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绮梅
【摘要】 利用化學模型解决化学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为例,探讨课堂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建构化学模型的能力,并要对模型进行整合升华。
【关键词】 模型认知 智慧课堂 原电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005-03
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主题内容
①原电池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应用。
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正负极的判断,外电路的电子移动方向和内电路的阴阳离子移动方向。
③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2. 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高一全部开设了智慧课堂,可以通过课前给学生推送预习微课视频,让学生先学,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平板上推送习题,预测学生在课堂吸收的效果并及时分析学生的知识误区。本节课融合信息技术,开始以视频演示,锡箔纸加盐水使发黑的银戒指变得银光闪闪导入新课,冲击学生的视觉,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始本节的原电池的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能与热能》,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也对以后学习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4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1. 教学思想
化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本课例以原电池为例,建构装置维度——原理维度的电化学模型认知,并在智慧课堂下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智慧课堂和化学核心素养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研更精准、科学,完善数据结构分析模型。
2. 创新点
①通过课前测试和课后测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更精准地评价课堂的有效性。
②通过模型认知的构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创设火力发电的情境,了解火力发电的工作原理,分析火力发电的优劣。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提出建立一个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模型,并分析反应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从本质上理解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初步构建(单液)原电池认识模型,强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3.通过原电池认识模型构建,能够简单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实录
【环节一】主题引入:观看用锡箔纸和食盐水清洗被氧化的银器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产生兴趣,从而对学习原电池的产生了浓厚的热情。
创新点:通过课前平板推送给学生观看微视频,让学生能提前了解本节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微课下面发表预习感想,产生共鸣。
【环节二】概念生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
【问题思考】有没有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教师设问]
1.在导线中产生电流的本质是什么?
2.什么反应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
1.电子的定向移动
2.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只有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实现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平板并记录现象。
实验演示:把一片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学生记录现象]
铜片:无明显变化
锌片:表面产生气泡[来
[实验探究2]
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请记录现象。
[学生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片:溶解,有少量气泡产生
结论:有电流产生
【教师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1)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形成概念】
对于装置II,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负极)
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正极)
电池总反应:Zn+2H+=Zn2++H2↑
创新点:利用智慧课堂的平板教学,演示动画中的电子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室各个位置都能清晰地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环节三】模型构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活动]
从装置维度(正/负极材料、电极反应场所、电子导体、离子导体)及原理维度(电极反应、外电路电子移动、内电路离子移动)归纳概括出分析原电池的思维角度。
[科学实验探究]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以下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尽可能多的原电池装置并连接,及时记录。实验用品:铜片2片、锌片2片、石墨棒2根;稀硫酸、酒精、蒸馏水;烧杯、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1个。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设计的原电池,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学生归纳]图1电流表发生偏转,图2电流表不发生偏转,图3电流表发生偏转。
条件一: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两种金属或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导体)
[学生归纳]图4电流表不发生偏转,图5电流表发生偏转
条件二: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学生归纳]图6电流表发生偏转,图7电流表不发生偏转
条件三:形成闭合回路
【巩固模型】巩固原电池的模型认识,如图8,使化学核心素养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在课堂上落地。
【环节四】课堂检测
1.关于图9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是正极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铜片表面发生还原反应 D.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学生答题分析】如图10,本题有7位学生选择D,1位同学选B。他们对电流的方向还不清楚,可能还存在不知道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导致对电流方向的判断错误。在本题中我还从电子的转移方向和离子的移动方向分析。加深学生对原电池装置维度和原理维度的模型认知。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智慧课堂背景下,思维课堂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在课堂上着重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这节课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起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整节课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够把问题总结、归类,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然后,运用形象思维把高度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模型。老师课中不断引导学生将化学模型整合,学生逐渐地领悟与掌握模型的思想精髓,这样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更加灵活和具有创新性。
在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中,从学生的课后检测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原电池的概念以及构成条件,少部分学生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利用智慧课堂能快速测试学生的课堂吸收效率,从而为课后给学生留的习题更有针对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课后的巩固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上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中去,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而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215)】
[ 參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2]王磊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0-423.
[3]曾晓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以《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为例[M].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461-67.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