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祥+韩智伟
摘 要:“五个一批”是精准脱贫五大方面的措施,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也就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首策。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以发展产业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能够有效对接精准扶贫,带动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发展生产、实现产业扶贫是“根”和“本”,是“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模式较多,如项目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合作社及种粮大户带动等。因此,产业扶贫开发是解决贫困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模式;产业链;农企利益联结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18 — 06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总攻的第一年。齐齐哈尔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依照习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重要指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积极探寻精准扶贫最佳方案,举全力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比如,在精准识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针对多种致贫因素,探索相应脱贫路径,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效果,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下良好基础。2017年,是我国实现精准脱贫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面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打赢这场攻坚战意义极其重大,不容轻视。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要用尽“洪荒之力”实现精准脱贫,补齐短板。打赢这场攻坚战,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一、精准脱贫良好实践开端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第一年,贫困地区相应的精准扶贫良策已经落地生根,取得了一定成效,可谓首战告捷。最严“军令状”践行精准脱贫承诺。未来3年多时间是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刺阶段。各省向党中央立下精准脱贫“军令状”,市(地)也要向全省立下“军令状”。“言必信,行必果。”形成了乡镇向县承诺,县向市承诺,责任层层压实,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局面”。特别明确一点,贫困县不脱贫,县党政一把手不调整、不调离、不升迁,把扶贫成绩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干部严格的任用考核导向,倒逼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精准脱贫进程,“你致富,我进步”的任用干部机制,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之从严治党的要求,符合选人用人标准。实践证明,各贫困县(市)区,已经形成了齐抓共管、扶贫责任体系更加牢靠的良好局面,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纪委出重拳保证扶贫成效,让扶贫政策“放水到田”。
对于脱貧摘帽的贫困县,以及贫困村、贫困人口,方法模式固然重要,但明确“怎么扶”“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脱贫”更重要,要做到“起点精准”。运行中,各贫困县(市)区基本做到帮扶全部量化指标,落实到人,上墙展示,挂图作战。力保农村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如期完成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未来2年时间,齐齐哈尔市将通过强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特殊贫困者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解决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突出问题。
切实把持精准扶贫再升级。将贫困村派驻的工作队、派出驻村干部要真正担负其职责。驻村干部要动真脑筋,不辱使命,发“洪荒之力”带领群众脱贫,扶贫扶到点上。为使扶贫政策落实精准,依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配套文件,完善“1+N”扶贫政策举措。为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要确立建档立卡“回头看”策略,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补录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确保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渐完善。为了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审批严格、落实精准、保持客观公正,坚决杜绝人为因素,严禁暗箱操作,做到“三公开”。为了完善资金使用精准,做到在核实精准方面多努力,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改革扶贫资金的分配方式,好钢用在“刀刃上”,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一级。总体看,建档立卡和干部驻村帮扶,为全市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打下了建档立卡的基础,再用一年时间,即2017年要“回头看”,严格规范运行。另外,扶贫办等职能部门要做好“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干部驻村帮扶,重点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切实发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的作用。
二、产业扶贫开发的实践效果
产业扶贫是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条件,以发展产业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通过发挥产业支撑的保障作用,形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不断地壮大地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因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帮扶广大贫困群体努力发展生产,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进而早日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目标。
产业扶贫开发是针对解决贫困地区因生存与发展等现实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依靠地域内部的产业为基础,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扶贫与开发,实现“输血型”向“造血型”功能的转变。解决传统扶贫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从根本上强化对扶贫对象的对接程度,遏制地域内部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状,消除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在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被边缘化,从而实现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平等普惠的待遇。同时,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扶贫专项资金,采取“滴灌”的扶贫模式,突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实现贫困群体参与产业的发展,从而努力提高产业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
从大量的实证来看,贫困地区以产业扶贫开发作为着力点在不断地推进,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日益突出,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因此,产业扶贫开发的效果十分显著,俨然成为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对贫困群体扶贫的精准度,实现了普惠力度的公平性。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地域内部的产业经济,解决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强化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以齐齐哈尔为例,2016年全市通过引进和实施产业扶持开发、低收入贫困户产业扶持、产业化扶持等,带动众多无产业途径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落实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增收途径、收入量明显增加。有针对性的导入公司、合作社引领带动机制,建设养殖园、种植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按照“公司(企业)+农户(重点是贫困户)”、“合作社+农户(重点是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务工实现就业、托管、入股等方式方法,广泛吸纳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以此获得大收益,实现贫困人口快速脱贫。例如,克山县在强势发展马铃薯产业基础上,2016年又重点研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大格局,拟在全县上马大项目,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并以此完成全县脱贫重任。其他县(市)区也都积极选项引资,全力为脱贫谋划发展。另外,从比较利益看,齐齐哈尔市贫困人口务工收入一般为90元/日左右,用工高峰期达到150元/日,收入较为可观。
