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姜玮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通过应用多传感交互、高分辨显示、三维图形生成技术,3D虚拟现实技术可生成三维逼真虚拟环境。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范式逐渐地转向“3+1”模式的方式,也就是实现教材+方法、技术、理论,范式从“2+1”出发,即教材+理论、方法,也就是所指的“信息技术”[1]。当在实践中,兼容其他教学要素和信息技术,教学结构可达到平衡和稳定,教学生物链可保持和谐化的运转。所以,3D就是信息技术的最理想的“生态位”。而外语教学与生态学结合,产生生态外语教学法,侧重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生态理念,实现外语教学生态平衡。
虚拟现实技术,是集多媒体、网络、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集合,是一种关键的方向,包含感知、传感等。同时,经借助3D显示、多传感交互等,生成逼真虚拟环境,进到虚拟空间中,在环境中实时交互,操作各种虚拟对象,成为其中的角色,从而获得真实感受,如临其境。虚拟现实技术因其沉浸、构想、交互性被应用于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弥补传统网络教育缺失亲身体验的缺陷,学生进行现实中无法展开的实验[2]。
第一,沉浸性。主要指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用户所体验到的真实性,因虚拟现实环境的真实能够逐渐增多交互手段,越难分辨当前环境真实性,用户沉浸性越高。第二,交互性。主要指在所融入的虚拟现实环境中,用户自然的交互体验,选择多种方式实施,并通过借助专业的3D交互设备体验,以及传统的鼠标、键盘实施交互。第三,想象性。指按照具体分析的情况,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到的数据和信息,想象系统发展进程和运行状态,通过对数据和信息推理,符合逻辑判断过程,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虚拟现实系统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3]。
第一阶段,思想构成;第二阶段,开始萌芽;第三阶段,产生了虚拟现实理论和概念;第四阶段,具体应用和完善技术阶段。
我国学生英语水平不如欧洲国家,外语教学收效少、费时多。归根究底,英语是我们的外语,并非是第二语言,我们的输入过程失真,造成附属语言文化会在语言学习中被剥离。实际上,总体的文化环境中孕育着语言生存的环境,而习得外语是文化和语言习得的有机结合[4]。全方位领略此语言的习语、氛围、方言,学生浸在最生态外语中习得外语,紧密地结合起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产生“自然的”语言文化全方位输入。
儿童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Chomsky认为其潜在于儿童大脑中。实际上,“生物性”是语言所具备的:第一,遗传性。如通常情况下,家长会说话,或者是爱说话的,自然生出的孩子也和他们具有相同的特征,这就是遗传性的现实。第二,语言需一定器官基础——也就是说以发生器官为支撑。第三,语言也会灭亡,具备一定的生命期。学生通过3D的虚拟现实,在课堂体验语言应用“语境”[5]。而语言的生物性,造成在对英语的学习上会像母语习得一般,但是怎样像我们的汉语一样习得外语,值得探究。经证实发现,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真实、有意义、不断的情境交流,获得的儿童的第一语言能力。另外,语言的生物性要求语言习得具备自然性,因此怎样做到自然极其关键。3D可在语言教学中呈现虚拟真实,为语言提供最符合语言自然性要求、课堂教学要求的自然语境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学习是“刺激——反应”过程,这是行为主义的看法,但是模仿母语习得外语,促使学习者获得真实性语言刺激后正确反应。方便学生“浸”在最“生态”语言环境习得英语,自然化地在“虚拟真实”环境中输入英语。在“自然”的语言反应下,保证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策略使用者、能力锻炼,以及参与者等[6]。
学生在面对3D所创设同一意境时,能够在实践语言输出和输入时,共享责任和领导权,更多地学习语言的社会作用,学生能够完全在不同中相互学习实现反应不一致性。显而易见,3D虚拟现实式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情况。
语言是在一定的场内发生的语言,而在3D虚拟现实制作中,建构“虚拟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知是一种主动建构,坚持以主体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7]。当进入信息加工系统时,凌乱输入信息,图式网积极找到所能匹配这些信息的节点,人脑已存在的信息图式会受到输入的编码、解码等强烈依赖性,完成信息处理。所以教师需通过3D技术实现对文化、内容等的建构。同时,在对学生认知图式3D虚拟现实式教学法建构中,实现对学生英语输入强度的增强[8]。
在获取视觉形象为主的词语时,视觉障碍儿童对其产生影响作用,证明了在对词汇的获取中,视觉信息的关键作用。所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用于学生的语言学习,通过3D虚拟现实教学的视觉情境实现。另外,因为刺激方式的不同,人类对信息的理解记忆间存在不同。按照Trecheler的研究成果,其作为行为心理学家,人类学习通过视觉的占83%,触觉的占1.5%,味觉的占1.0%,听觉的占11%,嗅觉的占3.5%。通常人们可记住自己听到的20%,看到30%,阅读到的10%,听到的50%。经传播、信息、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应用尽可能多感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9]。而3D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刺激,并非是单一化视觉刺激,大大提升语言输入的质量,支撑的动画、模拟、图、文、声等效果可实现对学生大脑神经的刺激性作用。
