分层教学甚至一帮一辅导的责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倾听关系,在学生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教师们需要集中教师智慧形成团队效应,时时刻刻地守护着这些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的求知者。

二、教师是行为规范共同体中的典范,是培养规范的“红绿灯”

行为规范共同体是成长共同体的重点,虽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现在又是一个提倡个性释放自我的年代。其实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在盖哲尔与谢伦的“班级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中能很圆满地解决。盖哲尔与谢伦认为“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行为通常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制度因素——群体规范因素,制度中的角色期待;二是个体因素——个体情意因素,个体人格特质和需求倾向……”[2]

如此教师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首先,教师是规范的最佳代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中学生处于“张扬个性、强调独特”的特殊阶段,“发号施令”的规范教育已被淘汰,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或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则的意义,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交通法规”,通过教师的教育艺术让学生明白个体行为规范在符合社会要求前提下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个性特点得到发挥。最后,在规范形成与班级日常管理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团队效应,适时亮出“红绿灯”,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自主能力,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更是教师智慧的充分反映。

三、教师是家校合作共同体中的桥梁和纽带,是家校合作的“融合剂”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容易出现两个问題:①和家长缺少沟通,往往出现“回来没话讲”“学校里的事都不说,一问就烦”,也导致了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不多;②学生回家就“躲进小楼成一统”,双休日放假就只顾休息,完全忘记学习, “临时抱佛脚完成作业”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很多教师抱怨一放假就前功尽弃,家长抱怨放假都不见孩子看书,管不住孩子。

家校合作共同体是教师与家长联结成的团体,交往的形式往往以双方直接接触或通过通讯实现,其次还可以通过学生或家长委员会间接实现交往。同时双方都已经认识到如果能将家长和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合力,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此交往中教师的职责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1.积极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2.尊重家长、学生,深入了解家庭,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帮助;

3.给予家长必要的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指导等。

比如,除了学习,也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况,学生在闲暇生活时间主要出现三种情况:①男生拼命打球,有时忘记上课时间;②女生基本不愿意走动,就坐在座位上聊天吃东西;③学生忙于奔波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重默订正。这三种情况都不能称为闲暇生活时间的合理利用。经调查发现,学生闲暇生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我意识强与闲暇生活自觉性差的矛盾;②闲暇活动丰富与选择层次偏低的矛盾;③对闲暇生活高期望与低享受的矛盾。

美国科学家、思想家富兰克林曾说:“闲暇是为了做出某种有益的事而有的时间。”对学生而言,闲暇时间是在繁重的脑力劳动后的另一种生活,学生对此充满渴望与期待,但事实往往相反,大多数同学得了“闲暇时间荒废症”。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第一步,必须让学生明白闲暇时间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时间价值观;第二步,按由低到高的层次设计一些班级活动或小组活动,比如拔河→团体棋类→共同体文艺表演→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从参与性高、易操作、有乐趣的活动入手,逐渐提高档次,让学生对闲暇时间有个具体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个人,让每个人都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在丰富生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与修养。

成长共同体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这有效弥补了当前教育资源紧张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使指导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基本达到了“成就学生,发展教师”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亲子关系、沟通技巧等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当然,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还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优化。我们相信,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想学生所想、供学生所需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才能促使学生在“规范”的服务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地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李晖,赵巧琴.幼儿违规行为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1):20.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核心素养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