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凝艳
[摘 要]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种类型,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它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也体现了各民族艺术的精华。文章根据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及要求,结合实践,将优秀的传统民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关键词]民歌音乐;核心素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26-02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民族音乐的一种类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还是一门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珍视民歌音乐,并让其走进中小学校园,培养学生对民歌音乐文化的热爱是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見微知著探文本,内涵之美润心田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集体创作的智慧,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它以美的旋律、美的语言、美的意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笔者在教学中深入探究民歌的美,让民歌的美濡染学生的心灵。
(一)抓住民歌的地域风格,唱出民歌的特色美
民歌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形成的歌曲,所以它不仅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韵味美等特点,还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等特点。学生通过演唱民歌,可以感受到民歌的优美性和独特的地域性,从而喜欢唱民歌,热爱民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深入挖掘每首民歌所具有的词曲特点以及地方特色,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演唱民歌。如在教唱《茉莉花》一课时,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收集各种资料,了解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源于《鲜花调》,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歌曲。接着了解各地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的曲调,如江苏、山东、山西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曲调都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每首民歌的词曲都进行反复分析、听赏、演唱,然后采用对比欣赏、层层递进的方法教授歌曲。学生在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之后,通过视唱歌谱,发现了歌曲的歌谱是由民族五声调式构成的,旋律简单但非常优美,从而感到了民歌曲调的神奇。接着让学生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使学生感知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不同,进而探索它们之间在旋律音的组成上存在的差异。再介绍山东、河北、江西等地的《茉莉花》版本,这些版本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的加入了衬词、滑音等,有的方言味道很浓。通过演唱,学生理解了民歌具有变异性的特点,感受到了民歌由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色彩。
(二)感受鲜明的民族特征,唱出民歌的神韵美
一切优秀的音乐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都深深地植根于时代文化的土壤之中。少数民族的音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与汉族音乐文化一起,协奏着“中华民族的交响乐章”。因此,对音乐本体以及它所囊括的相关文化内涵理解得越深刻,则演唱民歌时的情感就越丰富。如在教授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时,笔者通过对课标、大纲、教参的深入钻研,对如何让学生演唱好这首蒙古族民歌进行了一些探索。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个最能展示蒙古族生活气息的短片,短片中飘荡着蒙古族长调的旋律和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以游牧为生的内蒙古人民骑着马,放着牛羊,哼着歌,无比的快乐自由……之后,让学生说说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包括生活特征、服饰、住房、生产劳动、娱乐活动等,再结合蒙古族民歌中长调和短调的相关音乐知识,融入那达木德这位蒙古族英雄的历史故事。笔者通过融入人文内涵、诠释民歌意蕴的方式,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蒙古族长篇叙事歌曲《嘎达梅林》就是歌颂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反抗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一部悲壮史诗。学生在演唱时能用深沉有力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声入人心,打动了自己,更感动了别人。
二、对比聆听生共鸣,情感之浓提素养
聆听民歌是学生学唱民歌的前提。只有听得入味,才能唱得有味。
对比聆听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发现作品中各音乐表现要素、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聆听为主,并有机结合讨论、提问等方法。这对加深学生印象、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借助视频交流对比聆听,激发演唱兴趣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小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大多以流行歌曲为主,民歌相对较少。笔者经探究后发现,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受到了民歌的濡染,吸收了民歌的精华,渗透了民歌的旋律,同样具有欣赏和歌唱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民歌积极的方面,激发学生对民歌的认同感。如伊能静演唱的《月亮儿弯弯》中飘着《小河淌水》的旋律;周彦宏演唱的《又见茉莉花》中透着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凤凰传奇演唱的《康定情缘》是根据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的旋律改编的。还有一些民歌经通俗歌手演唱,唱出了流行和摇滚的味道,如吴彤演唱的《赶圩归来阿哩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鉴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寻找民歌与流行歌曲的恰当切入口,让学生进行对比聆听,加深学生的旋律记忆。例如教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时,笔者在课的导入环节播放了李琦演唱的《青春舞曲》视频,此曲富有动感和青春活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最后拓展环节,笔者播放了玖月奇迹改编的《青春舞曲》,歌曲中间节奏拉宽,速度放慢,还加入了女声民族唱法,民族特色鲜明。这就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歌的欲望和热情,让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到民族音乐作品存在和学习的价值。
(二)听辨由民歌创编的民乐,提高审美情趣
《民族音乐概论》中说道,在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型”划分系统中,虽然各大类型之间一直以来就是互相吸收影响、互相补充促进的关系,但从最基本的方向来看,民歌无疑是其他各种音乐的基础。据此,我们获知,中国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整体的基础。众所周知,作曲家会把一些优秀的民歌创编成雅俗共赏的器乐作品,如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的流行音乐,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管弦乐《茉莉花》,能让人品味出时尚与现代之美;美国肯尼·基吹奏的萨克斯曲《茉莉花》,透出了飘逸之美;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则能让人体验到情趣之美;大型交响曲《茉莉花》描绘了具有东方古老而高贵气质的茉莉花的形象。因此,在教唱民歌时,可让学生适时听赏一些与民歌相关的民乐作品,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欣赏,从而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乐曲的不同风格,这不仅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欣赏水平,而且为他们唱好民歌、熟悉旋律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引领展平台,意韵之丰激活力
(一)鼓励民歌新唱,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提出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编创实践,学生会逐步融入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教师的分析、讲解再别致、再精彩,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要让学生具备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教师就该适当“放手”,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身感受、积极尝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与创”中唱出浓浓的民歌味。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老歌新唱,即通过创编歌词、改编旋律等方式,唱出民歌的新“味道”。如在教唱《无锡景》《太湖美》等歌曲时,让学生大胆推陈出新,结合无锡现在的变化,创编歌词,自己或全班演唱,这时,学生就唱出了无锡的新面貌和新变化。又如在教唱了扬州民歌《杨柳青》后,再拓展补充一首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让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正巧班内有一个学生是扬州人,他主动要用方言来演唱,其他学生听了,产生了兴趣,也跟着学唱起来。而后那位扬州学生领唱,其他学生创意地加入衬词,课堂上顿现其乐融融的场景。实践证明,这样的创作模式给一些传统民歌增添了新的乐趣和意境,学生唱得有味的同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也水到渠成了。
(二)搭建展示舞台,享受成功快乐
课堂虽说是学生学唱民歌的主会场,但课后我们也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一些平台,让学生把会唱的民歌展现出来,给学生竞赛的机会,突显自己的个性。如“我是民歌手”“民歌赛道”等栏目开设后,学生会主动要求教师多教唱几首民歌。同时,他们也会主动地从网络、书籍上寻找好听的民歌参加比赛,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学唱民歌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爱唱民歌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课外也会通过一些渠道去学习经典的民歌,如富有生活情趣的湖南民歌《龙船调》、豪放旷达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爽朗刚直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等。对此,我们应充分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这不仅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为他们参加民歌竞赛铺下基石。
综上所述,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在积极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今天,我们应重视民歌文化的传承和民歌音乐的渗透,做到多途径、多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熟悉民歌,进而喜爱民歌、爱唱民歌。如此,才能把我国优秀的民歌文化扎根于学生心里,并让它开花结果,飘溢香味!
[ 參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伍国栋.民族音乐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