产业扶贫中,旅游产业扶贫是一个亮点。为使产业扶贫更加精准,齐齐哈尔市8县1区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可采用土地入股、信贷入股等方式,由公司带动,资金投入方面公司出大头,村集体适量,贫困户抵押、信贷等入股,实现贫困户增收,直至脱贫。调查显示,在全市一个不足200户的贫困村,贫困户为73户,年旅游收入超过210万元,户均1万有余,其中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达到3万元左右,远远超过贫困线标准。
三、产业扶贫脱贫开发制约因素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现今,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重要时期,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开发的力度,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践工作中,产业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工作思路和方式手段的局限性,仍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地区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通过联系各个产业的部分,形成环环相扣的一种运营形态。现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由于一些贫困地区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程度不高,加之决策者的科学设计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缺乏对资源分配的统筹机制,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大部分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无法衍生出相关的产业链,存在着本地企业对贫困群体帮扶力度不强,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示范作用较弱,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推进水平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等困境。此外,有些贫困地区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考量,盲目地进行投产与上项目,没有预判产业项目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致使自身缺少特色的产业、精准的产业,使其无法形成高端的市场竞争力,造成贫困地区得产业趋同性情况比较严重,呈现出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是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进行精深加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后续链条,包括对产品的包装、服务、以及销售等各个部分,致使更多贫困地区的产业链呈现出短板的问题,使其仍旧处于产业发展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组织的程度化较弱,甚至广大贫困群体面对市场的风险性也很大,严重制约着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
(二)缺乏配套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
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匮乏,相关的优惠政策与待遇措施跟不上,造成贫困地区缺乏相应的人才成长环境。虽然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只能过多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很少有能从事高端产业的研发与管理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的人才。同时,由于尚未形成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配套相应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致使地区内部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在产业的发展上,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在生产上很难附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對产业发展的科学研判缺少相应规划与设计,以及对相关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程度不高,人才的断层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呈现出层次较低的形态,产品大多数都以初级产品为主,结构化单一,因而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预见性,规避贫困群体对市场的抗风险性,甚至是提高广大贫困群体参与产业发展的经济性,严重抑制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对称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扶贫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在利益联结的机制上,仍然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双方履行责任上,仍然存在着有关原料价格、技术投入以及风险负担等一些利益纠纷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农企双方的合作共赢。此外,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确保贫困群体与企业之间实现紧密地利益联结,致使贫困农户无法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维权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无法对所进行的产业扶贫开发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实现在公开合作的项目上,有效地掌握企业扶贫的经营与收益的运营情况,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方利益共赢的局面。
四、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重中之重
产业扶贫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设计好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极其重要。有的地方提出“121”产业扶贫模式,即1个龙头企业扶持一或两个贫困村;组建2个社,即金融互助社、专业合作社;发展1个主导产业,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在此基础上,有的地方又丰富了“121”模式内涵,把专业合作社细化为县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乡镇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一)创新模式,构建“抱团式”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市场主体“带动”。要强力鼓励和吸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立形成利益联结或联盟。这里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力作支撑。二是主导产业“联动”。依照“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实施“一村一个致富产业”行动,建成每个贫困村均有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基地。三是担保体系“撬动”。在创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恢复重建乡镇供销合作社等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职能,在村级组建金融互助社,打造精密细致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担保服务体系。
(二)产业融合,践行“链条式”延长扶贫策略
