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传播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异化与回归

2020-01-19 03:45段俊华韦耀阳林永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班委会班集体

段俊华,韦耀阳,林永希

(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班集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校教师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载体;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随着全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去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局限,具有资源丰富、多维互动、实时更新、多元参与等优势与特点,给高校班集体建设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班集体的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面临新挑战。伴随QQ、微信、微博等“微传播”方式的推广与普及,信息传播朝着多元化、现代化趋势发展,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来接收实时资讯、传播网络观点、表达自己看法已成为趋势和潮流。高校班集体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班级信息建设,提升传播信息在高校班级中发布的时效性、权威性与准确性,牢牢掌握信息主动权,引导班级舆论方向,赢得强有力的班级话语权,不断加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指导,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畅通“两级传播”渠道,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高校班级建设始终;加强“舆论导向”引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传播内容,提升辅导员的领导力。引领当代大学生争当具有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使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一、两级传播理论概述

(一)两级传播理论 两级传播理论是世界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提出来的,他在调查美国选民对总统投票意向的影响因素时分析发现,选民们的政治投票倾向的选择或改变与否,与大众传媒的直接影响关联度不大,与此同时发现,人们之间通过相互的意见交流与碰撞似乎对其政治方向与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有影响力。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假设与实证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对“两级传播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在《人际影响》一书中更加详实的描述并论证了该理论模式。

该理论模式认为,信息的传播通过媒介首先传给社会上信息灵通的活跃分子,这是一级传播,而后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活跃分子传给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广大民众,这是二级传播,也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其中,信息灵通且在基层群众中有广大影响力的活跃分子被称为“舆论导向”,他们通常具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其思想观点抛向人群中往往能激起一定涟漪,也较容易被群众信赖和接受。

(二)高校班级中信息传播模式 高校班集体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班级特色显著不同,高校通常有学工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辅导员来负责管理班级工作,其中学工副书记统筹安排院系党务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学副院长负责指导院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辅导员通常负责多个班级的全面管理,专业人数较多的院系也可能会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男生辅导员或女生辅导员,对全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宏观层面上看,学校的班级信息传递由学工副书记或教学副院长传递给辅导员,这是一级传播,再由辅导员传达给各个班集体,这是二级传播;从微观层面上看,班集体的信息传播由辅导员传达给班委会,这是一级传播,再由班委会成员传达至班级全体学生这是二级传播。高校班级的信息传达通常是根据岗位职责,自上而下层层传达,其中信息传递程序繁多,岗位职责又存在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遗漏或偏差都可能导致最后的信息传递失误。

二、两级传播理论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干部角色定位偏差 班干部是高校辅导员组织开展活动的得力助手,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推手。优秀的学生干部,可以推进班级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建设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班集体具有重要意义。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先锋和表率,模范作用的发挥好坏与否,对班集体的发展走向有重要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只有不到15%的同学认为班干部“很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不到20%的同学认为“班干部在自己心目中的威信很高”[1]。班干部在同学中是否有威信,工作是否能得到支持与认可与其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第一,功利化趋向。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度快进程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部分大学生竞选班干部的动机不纯,功利性的社会思潮让学生干部已然忘记了刚任职时的初心与使命,角色定位出现偏差,行事过程中出现“官本位”“官僚化”倾向,自认为其“干部”身份高人一等,这样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必会污化班风,带偏班级走向;第二,两极化趋向。高校班级中班干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为班级大小事务忙得连轴转,而其他班干部职位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班集体服务。

(二)师生间、生生间交流匮乏 高校班集体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与学生都是上课铃声前来,下课铃声后匆匆离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第一,以知识交流为主,情感交流欠缺。老师与同学之间多是因知识学习而聚集在一起,相互间是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关系,同时由于大学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个别学生会出现上课自由散漫现象,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形成与培养;第二,以QQ群、微信群等媒介为主要信息传播平台,面对面沟通交流减少。随着媒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高校里利用QQ群、微信群发布通知,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具有时间短、见效快、范围广、方便快捷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师生间、同学间的面对面沟通减少,大家更乐于虚拟空间的交流,情感的真实传递与感染被弱化,班级成员之间多是事务性的简单交流,难以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三)班级成员向心力不强 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重要特征与体现,一个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校班集体成员往往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意识,能将个人成长与班级目标相融合,从班级整体着眼,以班级大局为重,班级成员间有共同愿景,形成“群体效应”[2],实现个人成长与班级进步的共赢。当代大学生班集体意识逐渐淡化,据调查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意识较强。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独立、崇尚个性自由、但也呈现理想信念模糊[3],自我管理缺失、缺少合作互助现象[4]。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特点鲜明,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为他人着想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有所欠缺;二是以非正式群体为主要交流单位。72%大学生愿意参加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5]。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行为特征、生活习惯、语言特色各不相同,具有相同特征往往能让同学之间更容易亲近和相处,有相同兴趣爱好、老乡之间、同寝室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密切,这种小群体之间的同学情往往高于班级同学情;三是班级归属感不强。近80%班集体没有共同奋斗目标或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1],高校班级主要以自我学习为主,学生多以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主线,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超过80%的同学认为班集体开展的活动枯燥,形式化现象严重[1],班级成员对班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班集体意识淡薄。