外国人应用自己母语,在本国交流完成某些事情,3D输入是全方位的。如在饭店用餐时,通过和服务员的沟通完成,带有“人类行为”标志行为均有人类的共性,发展为现成的文化预设。其指的是说话人无需解释或澄清的,双方共知或共有的信念、观点、假设。而学生呈现的“预设”是一致的。例如,饭店的场景,会因各国文化不同而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这里呈现出的文化预设,就是“饭店文化”的“大同”。当产生这一预防,学生可替代外国人到饭店中吃上外餐,可通过3D完全实现这样的文化预设,全方位展现出来,产生最大意义的有效输入,便于学生认知图式和场景信息所吻合[10]。
只有当面对同时载有“外语文化”“外语语言”的语境和外语人时,每个人均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可作出地道的外语交流反应。3D虚拟现实促使学生接收语境信息全面输入,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多媒体或“课本+黑板”难以反应出来,或只可意会的文化,实现贴近“生态化”信息和输入语言,较精准地把握好此情境所折射出的外语文化。所以,3D虚拟现实式教学法是增强学生文化敏感的语言输入方式,是可再现的、很生态的“语言文化”。
教学资源和硬件设备对3D教学而言均极其关键。当前,像DiscoveryEducation、Promethean等国外的一些数字内容生产商,开发出教学资源服务于使用西语的校园。但是当前我国极其缺乏3D教学资源,因此在未来建设中,3D教学资源将发展为热点,前景广阔,需一批复合型人才腾空出世,懂教育、技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也不成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和层次结构不合理、总体数量不足等,均是3D技术人才短缺的具体体现。通过较低的成本开发出满足正常审美、符合教学需求的资源,以及实践性较强、专业知识宽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11]。为了满足教育发展日益增长需求,需坚持从数量、质量上出发,有关部门尽快发现和培养人才,打造精良的教师和技术梯队。
在教育领域中,需实现对3D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层次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挖掘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起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等。3D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已经获得广泛性应用。而国内外逐渐增多对打印技术等研究,但是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关于3D显示技术的标准。另外,这一标准需实现高效的
3D制作及编码,把全新的辅助信息增加到传统的2D视频数据流上,保证标准支持多个视频数据流,自由实现在2D、3D两类数据流间的切换,积极地完善3D技术标准。除此之外,还需保证资源建设标准、国际化,注重教学设计等标准问题,探究和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制定出资源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
当前亟需研究的全新课题是长时间使用3D教学资源是否对怎样防范学生沉浸于虚拟世界产生负效,对学习效果有长时间正面影响。需佩戴3D眼镜才能够顺利应用教学资源,而不彻底消毒会传染眼部疾病,长时间佩戴造成视觉疲劳,因此怎样快速无菌处理眼镜,多长时间最佳,均是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所在,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积极地建立起规范化的教学流程,选择3D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增强[12]。
3D眼镜和相应的3D资源、3D影像投影仪、影像墙等,均是3D技术硬件所包含的,普遍上产品价格较贵,后续维修和管理费用均较高,普通学校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但是一种先进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获得普及,希望更多教育机构认识3D技术优势。
3D虚拟现实技术,可为教育领域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科研、教学等提供新的工具,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无限生命力。同时,通过虚拟校园、虚拟实验室等,便于学习者获取真实的情境体验。把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建立完善的标准,需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保障教学资源满足教育行业逐渐增长的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开发教学资源。除此之外,3D技术手段是传统语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因此需进一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合理配置资源,探索视景仿真技术和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