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发轫和新中国诞生的摇篮,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成立做出重大贡献。实现革命老区全面脱贫,既是全国人民的殷切盼望,也是共产党人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革命老区的脱贫措施与经验进行总结后发现:东部西柏坡革命老区以旅游资源整合和大学生返乡扶贫为主;中部赣南革命老区以“互联网+产业”为主;西部延安革命老区以红色资源开发、电商扶贫为主。我国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凝聚力和坚持因地制宜脱贫等。
[关键词]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措施与经验
[作者简介]季俊杰(1977—),男,江西财经大学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江西南昌 3300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与精准脱贫研究”(17BGL17)
革命老区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我国革命老区分布范围广泛,涵盖28个省1389个县(市、区)。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实现革命老区全面精准脱贫,既是全国人民的殷切盼望,也是共产党人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包括革命老区在内的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实现脱贫,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理论、措施与经验进行探究,对于总结、宣传和推广中国脱贫经验,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摆脱相对贫困状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相关理论阐述
(一)地域型贫困理论
地域型贫困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空间经济学家Harris和Murdard通过研究贫困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地理环境影响后提出的。两位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天然优渥性会在早期经济发展過程中起决定作用。地理空间致贫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环境影响区域发展;二是资源条件影响区域发展;三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反作用下致使产业结构不均衡问题突出。Gallup(1999)提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投射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农业产业力水平、疾病和交通。首先,当农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地理条件就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早期农耕文明背景下这一决定作用尤为突出;其次,疾病的产生也与自然环境有重要关联,自然菌群的产生在其合适的温度、湿度状态下繁殖速度更快;最后,交通条件是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存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成为区域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Johnston(2004)指出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其影响具有长期性,难以从根本上消弭。关于资源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两派理论分别是“资源诅咒”理论和“资源促进”理论。“资源诅咒”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相对于资源贫困的国家地区,自然资源愈丰富的地区,其相对经济水平增长愈缓慢;支持“资源促进”理论的学者,如Brunnsch weiler和Bulte(2008)指出,地区对资源的依赖不会影响其经济增长,且丰富的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不均衡性研究,Krugman(1997)通过对工业和农业结构分析得出,相对于工业经济活动,农业活动经济效益递增并不明显,且经济活动与社会财富空间分布并不均衡,相对落后地区其产业结构依然以农牧业为主,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差。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关于贫困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认为,贫困源于土地资源被资本主义占有,农民只能得到最低的温饱,最终沦落为统治者所奴役的工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在其经济关系构建下,最终会导致多方面异化乃至成为贫困根源。马克思将其总结为“四个异化规定”,分别是:对象的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其中,对象的异化,即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与其自身的对立现象。劳动产品本属于劳动者生产物,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态下,劳动产品摆脱劳动者自身控制,工人的劳动成品成为商品,进而通过市场行为晋升为资本,这一过程导致工人愈发依赖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最终导致“人”的身份工具化;劳动自身的异化,即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维持自我生产和发展的唯一手段,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果从属于非劳动者,人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沦为动物性;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人的工具化属性成为主要属性,人沦为手段而非目的;在前三种异化的作用下,人只能从工人视角出发来观察他人,形成人同人之间的异化。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剥离,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而获取基本生活资料,导致工资水平与其实际劳动付出差距愈发扩大,这不但引起物质贫困,还导致了精神贫困问题。[1]基于上述观点,马克思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榨。因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将生产资料收归国家所有,人们才能摆脱贫困,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反贫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思想蕴含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核心观点,具有深刻哲学内涵。[2]从其历史渊源来看,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实践基础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贫困道路探索。从其哲学维度来看,精准扶贫思想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耦合,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国扶贫实践路径,形成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生性扶贫逻辑和“三位一体”的扶贫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涉及扶贫开发的四个方面:一是将公共服务事业全覆盖作为总体目标,协调好扶贫开发和社会统筹发展事业;二是统筹协调扶贫开发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宜居和扶贫开发成效双促进;三是扶贫开发是系统工程,协调统筹工作的落实点是以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为基本统筹;四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转变步伐。[3]
二、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与模式
从我国革命老区区域划分看,分为东部革命老区,如西柏坡革命老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等;中部革命老区,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西部革命老区,如川陕革命老区、延安革命老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等。本文分别选择东、中、西三地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区,即西部的延安革命老区、中部的赣南革命老区、东部的西柏坡革命老区作为典型案例,对其精准扶贫的措施与模式进行总结。
(一)西部:延安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与模式
1.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政策帮扶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帮扶文件,为延安革命老区脱贫发展注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4]延安革命老区政府在国家有关部委项目和资金支持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延安革命老区资源整合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对延安革命老区的技术支持,在发展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内生性资源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建立了创新扶贫的动态制度评估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方法和特色产业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实现扶贫全过程参与;树立了科学脱贫新思想,“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因势利导”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扶贫关键的前提,是找对路子、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的要旨。