推进实施“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技能培训+”等扶贫攻坚行动,发挥地域优势,发掘长板补短板,构建一、二、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互联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货进城。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用,完成“一园一馆两中心”规划与建设,即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及创业孵化园、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馆;两中心是县级电商运营中心、电商网货配送中心。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县有平台、乡有网店、村有网货”的电商扶贫新格局。二是“乡村特色旅游+”推动“青山绿水”和“冰天雪地”皆变成“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区。可以展望,一批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亮点会不断凸显,并焕发出活力。三是“技能培训+”打造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平台。扶贫先扶“志”,更要扶“智”。技能培训便可实现这一目标,即可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又可提高智慧,解决“授人以渔”问题。另外,还可以用“光伏+”推动清洁能源变成扶贫资源。
(三)联结利益,实施“红利式”精准扶贫模式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坚持双赢原则,建立“市场主体+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主体、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贫困人口公共受益的“红利式”发展格局。一是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全面清理各个贫困村资产和资源,以此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贫困人口以劳动力、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实体则以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形成利益联结。贫困人口、龙头企业、贫困村集体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以贫困户拿大头,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二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土地流转给市场经济主体,流转资金作为股份入股。通过土地二次流转,建立贫困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比例分红,以实现贫困户增收。三是政府建立基金入股分红。比如,建立政府奖补入股分红,即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基地的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入股,或实行差异化奖补,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三赢局面。
(四)激活要素,实施“开放式”扶贫攻坚方案
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开放式”扶贫格局。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一是用活生产资料扶贫支持。充分利用财政产业发展生产资料等物质支撑,有效缓解企业发展难题。抢抓农业部“结对帮扶”政策机遇,借力帮扶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二是撬动要素基石。生产要素是多方面的,如劳动力、生产资料、土地、技术、资本等。三是发挥商会的作用。政府及相关单位引导搭建异地商会平台,创新开展商会扶贫工作,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咨询、法律维权、助学圆梦等活动。
(五)金融支持,落实“产业式”资金支撑扶贫
资金短缺是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的最大制约瓶颈。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发放贷款和扶持某一产业,而是改变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变“包办”为“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借鸡生蛋,生蛋还鸡”的创业理念和意识,推动群众依靠政策性贷款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仍然较为单一,贫困户贷款覆盖率低;二是金融深化支持贫困户程度不够,到户贷款贴息覆盖率不足;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比如,贫困农户贷款“门槛”降低了,但“风险”也同时提高了。为此要做到:一是加强和领导,政策保驾。贫困县(市)区、乡镇要筹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领导小组”,在扶贫办设立“互助资金监管办公室”,乡镇设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扶贫互助协会,配备专职干部,出台各类贷款管理细则,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实施规划、方案等。二是严格选村,精准到户。选定县(市)区、乡镇抓试点村,实现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三是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紧跟贷款资金后续管理工作,实行驻村严管资金使用方向和财务管理,实行跟蹤问效。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到户,使贫困户掌握致富产业技术技能,确保贷款户在生产中利用培训过的技能科学经营,从而取得实效。实践证明,建立“一体系、四保障”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机制,采取“五户信誉联保”、“双联”干部担保、“141”技术到户实保等,风险防控措施大大增强。贷款条件优惠、农户使用便捷,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全程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可复制性强,易推广。
五、解决产业扶贫开发困境的主要路径
产业扶贫开发的设计思路是以发展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精准定位、重点帮扶,从根本上有效地增强广大贫困群体增产增收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开展产业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做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
产业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在于精准,运用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开发的力度,因此,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应当下大力气去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建立初加工的基础上,更应发展精深加工以及后续的销售与服务的链条,进一步的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的规模。在保障产业链的发展上,通过吸引更多的资本,盘活资金的利用率,打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充分保障原料的优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其从根本上全面打造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构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体系,强化保障广大贫困群体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与经济性。利用企业的优势力量,充分将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整合地域内部的优势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的效应,并引导农户集中优势力量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打造品牌效益,进一步地加快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力度,延长优势产业链,保障产业链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使其从源头上进一步地提高产业扶贫的实践效益,为加快推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贫困地区的技术专业人才的力量
