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权
摘 要:鲁迅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人格,要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要关心、重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犯的错要宽容对待,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
关键词:小学教育;爱的教育;尊重;信任
一、尊重是爱的首要条件
尊重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考试成绩曾经是全班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说他有“愚笨症”,将他赶出学校。爱迪生的母亲十分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买了书,跟他一起学习,这样既激发了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新闻报道中,有个别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常常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如有的学生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作业,个别教师就擅自将学生赶出教室,或让学生加倍补作业;有的学生因测试不及格而被教师批评、责罚抄试卷……凡此种种,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医学心理将此称为对孩子的“心灵施暴”。其结果使学生因得不到应有的爱心,形成自卑、胆怯、多疑甚至仇恨情绪、对抗心理。这样的行为不但没有尊重学生,谈不上教育,而且容易触犯法律。
二、信任是爱的基石
信任往往来自师生相互间的平等相待,师生间若能相互信任,其教与学的效果必然相得益彰。教育家希贝尔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中,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教师的信任能启迪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意识,给学生自我进步的强大动力。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的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课外,如果教师能推心置腹地与学生拉家常,坦诚地与他们谈学习生活,饶有趣味地讲童年苦乐事,与学生平辈式朋友般来往,让学生一同参与班务管理,一齐分担班中的喜与忧,这种双向的互动交流,必能让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教师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他的信任,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才可能主动找教师帮助解决。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得到最大发挥。
三、关心是爱的核心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希望与教师成为朋友,渴望与教师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等生、后进生,还是居中游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若不闻不问,不主动亲近他们,上课提问少、下课沟通少、见面笑容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其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导致退步。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在感情上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就能把话说到学生心里。教师许多关爱性的行动,或许是平淡的、不起眼的,但学生是能感受到重视的,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宽容是爱的升华
对人的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对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之一。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这就是爱。有爱,就不怕学生出偏差,就不担心学生出现麻烦和问题,就不必顾虑学生表现欠佳或失败。教师对待学生的过失,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静的心境指引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既要指出问题之所在,提出改正意见,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犯重复的错误。宽容就能包容、相信、祈盼,就能给予学生更多机会重新建立自己。爱的宽容往往比训斥更能同化学生,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笔者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的不良,应当受到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中当众宣布,应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好的方面。”如果教师采用宽容的方法,忍耐学生的成长,就如农夫忍耐地里的出产,直等到春雨秋雨,多多给予热情的关怀与鼓励,他们往往会在自我反省中改正自身的缺点。
五、赏识是爱的直白
有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进步最快,经常遭受批评的学生进步较慢,既没有受表扬又无遭受批评,长时间受漠视的学生则会停滞不前,乃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同样看到,被教师看重的学生往往进步较快,越变越好;被教师忽视的学生则往往进步较慢,甚至会退步。这种“看重”与“忽视”明显地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上。教师决不能因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而在态度上和感情上对他们区别对待。俗语说得好:“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洞察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心理的微妙变化,把握时机,用“放大镜”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给予及时、恰当、充分、热情的肯定,使之成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平时的作业马马虎虎,书写不整洁。一次,某教师翻开这学生的作业本,看著又脏又“花”的作业,于是提笔写下了“你写了又改,改了又涂,这说明你做事肯动脑筋思考,认真负责”这样的话。第二次收到该生的作业,作业还是让人不满意,但已有明显好转。这教师接着写下这样的话:“亲爱的,老师很欣赏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你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后来,这学生的书写十分整洁,学习成绩优秀。试想,如果当初没有教师充满欣赏鼓励的话语,那学生的学习、作业将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教师要学会欣赏、称赞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评价是爱的滋润
学生的学习快乐和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充满爱心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如果能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言行给予肯定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强化。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校长对自己小女儿的唱歌随意地评论:“你这歌唱得不怎么样嘛!”结果女儿的确一直唱歌都不怎么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生冷和随意性的评价。一个平时成绩有待提升的学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优秀”,欢天喜地回家,结果遭遇一盆冷水:“高兴什么,比你成绩好的多着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用评价这个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灵十分脆弱,需要教师全程关顾,细心地呵护,需要更多甘露、恩雨去滋润。
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真正的教育之爱,是在用爱心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了解学生的所疑、所困、所求、所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与学生共同进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成功的前提都以爱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