2.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推进革命老区“双脱贫”
(1)思想脱贫
在新时代,红色教育所具有的革命性、教育性和价值精神能充分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价值要求。红色精神是延安革命老区最鲜艳的底色,它既包含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又充分體现共产党的优良品德以及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彰显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基于此,延安革命老区通过对红色精神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将脱贫致富纳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中,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脱贫动力。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红色教育的大力开展也促进了延安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塑造和精神境界提升,从而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红色教育成为延安革命老区脱贫发展的重要措施。
(2)物质脱贫
延安革命老区政府利用本地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发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加强对红色博物馆资金支持力度,建立5A级红色系列景区,开发丰富多彩的红色革命资源,如红色革命文物、革命纪念馆、革命者故里、烈士陵园、红色歌舞表演等,从而将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红色资源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川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不但教育了人民,也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地区脱贫。[5]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延安革命老区在坚持发展和壮大革命老区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动力,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其相关措施包括: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延安革命老区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落实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有利于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健全发展的切实制度。据延安新闻网报道,“延安税务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降税减费政策,落实‘六税两费优惠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到5月申报期结束,减免税额5954.65万元。增值税改革政策下,将16%的税率降至13%,最大幅度实现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4.农村电商扶贫
2015年12月,在“互联网+革命老区”中国电商发展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与延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京东集团与洛川县政府签订了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合作协议,苏宁集团在洛川县建立运营中心,这一系列协议签订为延安市政府和中国电商集团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密切合作,推动周边地区基础建设的发展打下基础。陕西延安下属9个县,洛川县、宜川县、延川县、延长县、子长县、富县、黄陵县、安塞县、宝塔区全部成为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区,成为陕西省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的排头兵。延安农村电商扶贫合作的开展为当地农民脱贫和周边县区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一是农民增收获得感明显。2017年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农业生产必需品,节约农民资金达2.5亿元。延安苹果进行线上销售,每公斤增收0.8元,果农增收近26亿元,电子商务在延安市脱贫减贫中发挥了切实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快了延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2019年,第十七次陕北高段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开工的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7.9亿元,完成老城区改造24.3亿元,在建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项目65个,完成总投资29.4亿元。[6]
(二)中部: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与模式
1.“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从自然环境来看,赣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降水量充沛,适合种植脐橙、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资金投入和人才输入双管齐下,赣南革命老区着力弥补信息产业短板,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模式。老区人民利用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开展农业市场需求调查和预测,形成数据信息库,再利用电商平台优势推销农副产品,节省中间环节费用,最大限度降低革命老区农副产品滞销率,提高线上线下产品供应效率,从而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以及后续的售后反馈等各个环节。[7]2014年举办的赣南脐橙博览会,通过电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渠道,提高销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知名度,使赣南脐橙成为世界三大脐橙果王之一。2017年,赣南脐橙总产量123.57万吨,排世界第三。
2.“互联网+工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工业依然是目前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短期内虽能解决就业问题,但从长期看,工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导致革命老区经济水平和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革命老区传统工业转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015年9月23日,江西省发改委召开加快“互联网+”行动发布会,会上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方案》,会议围绕“一条主线、三个着力、三大目标”的总思路,提出加快江西产业升级,加快人才战略引进步伐,解决革命老区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加大对老区传统工业转型的力度支持,既通过招商引资解决老区改革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也从企业准入源头严控污染型企业的进入和扩张,并对污染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对未污染地区加强监管,预防生态恶化致贫、返贫。[8]随着201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赣南市政府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行业应用标杆,在有色金属、航空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中选择有行业代表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积聚各类信息资源,实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建设,联合高校实现人才储备与聚合,打造“互联网+工业”全新模式。
3.红色旅游打造经济、生态双赢局面
