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霞
摘 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在线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为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旨在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并且分析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推动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融合與发展。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 初中生物 教学实践
一、初中生物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率在逐年提高,但是使用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就目前而言初中生物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我们粤北贫困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学资源十分的匮乏,一些乡镇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因此,想要真正地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备课、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初中生物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但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得不到实质上的提高。除此之外,对于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我们还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终端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家庭现况不能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学习终端。多数老师或学生只是偶尔在公开课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从而说明了目前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并没能够真正深入到课堂内部,难以做到常态化。[1]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以《血液循环》为例
为了更好体现初中生物教学在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和主要特点,我对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内容“血液循环”一课进行了尝试,并设计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了解到这个班学生的基本功较扎实,思维活跃,喜欢有趣和感性的事物;但同时也存在自主意识不强,分析能力稍欠缺的问题,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启发,并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学习的准备。[2]
1.教学策略
为了本次的教学任务能够高效地完成,针对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尽快掌握知识,我以启发和归纳为前提,深入挖掘生物课之间的联系。课前,通过“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务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将与本课相关的预习材料,如参考书籍、课件PPT、微课视频、导学案等素材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进行自主学习,如有发现问题的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上与其他的同学或老师进行互助互动式的交流,这样学生能够提前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课中,利用《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微型课视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构建本次课新知识框架,使新知识的引入更加自然。同时设计趣味性的接龙游戏活动,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课后,采用个性作业布置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作业结果通过家校帮即时反馈,帮助教师以学定教。整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导完成教学。教学的应用创新点包括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助手、互动课堂)、ppt、微课、学生个人空间应用等。
2.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们的真实反映和参与听评课教师的客观评价,一致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能大胆地运用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互动课堂、移动讲台等新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打造了一节趣味互动、高效生动的精彩纷呈的课堂。
三、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已基本实现,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空间应用问题。虽然目前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率较高,但活跃度却没有预期的高。教师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还是以下载资源为主,未能充分实现网络空间教学资源的价值;二是资源共享问题。大多数师生在对网路学习空间中的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静态素材的数据资源,并不能充分基于其中教学资源开展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资源筛选机制也未充分健全。三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运维问题。主要核心问题体现在信息顶层设计不到位,信息数据难以相通,用户体验较差,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形成。[3]
2.相关建议
围绕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下:一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者应充分发挥主要作用。如教师不仅在要备课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还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以及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组织方式更加新颖。二是深化资源共享共建。工作中要推进以保证网络空间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为前提,能够将最优质的数字资源进行共享;对教师个人原创教学资源提供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三是要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化构建一人一空间。根据网络学习空间教育的不同特点,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教学教育作用的网络学习空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服务水平,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为老师和学生减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老师、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创新,使得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刘远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孙力广.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3]俞敏洪.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N].中国教育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