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协同推进二者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县在有效衔接方面的做法及经验,提出从理念思路方法、规划安排、政策扶贫、产业发展、群众内生动力、组织保障六方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简介]吴振华(1984—),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江西南昌 330108)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长效机制研究”(18SH01)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興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分析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剖析存在的困境,以期为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路径支持。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先后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制定了“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新时期我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相关内容精神,必须深刻把握脱贫攻坚与兴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一)脱贫攻坚的理论内涵
脱贫攻坚是我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体现在首先强调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脱贫攻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相较于过去的扶贫开发,现在的脱贫攻坚目标对象主要聚焦于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地区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主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再次,脱贫攻坚具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召开的第二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同年底,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构成了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它系统了回答了脱贫攻坚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四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
(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乡村振兴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实践总要求,通过分阶段分步骤不断推进,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重点。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和壮大村集体收入,才能为乡村其他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通过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树立文明新风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实现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途径,实现富裕目标。
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二、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
如何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体现出我国持续性解决反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不断探索,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二者有其内在的基本逻辑。
(一)历史逻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过渡的战略选择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20年注定是这一历史交汇期的交汇点,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起冲击。但我们也应看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后,贫困不是已经成为历史,而是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贫困问题依然会长时间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突出短板。因此,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过渡期内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一个目标任务就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可见,乡村振兴包含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更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因此,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身就是对“三农”工作目标任务的过渡,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过渡的战略选择。
5.从“党建扶贫”到“组织振兴”,抓好组织衔接,健全治理体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将党组织活力变为脱贫动力,将党建优势变为扶贫动能,促进扶贫和党建工作的双赢。在乡村振兴中,安福县同样将党建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统筹推进组织机构一体化、工作队伍一体化、工作机制一体化、乡村治理一体化等“四化”措施不断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二)安福县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
1.产业发展的短期效应与长期目标的内在冲突。毫无疑问,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但如何确保产业发展持续健康长远发展却是现实难题。安福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短期效应与长期目标难以兼容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看,虽然当地严格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政策,但基于尽快脱贫的目标要求,一些乡镇在选择产业时,往往选择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来帮助贫困户脱贫,如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牲畜等。这些经营活动如果没遇到技术、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在政府强有力的帮扶下,贫困户按现行标准在短时间范围内是比较容易脱贫的。但现实情况是单个的贫困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比起来,先天具有劣势,抗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差,一遇到市场不景气、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贫困户将面临产业失败的风险。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这必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长远长期的角度去规划产业发展。但脱贫攻坚是有时效的,若规划的产业周期较长,将会影响贫困户短期内的收入,也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脱贫任务。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权衡利弊可能会做出牺牲长远而选择短期的产业发展行为,难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投入保障的持续性与均衡性兼顾问题。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相關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多元化投入格局,不仅投入规模大,资金增速也快。以安福县为例,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安排涉农项目2122个,累计投入8.1789亿元。仅2020年就统筹扶贫涉农资金1.1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84个,投入资金9484.54万元。这对于一个县域经济不太发达的县来说,无疑会对当地的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为了巩固脱贫脱贫成果,保障脱贫项目的持续运行,还需要不少资金投入。但脱贫攻坚的投入保障很难复制到乡村振兴领域,乡村振兴是面向整个中国农村为对象目标,若依然采取脱贫攻坚的投入做法,将对我国产生巨大的财政压力,也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更是对我国财政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要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兼顾好减贫投入的持续性和乡村投入的均衡性。
四、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一)在理念思路方法上做好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极其宝贵和丰富,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当积极借鉴。在工作理念上,继续强化精准理念,把“精准”二字贯彻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如产业发展、村庄规划、资金投入、村级事务管理等;在工作思路上,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帮扶重心转移到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着力解决好边缘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问题;在工作方法上,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实主体责任,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引导广大干部投身农村事业。
(二)规划安排上做好有效衔接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现在,已经超过三年的时间,从目前各地的规划来看,普遍存在规划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从顶层设计做好规划。一方面要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另一方面,要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逐步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三)在政策扶持上做好有效衔接
首先,做好“稳”的文章,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平稳衔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接续推进。因此,在政策扶持上,尤其是对少部分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高的地区和人口,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其次,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做好“调”的功夫,有序推动政策框架调整优化。尤其是一些与新目标新任务不再适应的政策,应及时调整优化。当然,在这过程中一是要注意“调”的节奏,不可一调了之;二是要把握“调”的力度,提前做好科学评估。再次,要从“增”上创新举措,在乡村振兴领域要不断完善创设适应新目标新任务的机制和政策。
(四)在产业发展上做好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乡村振兴中排在首位的也是产业振兴。可以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有效衔接就是产业发展的衔接。一是做好长短结合文章。通过短期与长期并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地方资源禀赋,以生态化、绿色化为导向,实行差异化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竞争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通过利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农产品品牌和品质;四是推动全产业链延伸。实现生产、加工、运储、营销等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
(五)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做好有效衔接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参与纳入到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中,同时确保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农村存在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再次,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快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领路人。
(六)在组织保障上做好有效衔接
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选派了大量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同样要建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9).
[3]高莉娟.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N].江西日报,2019-05-27(10).
[4]陈明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0,(5).
[5]涂圣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中国农村经济,2020,(8).
[6]孙馨月.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经济问题,2020,(9).
[7]秦国文.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J].新湘评论,2020,(7).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