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是江西革命老区最大的发展优势,虽然赣南由于地理和历史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较全省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但赣南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客家人聚居地,不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还有浓厚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2019年,赣州全市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24.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8.5亿元,同比增长25.73%,旅游业发展已形成基本规模,且成效已在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表现出极强的扶贫带动效益。赣南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已经形成了“聚合效能”,旅游新业态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紧密联系,促使多元化旅游项目体系更加完善。总体来看,赣南革命老区通过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其资源开发利用得以合理优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老区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9]
(三)东部:西柏坡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与模式
西柏坡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圈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红色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历代领导人在此留下的革命足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馆等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为西柏坡脱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旅游资源优化组合下发挥资源集群效应
西柏坡旅游资源种类众多,涵盖范围广泛。既有“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有天然生态景区“天桂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还有现代农业旅游资源如农家乐、农业科技观光园、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西柏坡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具有多圈层、高聚合的特点,以西柏坡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把资源有机整合作为优化的主要方向,采取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区、品牌开发与推广并行、开创旅游新业态等一系列资源整合措施,共同描绘“大西柏坡”总体发展新蓝图,构建“红色资源汇集、交通资源优化、环境生态整治、产业业态升级、城乡融合加快”为发展目标的新西柏坡。西柏坡政府着力构建多核心旅游区域,以中心带动四周,内部促进外部为旅游开发要旨,将周边地域优势互补,提升区域资源多层次高效流通。
2.组建大学生返乡扶贫队伍,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于扶贫队伍的建设。西柏坡革命老区首先不断夯实基层力量,提升扶贫干部的能力水平,打造了一支真抓实干的扶贫基层队伍,成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的核心力量。其次,西柏坡革命老区在扶贫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紧抓大学生返乡扶贫队伍建设。从革命老区走出来的高校大学生,对家乡具有深厚感情,助力家乡脱贫是众多大学生的心愿。为提高扶贫成效,西柏坡老区政府积极实施“大学生返乡助力老区脱贫”计划,为大学生返乡提供就业和扶贫岗位,引导了一大批大学生扎根家乡,服务家乡,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培育了一大批忠于国家、热爱家乡的扶贫生力军,为基层扶贫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而且,防止返贫是一项长久任务,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扶贫队伍对家乡贫困状况及成因更为了解,“驻村扶贫、驻岗扶贫”为防止“二次贫困”建立了长效机制。
三、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重要经验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组织保障
“脱贫抓党建,党建促脱贫”“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些老区人民耳熟能详的话语表明,老区脱贫致富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首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历史实践告诉我们,规模和决心如此之大的脱贫攻坚行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具有历史可能性,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将最广大困难群体的根本利益当成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强党的领导本身就是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组织前提。在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各级党委、党支部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带头人和政治方向引领者的强大职能。在党建引领下,革命老区建立了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既保障人力和财力的精准落实和多渠道监督制度的推行,同时通过产业脱贫、特色优势产业帮扶等激发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10]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建立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等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前提。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实现精准脱贫注入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国家的显著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以民族凝聚力为精神内核,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从而将各方力量汇集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例如,新冠疫情爆发之际,中共中央紧急召开脱贫攻坚会议,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是我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全国人民应保持民族凝聚力,团结力量,确保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是时代答卷,是彰显中华民族凝聚共生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克服种种困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确保了脱贫任务如期完成。中国式脱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既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彰显了危难面前中华儿女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因地制宜是发挥革命老区特色优势的根本思路
产业脱贫,贵在精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扶贫面临的难题和优势不尽相同,因此产业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同样,纵观我国各地革命老区的脱贫措施与模式设计,大多与其优势资源和特色要素有关。例如,我国革命老区大多选择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红色旅游业作为脱贫特色产业,就与革命老区农业基础较好、红色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特点有关。因此,革命老区产业脱贫的关键在于将产业政策制定与贫困老区实际状况相结合,与贫困地区周边特色要素资源相协调,找准当地优势,坚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路径。这也是我国革命老区实现全面脱贫的一条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永芝.基于马克思《资本论》贫困理论的陕西精准脱贫攻坚问题研究[J].《资本论》研究,2020,(16).
[2]于德.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3]张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及其实践困境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4]刘建平.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价值分析——基于巴中、达州、广元的调研[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6).
[5]陈格.川陕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元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6]曹宝.延安市农村电商扶贫中政府作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8.
[7]李德健.网络扶贫“三要”[J].致富天地,2019,(8).
[8]刘彦.互联网企业扶贫创新的四个启示[N]. 经济参考报,2020-11-11(008).
[9]姚倩.國内“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热点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20,(27).
[10]周建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涵、定位、意义与内在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