人才是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保障,加强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是顺利推进产业扶贫开发的重要所在,只有不断地提高精准扶贫的人才支撑力度,才能更好地开展产业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使其从根本上减少贫困、消除贫困,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目标。因此,应当进一步地加强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人才与培育本地人才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储备,实现精准扶贫在人才方面上对口扶持的力度,使其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作用,有效解决制约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在人才方面上存在的瓶颈问题,增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充分运用技术型人才的力量,使其形成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树立品牌效应的意识,将地域内部具有特色的、生态的产品进行优势整合,形成品牌效应,并加以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并使其向高层次的发展状态上发展,强化企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准确定位市场的发展形势,拓宽销售市场与渠道,为更好地提高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提供充足的保障,使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在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农企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改变以往传统的帮扶机制,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快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优势力量,整合贫困群体的优势资源,如引导贫困农户以利用土地的流转、折价入股等形式与其加强合作,使运营模式能够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轨迹,全面达成利益联结的共同体,并从根本上克服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效应,引导扶贫对象走向市场,切实提高扶贫对象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提高广大贫困群体增收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使之更好地实现贫困农户的根本利益。同时,在双方履行合同的约定上,逐步完善农企之间的利益联结,严格执行农企所签订的合同,不仅让经济组织实现更多的收益,也更好地让贫困群体能够真正的分享产业扶贫所带来的利益。还应当建立健全贫困群体的维权机制,确保贫困群体与多种经济组织之间在利益联结上的正常关系,指导和帮助贫困群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企双方在履行的经济合同上,以及对所参与经济活动上所出现的问题努力地加以解决,尊重贫困群体的自主参与,确保广大贫困群体的根本利益,全面有效地推进精准产业扶贫开发的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广大贫困群体的根本利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利益机制
在产业扶贫方面,今后要重点建立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和收益、受益机制,强化组织动员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各项技能,也就能够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会干、能干。继续推进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等精准扶贫行动。2017年,我们将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劳务输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进展,确保全市按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全力消除贫困死角,实现精准扶贫全方位、全覆盖。
六、结语
(一)几点启示
一是产业扶贫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顾名思义,产业扶贫的主要路径是坚持扶贫与产业紧密融合。作为松嫩平原地带的贫困县(市)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广袤的黑土地、机械化规模经营、众多的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生态游等。为此,就要树立总书记提出的“青山绿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大思维、大理念。在产业结构和产业扶贫方面,坚持一产业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出产品;三产业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做配套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拓宽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增收渠道。
二是产业扶贫要注重“点、线、面”布局相契合。产业扶贫的快捷之道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齐齐哈尔市在产业布局方面要以“十二大优势产业”大发展为方向和突破口,并以之为带动,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基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平台,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产业扶贫示范点、示范线、示范区,通过“点、县、面”带动,向全市各县(市)区辐射,推动全市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是产业扶贫要注重“短、中、长”项目相结合。产业扶贫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要以“一个家庭一个就业”为指导,将“短、中、长”产业项目协调布局、渐次开发,并作为保障贫困人口长效稳定增收关键来抓,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发展“长中寓短、长短结合”产业开发模式,确保贫困户短期收益不减少、中长期收入有增加局面,使“真脱贫、不返贫”有可靠保障。
四是产业扶贫要注重“多元化”投入融合。产业扶贫的力量源泉多元投入机制。在产业扶贫方面,坚持把政府投入作为“杠杆”,积极引导对撬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投入资金发展生产,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补充,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有效破解扶贫投入难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贷款总量,拓宽贷款资金来源。县级财政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撬动10倍、20倍以上农商行信贷资本投入,政府、银行、保险可按照2:3:5的比例承担风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10万元的3——5年无担保、无抵押、全贴息扶贫贷款。通过贫困村产业增收、能力建设、技术到户、民主管理、参与式扶贫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扶贫贷款资金有效益,且是“放得出,收得回”,进一步增强加大贷款資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贷款供给,争取贴息资金扶持。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改进投资方向,扶贫对象优先贷款,优先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行“村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贷款资金”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以贷入股。支持“职业农民的贷款要求”,提高放宽产业大户的贷款额度,激发其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的热情。推广“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发展模式,激励贫困户利用贷款资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是提高扶贫互助协会的服务水平,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扶贫互助协会贷款资金防控体系,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与手工账务管理同步运行,逐步实现担保措施多样化、合理化,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减低贷款资金风险。
总之,消除贫困是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产业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环节,势必需要更好地整合区域内部的优势资源,促进广大贫困群体参与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稳步推动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与增收。因此,产业扶贫开发对于当下能否打赢这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带动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的积极参与度,使其有效地提高广大贫困群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杜晓山.精准扶贫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6,(09).
〔2〕周宜强,张晓丽,邱峰.财政精准发力助推扶贫攻坚〔J〕.农村金融研究,2016,(09).
〔3〕谢学芹.精准扶贫支持模式与实现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9).
〔4〕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
〔5〕陈秋衡.产业“造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J〕.农经,2016,(10).
〔6〕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04).
〔7〕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