(四)管理主体多元责任扩散 高校班级管理多是以院系管理为主,在辅导员带领下,以班干部为核心,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多元管理主体之间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又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才能共同服务于班集体建设。党总支(或党支部)副书记和副院长负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日常教学与生活管理工作,辅导员具体落实各项教育政策与活动,班级活动的开展在以班干部为领导核心、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情形下进行,各管理主体虽有职责划分,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人人有责、人人都管、权责不清的混乱局面。特别是当需要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协助完成的工作时,易出现惰化现象,管理主体的行为责任被扩散,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权责难以准确界定,出现“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或管理真空,无人管理现象。

(五)辅导员教育管理职能弱化 高校辅导员是班集体建设的指挥者、领导者与组织者,是班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引领者、学习指导者、心理开导者与生活陪伴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辅导员在对班级指导时多与班委接触,与广大学生接触的次数不太多,辅导员在对学生指导时会出现“抓两头、带中间”的现象[6],并没有完全发挥在班级建设与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作用。第一,辅导员教育工作广度不够。部分高校一个专职辅导员要求带6~8个行政班,220人左右的学生,庞大的学生群体导致辅导员无法对每位学生同等对待,对优秀学生委以重任、对中间学生轻描淡写,对摆尾学生重点关注;第二,辅导员教育工作深度不足。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多以日常管理为主,安全教育为底线,对学生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点到即止,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引领培育较少。

三、两级传播理论对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一)培养“舆论导向”,打造一支优良的干部队伍 “舆论导向”是高校班级的重要信息源,能影响甚至改变班级成员的态度倾向与意见,他们往往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号召力,在学生群体中占据一定分量,培养具有积极、正面引导能力的“舆论导向”,对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先锋引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辐射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代表,是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的生力军,是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班集体中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与发展。首先,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广覆盖多渠道吸纳优秀的青年学子加入党组织,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的队伍,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其次,学生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甘于为班集体奉献,加强学习,增强自身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最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做好表率,建立健全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骨干队伍,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舆论导向”作用,带动全班学生共同奋进,一起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2.选贤任能,民主竞选班委会。一个好的班委会是构建优秀班集体的前提条件与必备条件,优秀的班干部是班委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作用类似于传播学中“舆论导向”的地位,培养出色的班干部,发挥其号召力与感染力,对构建优秀的班集体有积极意义。首先,辅导员要了解班级成员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判断其是否有“舆论导向”的潜质与能力,对班委会的人员设定有初步意向。班干部人选应当思想动机端正,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表率,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及行动感染力,在发表自己观点时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与认同,具备“舆论导向”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特质;其次,共同制定班干部选拔标准,实行竞聘上岗。民主选出来的班干部更能获得学生群体的信任感与亲近感,有利于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主观能动性与核心领导力。总之,辅导员应当知人善任,严格规范班干部任用程序,选拔合适的人员担任班干部,在“舆论导向”的核心领导下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班委会,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与服务的积极作用。

3.启发指引,关注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高校中除了班集体、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正式组织外,非正式组织也普遍存在。学生群体中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经历、情感需求等因素自发聚集在一起,通常会形成一定规模与向心力,这些小团体中往往有1~2个核心人物,在团体中具有现实影响力;同时这些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排他性,对班集体的发展可能产生积极建设作用,也可能阻碍班集体的健康运转。因此,辅导员要关注班集体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判别其在班级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启发指引,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认识到非正式组织是在班级中普遍存在的,很难对其禁止和取消;其次,辅导员应区别对待不同类型非正式学生群体,鼓励支持积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开展健康文娱活动,着力引导教育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让他们感受班级的温暖与关怀,规范其行为;最后,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并实时掌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核心成员动态,他们虽不是通过选举产生,但在学生群体中威信高、影响力较大,有时能起到班干部甚至辅导员都起不到的效果与作用。总之,辅导员要重点关注这些核心学生,加强双向沟通与交流,对积极型核心学生委以重任,对中间型核心学生教育引导,对消极型核心学生重点治理,从而保障班集体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4.引导教育,提升班委会领导力。班委会多是以班长和团支书为领导核心,下设学习委员、纪检委员、文艺委员、组织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心理委员等班级干部,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职务设置会存在差异或合并融合。开展高效的班级管理工作,第一,在班委会中要发挥班长和团支书的“舆论导向”作用,构建能为班级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班委会。在班集体中要发挥班委会干部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在班级舆论和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班委会成员之间应建立共同的愿景,围绕这个共同目标号召班级成员为之共同努力,提升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三,辅导员应定期对班委会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定期汇报与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提升班委会领导的执行力、协作力与创新力,发挥班干部带头榜样作用,打造一支政治立场端正、业务能力优秀、以学生为本、乐于全心全意为班级奉献的“舆论导向”班子。

