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的常见问题及培养策略

2020-01-25 16:14刘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常见问题培养策略

刘明

[摘要]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的数学能力之一,当前小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读图能力不足、图文联系困难、文字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使其不能快速获取、有效整合、正确分析相关信息。为此,教师可通过明确阅读目标、指导阅读策略、组织阅读教学、培养阅读习惯等途径助推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阅读;常见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68-02

一、小学数学阅读及其作用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选择、获取和自主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释义,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包含理解、领悟、反思、评价等多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数学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书面材料等获取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和。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既是一种元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智力技能。

数学阅读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阅读需要学生主动从数学语言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反映。其次,数学阅读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建立模型,主动发现、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分析、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再次,数学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题型丰富,主要采用图画、文字或图文结合等形式表现问题。无论理解图画还是文字,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迅速获取有效数学信息、合理地整合数学信息、正确地分析数学信息,最终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阅读的常见问题

1.读图能力不足,不能快速获取信息

图画是数学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穿插在数学习题中,为题目提供丰富、形象的背景信息,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图画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很多题目以单一图画的形式呈现。通过一幅幅色彩鲜艳、富有童趣且生活化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数学信息,便于刚入学且识字有限的低年级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但是,对于阅读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读图时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整体性,图画中的许多非数学信息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造成认知上的负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阅读困难的学生面对越是形象生动的数学图画时越是无从下手,短时间内很难从图画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题困难较大。如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3页第3题的“丝瓜图”,图中画出了筐子里的丝瓜是4条,筐子外的丝瓜也是4条,要求筐子里的丝瓜条数。图中丝瓜条数显而易见,但阅读困难的学生却找不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图文联系困难,不能有效整合信息

随着小学生识字量的逐渐增多,以单一图画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逐渐減少,越来越多的数学问题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种数学题图画和文字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呈现解题需要的数学信息。因此,解题时学生需要将图文结合起来,建立联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阅读困难的学生通常表现为不能将图片和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不能自如转换。教学中会发现阅读困难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解题时只看图,而忽视文字,有的则跳过图画隐藏的信息只读文字,有的不知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如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1页第7题的“菠萝图”,文字叙述“菠萝为7个”,而图中学生直观看到的菠萝只有3个,很多学生就以直观的图画为主,忽视文字叙述,列算式:3+3=6。

3.文字理解不到位,不能正确分析信息

高年级的数学问题中文字陈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学生能读懂题目,有一定的文字分析能力,而较强的文字分析能力是由较高的数学阅读水平决定的。阅读困难学生的文字分析及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合理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终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发现,一旦出现字数较多、描述过长、冗余信息过多的题目,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读完后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很难抓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极易产生恐惧、焦躁等消极心理。

三、小学数学阅读培养策略

1.明确阅读目标

当前的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地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而阅读动机直接影响着解题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学生的阅读动机满满而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低年级学生常常乐于阅读数学图片信息,但对于图片的观察表面化,不能充分挖掘有效的数学信息,达不到顺利解题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使学生阅读有明确的目的性,将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凝聚在一起,从而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比如,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6~9”这一课的例题图中创设了套圈的游戏场景,学生观察图后要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至于图中小朋友怎样玩的、玩得是否开心等都不重要。

2.指导阅读策略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数学符号、图形等,数学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高效的数学阅读需要学生能抓住关键字、词或句,把文字转化为图(表),或把图(表)转化为文字,这样学生才能大大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题意的衡量标准是数学问题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表征,即能够让学生利用复述题目、画线段图或示意图、列表等方式表达。复述题目的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即在学生开始接触加法时着手培养其语言复述能力。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目的中心意思,接着尝试复述题中的三句话,即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在中高年级,除了进行题目复述的训练,还应有画图和列表的训练,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题意。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学生读题后,先让学生复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通过复述和列表可知题目给出了六个条件,解答问题时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四个条件即可。

3.组织阅读教学

教师应自觉改进教学方法,主动把数学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与讲授、自主学习、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材料,用数学的头脑分析信息,用数学的思维整合信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高效解题能力。首先,教师要精心策划,仔细聆听学生阅读交流时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练习、请学生讲解复述等方法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和指出问题,使数学阅读更有针对性,帮助、引导、锻炼学生在繁多的信息中快速而有效地找出有效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核心的数学语言,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数学信息的能力。如商品促销类问题,通常会有大段文字介绍,有些是与问题无关的信息,学生只需要提炼和整合出原价多少、现价多少、打几折这些关键信息,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为此,要经常训练学生读题时学会找出关键词、重点词,去粗取精、拨冗去繁,把繁杂的文字语言提炼成核心的数学语言。

4.培养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作业、练习甚至考试中有些急于求成,读一遍甚至没有读完题目就凭感觉解题,或者读了一遍没读懂,就觉得这题好难,不愿意去多读几遍,深入思考。这些情况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造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要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还要培养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感悟文字语言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学生的语感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学习中就非常强调语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中自然也离不开语感,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审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语感。比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这句话中,语感强的学生就会敏锐地感受到“只有”“对边平行”这样的关键词。语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量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和相关数学读物的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并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后进行反思或写数学小论文。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和感悟力自然会提高。

(责编 罗艳)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常见问题培养策略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