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0-01-07 15:19李晓敏
科教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入学

李晓敏

(河北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 河北·邯郸 056038)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2017 年 12 月,“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出现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构成。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资助育人模式中,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1 “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的含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主要强调育人的主体,家庭、社会、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党政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后勤人员等都是育人主体,所有的人要通力协作,合力育人。全过程育人主要强调育人的时间,从学生入学前开始一直延伸到毕业后,资助育人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开展育人工作。全方位育人主要强调育人的空间,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为抓手,兼顾第二课堂和网络平台,全方位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资助工作已由原来单纯的经济帮扶向培养受助学生能力发展转变。时代对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物质帮助、精神帮扶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励志进取、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与精神面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资助和育人并未真正融合,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1)学校重视程度有限。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的推进,资助工作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并且要求资助政策的落实上不能出任何差错。上级部门对资助工作的考核检查也只是局限于资助体系的建设完善和资助政策的落实,较少涉及到资助育人的成效。资助育人作为促进贫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他的成效难于量化考核、难于直接呈现,也难于出现工作中的亮点与成绩。在功利化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只是保证在资助政策的落实上不出问题,对于资助育人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精力,只是把工作简单划归学生资助中心负责。

(2)资助行为单一化。实际工作中,多数院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国家资助政策是否能够全面落实上,却忽略了资助工作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如在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项奖助学金评定、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办理、勤工助学等工作中,很多院校只关注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以及资金是否及时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并没有将育人工作贯穿资助全过程,没有对受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和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资助和育人分离现象的发生。

(3)育人主体局限性。在很多高校,资助政策的落实都是按照学生资助中心下发通知—学工办组织辅导员落实—辅导员组织学生评审—各级公示报送—资金发放的程序进行。各项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中,也是学生资助中心组织活动—辅导员组织学生参与的程序。无论是精准资助还是育人活动,在落实和组织中,都是学工干部和辅导员,看不到其他部门、其他人员参与的身影,这就形成了资助育人主体的局限性。

(4)资助缺乏激励性。党和政府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出台了各学段全方位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在对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的背景下,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很多学生不知感恩,拿着国家资助挥霍浪费;有的学生多次逃课、成绩不及格,却仍然不影响获得资助;有的学生哭穷装穷、骗取资助,学校也不可能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家中实地家访。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如果出现了达不到育人目的的资助方式,应该引起高校乃至教育界的反思。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

“三全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资助育人领域,形成“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切实把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资助大格局。

3.1 全员共同参与,坚持资助育人

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合力育人。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生活方式养成、人格品质塑造和生涯发展选择等多方面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及时与贫困生家庭沟通,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合力共建家校育人机制。

社会是指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和社会育人环境,每名贫困生同样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中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子会渗透给每个人。高校可以为贫困生搭建与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正能量群体沟通的桥梁,使贫困生在优秀人士的影响下,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坚持奋斗前行。

关于高校中谁是育人主体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高校资助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是资助育人主体。“课程思政”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继上海市实施课程改革,将“思政课程”成功转为“课程思政”后,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实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专人”转向“人人”,因此,高校资助育人的主体要包含资助工作者、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高校应将资助育人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方面,凝聚全部力量,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3.2 全过程始终贯穿,注重资助育人

全程育人即在资助过程中,从学生入学前至毕业后,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假期,学校资助育人方案贯穿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始终。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高校要抓住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毕业前—毕业后的关键时间节点,针对性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入学前,高校要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阵地前置,通过邮寄资助政策材料、设置招生咨询、资助热线电话、网站宣传等渠道,及时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倡导学生诚信立人,如实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诚信申请各类资助。

入学时,全面开通“绿色通道”,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可以先入学再根据困难程度实施相应资助,同时,向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发放电话卡、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等爱心礼包,使贫困生在入学时就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体贴,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感恩回馈的意识。

入学后,结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不同,开展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工作,精准施策,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同时,在精准资助过程中,要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劳动教育和励志教育融入其中,不断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成长为知恩感恩、爱党爱国、诚信为本、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有为青年。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鼓励贫困生申请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实战锻炼,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

毕业前,结合毕业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培训、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心理援助等服务,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就业经济援助,对助学贷款毕业生开展毕业前贷款信息确认,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提醒学生按时偿还贷款。宣传国家针对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奉献自我,服务祖国,回报祖国。

毕业后,加强与受助学生的日常联系,做好跟踪回访,关心、支持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鼓励其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

3.3 全方位协调推进,实现资助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围绕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用不同方式全方位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高校学生资助中心应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发展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在对贫困学生实施经济帮助的同时,开展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可以让贫困生中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既能提高被帮扶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让帮扶者实现了助人目的;可以利用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方式,对贫困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缓解其心理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帮助他们重塑自信,阳光、乐观面对生活;可以对贫困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择业观,理性就业,顺利就业。高校还要以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和“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为抓手,以“大学生自强之星”“励志人物”等典型人物评选为契机,充分利用校园第二课堂和易班、公众号、自媒体等活动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恩回报、励志进取、全面发展。

4 结论

资助育人的目的是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在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的作用下,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到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中,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全方位推进,对高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合力,才能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