(二)找准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辅导员领导力

1.作为“把关人”,坚定意识形态。“把关人”也称“守门人”,最早由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在《人际关系》中提出“把关”一词,后由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该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者会站在一定的立场和视角上,对进入传播管道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只有符合规范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在信息流通渠道里继续传播。因而,辅导员在对流入班级传播渠道的信息必须严格把关,净化信息传播土壤,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空间与氛围。作为信息中转站,辅导员要筑牢意识形态,提升信息甄别力、处理力、加工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坚定立场,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对多变的网络环境,提升把关人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2.作为“舆论导向”,主导传播主旋律。从学校宏观环境来看,辅导员作为“舆论导向”其言行举止无不在潜移默化的对班级学生造成影响。首先,牢牢掌握班级领导权。辅导员应该树立威信,努力得到班级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从而提升对全班学生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班级活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班级学生树立标杆,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保障;其次,辅导员应该牢牢把握信息话语权。深入班级内部,了解学生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话语权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得到班级广大学生的共鸣。

(三)把关传播内容,优化信息传递资源与质量

1.严格把关,精心选择传播议题。辅导员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思想引导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对班级舆论进行有效控制与把关。首先,提高传播议题准入门槛。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宽泛,海量的信息中不乏道德失范的传播议题,如何选择科学有效、有积极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的传播议题,辅导员需要深思。重点把关传播主旋律,全方位、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来展开,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议题传播过程始终;其次,把握传播节点。在确定传播议题后,在合适的时间有倾向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当下的热点或焦点与时俱进的开展议题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以便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后,遵循传播规律。偶尔的一次班级主题活动是很难改变学生的认知和态度,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应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设计传播议题,持续、不间断的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直至影响班级学生的思维。

2.适当引导,筛选处理传播内容。辅导员的议题设置具有导向性。在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应该紧贴教育现实,对当前社会教育敏感问题、负面倾向信息及时有效对其引导,对敏感问题不回避,有效控制负面消息带来的发酵;对积极、正面的教育思想多途径、多方式广泛传播,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正面传播为主,去伪存真、激浊扬清,有针对性、寓教于乐的培育班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引导班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畅通传播渠道,加强信息双向沟通与交流

1.减少传播层级,增强传播的时效性与精准性。高校班级信息的传播由校分管领导传达给各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然后传达给辅导员,最后通过班长、团支书等班委会干部传达至班级中各位学生。这种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式的信息传达模式,传播时间较强,信息传达真实性存在偏差,各层级的信息传播会加上主观意念,导致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降低。因而,可以利用新媒介,建设以班级委员为单位的QQ或微信工作群,各层级负责人加入其中,以便掌握信息动态与反馈。例如创设XX学院XX专业学习通知交流群,本专业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为基本单位,由教学领导发布与学业有关的通知与活动,各班级学习委员直接对接信息并在工作群中实时反馈,各层级的教学负责人如专业主任、教学秘书、辅导员加入此群,及时掌握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强信息的直接传递与对接,增强学院领导的亲和力与信任感,同时加强了班级“舆论导向”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对构建高效的班集体有积极意义。

2.重视信息反馈,畅通双向信息对接与交流。高校信息传播以信息的通知与下达较多,而对信息的上传与反馈重视力度不够。首先,传播主体应端正信息反馈意识。信息反馈是为了达到传播目标的实现,对传播结果进行实时监控的有效手段。作为传播主体,要认识信息反馈对提升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针对高校两级传播信息模式,建立相应的两级反馈信息模式,由班委会干部收集、整理全班学生意见或建议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代表班集体将意见反馈给主管副书记或副院长,副书记或副院长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明确答复。对于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领导应及时回复处理,对于一时难以处理的问题,可视情况而定汇报给分管校长,协商联同解决再予以回复,做到“反馈—核实与解决—再反馈”[7],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多样性的信息反馈渠道,最大限度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最终实现双向沟通“零距离”“零障碍”。

两级传播理论研究对于高校在创新班集体建设思路和举措上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积极启示和应用价值,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舆论导向”,发挥班级群体中“舆论导向”的正面积极影响教育作用,打造一支优良的干部队伍,提升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找准角色定位,坚定意识形态,主导传播主旋律,不断提升辅导员领导力;把关传播内容,精准选择传播议题,科学有效引导传播舆论,优化班级信息传递资源与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拓展畅通传播渠道,重视信息反馈,加强信息双向沟通与交流,实时掌握班级动态。班级建设者应该积极思考,不断深入探讨高校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增添奋进之笔。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班委会班集体
我爱我的班集体
电子版委会表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四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调工作机制研究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