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同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 222300)
数学补差教学是对学困生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师生双向交流的一个过程.两个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过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与学成绩.所以进行数学补差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要在疑惑的几个方面下功夫,争取下一份功夫就有一份成功.
失败固然可以激励前进,以获得成功.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有利有弊,过犹不及.所以我们要客观对待,不能把这句话奉若神灵,一成不变.在数学补差学习中,能力欠缺的学困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而我们许多的教师却乐于这种错误的更多出现,他们坚信只有饱偿错误,才能有所收获.这种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在学困生身上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困生,往往我们更多的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认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惟有多给学生制造困难,障碍,才能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多数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反馈是:数学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由此对数学学习甚至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多数丧失了信心,更谈不上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标准中强调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自信心意志力方面,我们应当关注两件事情:第一是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第二是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掌握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得到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此教师在数学补差教学中,在介绍新的知识与设计应用旧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由浅入深,使每名学困生都可能在活动中体会一定程度的成功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学困生而言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寻求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即使没有能完全解决问题,只要是获得有效的求解思路,或对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就有益于学困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不全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困生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获得成功从而再次碰到同样的问题时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后往往是以大量的溢美之词赞美之.殊不知在表扬学困生时要慎之有慎,我们知道事物的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所以并非所有的表扬和夸奖都是激励学生向上的催化剂,表扬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就像服药一样,不能随便的乱用,有时机和剂量的规则和禁忌.教师在使用表扬时要深思熟虑,不在多,在于巧,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注意:
1.不同的表扬方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课堂中不适时机的激励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情.但我们也要看到学困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被情绪和兴趣支配,我们教师要有慧眼去发现,用心去分析这一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学困生一旦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十有八九对数学探索就会浅尝辄止,不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教师不能在表扬的选择方式上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稍有失误,那么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就很容易受到挫伤,以至失败.所以教师在学困生取得进步进行表扬时要因人而异.
2.正打歪着——盲目的表扬不如不表扬
对于取得成功的学困生进行表扬时,要有针对性,在那一步取得成功,可以给予表扬,那一步不需要表扬要清楚,即不能不表扬,也不能盲目不知所以然的表扬.夸大和空洞的表扬,只会使学生在诸多华而不实的光环中形成一种空中楼阁般的自信-“自负”,使学困生更加不清楚自己成功在那里,失败在那里,影响对后续步骤的正确判断,延误时机,造成失误,挫伤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积极研究表扬的两个方面:积极面和消极面,每一个学困生的学习心里承受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仔细地研究这一方面,那么一味的,盲目的表扬反尔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利效果.
3.正话反说——打击性的表扬伤人最重
在表扬学困生时,表扬语言很重要,如果措辞不当,暗藏讽刺,那么学困生听到之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知道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影响是巨大的,客观的说教师确实存在性格与内涵差异,待人接物肯定也存在差异,对于学困生的态度肯定好恶不一.对于同一学生不同的教师内心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是千差万别的.同样是表扬的话味道却不一样.比如有的学困生在某一步骤取得成功,应该适当表扬,恰恰该教师对此学生有意见,一句“你也能做对?不错么”的另类暗含打击的表扬,只能让学生心灰意冷,产生逆反心理,试想还会有进一步的学习动力和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吗?所以教师不能带着情绪进课堂,更不能有意识地去打击报复学生,使学生产生逆反学习心理.
4.聪明反被聪误——过滥的表扬使学生变得更脆弱
数学补差学习中,学困生在多次尝试探索解题时,在不同的探索步骤可以品尝到不同深度的成功快乐.而我们教师也不吝惜的多多给予表扬,恨不得时时传递给学困生“你是最棒的”信息,希望以此促进他们自信心更加高涨.然而无原则的表扬学困生成功,其结果可能在开始起步阶段效果不错,但最终的效果可能与想象的相差很远,甚至适得其反.简单而不加分析的评价,一则会容易导致学困生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在再次的挑战面前退缩回避,因为他们不愿冒出错的危险,而失去被表扬的机会,更不想经历失败,不愿意给聪敏的自己加上丝毫的污点.这种情况在中小学中很有代表性.二则耳朵里整天塞满廉价表扬信息的学困生日久天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将所有的成功与自己的脑瓜聪明放在天平的两端,有聪明就够了,那里还需要艰苦的努力,这样他们将来一旦遇到失败就有可能彻底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中小学中也很常见.所以任何表扬都要在精、准、稳、狠上下功夫,最大忌讳就是不能过滥,多了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困生也对这样的表扬无所谓,激励效果尽失.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回答是等同的,但是我们要客观分析,深刻体会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吃苦”在我们大多数的数学教师眼中就是“题海”,就是用成堆的学习资料,大段的学习时间去啃去抠.“吃苦”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可以锻炼学困生的学习意志,提高学困生学习和数学补差教学效果.但这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艰苦性有一定的出入.新课标中“艰苦”是让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去积极的探索,从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发现获取到正确的结果是异常艰苦的,必须从身心各方面付出努力.体会“艰苦”可能发生在一个步骤也可能发生在几个步骤,但不一定要做成堆的题目才能体现,题目的内涵深浅就决定艰苦体会的长短.我们要放开眼光,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思索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1.要“艰苦”必须“吃苦”
“艰苦”是学生挖掘题目内涵的必然过程,不去探索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探索必须付出努力,有汗水也有心血,要体会“艰苦”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身心投入必然要疲惫.所以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2.“吃苦”不能全面阐释“艰苦”
“吃苦”训练反复开展,确实有一定的补差效果,但弊端也是存在的.机械地反复训练容易使学困生产生麻木心理,认为这种习题我做得太熟练了,不再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而是呆滞地套用以往的经验,容易获得成功,这也不完全是错误,但是常此以往就会产生惰性,在遇到新问题时失去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斗志.这样吃苦的题海战术也就失去了生机,或者说效果大打折扣.而艰苦的多种体会会让学生仔细而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会用艰苦的探索去解决困难,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上各方面,要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合理引导,正视困难,变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地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要深入领会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困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积极引导学困生从事各项数学实验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困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学困生自然就爱上你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