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妹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互动,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并且在学习方法上开始有了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对课前预习进行设计与实施。本文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低效、失效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从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初步掌握生字、生词、句子,并对文章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从能力层面发展自主意识,并能够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探究解决方案,实现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沟通;从情感层面能够强化对新知识的兴趣,并在自主探索与自我反思中提高情感认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性”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关键词,而根据“有效性”的标准衡量,目前在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设计中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失效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课前预习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讲: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缺乏强烈的动机,甚至提不起兴趣,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之所以进行预习是为了应付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出于探究新知的热情,这就导致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时更多的是回避、敷衍,而不是主动查找资料、请教同学;教师对预习目标设计不甚明确,对预习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例如在文本阅读中,教师通常会将字词句的突破以及文本初读放在预习环节,这就使得学生的预习过程主要集中在知识层面,而难以延伸到能力培养与情感发展层面,限制了学生对多重课程目标的认知与落实;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在预习中一些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对于什么是有效的预习缺乏认知,更难以形成系统的预习方法,从而降低了预习效果;课前预习缺乏一定的拓展与延伸,主要局限在教材之内,且师生之间针对课前预习的合作不足,课前预习成了学生的“独角戏”。针对上述问题,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課前预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并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创新设计与优化。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预习形式,激发学生主动预习动机
在传统课前预习中,日复一日的学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的预习热情,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预习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其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创新预习方式,实现对预习过程的构建。例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预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竞赛式预习,即在课前针对生字、生词、课文等预习要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进行选择性回答;在课上检查中则根据比赛要求,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将结果与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进而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层次性预习、归类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新颖有趣的方式,以打破传统预习方式的沉闷与僵化,让预习过程与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相契合,以强化其自主预习的动机。
(二)完善预习方案,推进课前预习有序进行
课前预习主要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辅助与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高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语文知识储备,并对预习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但是一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对预习目标把握不明,预习方案设计缺乏效率等问题。针对此,教师应及时介入,结合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设计、完善预习方案,以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循序推进。例如在《詹天佑》一课的预习指导中,教师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为学生确定了预习目标,并结合目标进一步确定预习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式突破“詹、毅、勘、凿”等字,以及“设计、修筑、杰出、阻挠、控制”等词语;第二阶段,初步阅读文章,结合字词含义理解文章大意,并针对能够表达文章思想情感的内容进行标注,对文章理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第三阶段,进一步拓展预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答案,以实现课前预习的综合目标。
(三)指导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能力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如此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形成主动预习的动机,并保证预习效率。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标记法”进行预习,在预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批、边读边写,遇到生字、生词或是不理解的段落,做出标记;然后根据标记划分难度层次,并选择查字典、查找教辅书、浏览网络资料等方式进行突破;最后,清除已经解决的标注,将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并留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的预习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预习中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同时还能够指导学生明确预习重难点,体现预习的层次性,提高预习实际效果。此外,常见的预习方法还有提纲预习、探索预习、笔记预习、宏观预习、浏览预习等,教师应针对学生需要进行讲解与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提高自主预习能力。
(四)适当拓展延伸,提高课前预习实际效果
课前预习不仅是熟悉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的过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目标,对学生提出拓展延伸要求,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打破教材知识的局限,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基础知识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此外,还应针对鲁迅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进行探索,要求学生查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并通过拓展阅读,尝试将作品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深入体会鲁迅先生对“碰壁”意味深长的解读,进而丰富文学储备,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果、有效率的课前预习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目前在课前预习中,依然有许多学生对于预习过程缺乏兴趣,敷衍塞责,在预习中难以准确把握探究目标,且缺乏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知识延伸不足,影响了课前预习目标的实现等。针对此,教师基于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养,从而激发学生预习动机,指导学生落实预习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促进学生拓展延伸,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来,并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清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
[2]贾云.强化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J].学周刊,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