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端平
【摘要】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词语言精练优美、意境深远悠长、韵律抑扬顿挫,其诗情、诗意、诗境表现出的深刻意蕴和动人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学训练和美学教育的极好题材。然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或词藻等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用了。如果语文教学者单纯采取笼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可能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学生有可能也会有抵触情绪。在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再者,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生搬硬套和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这一代小学生。教学者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独立鉴赏能力,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以达到传承古诗词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有着非常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意境美、语句美、音韵美、寓意美。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知美丑、辨好坏、明善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扩展心胸,提升文化素养及生活品位,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是非价值观念。在小学阶段的实际教学场景里,不少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有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外力因素或主观原因,忽视学生古诗词鉴赏兴趣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变得十分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含义,也无法掌握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方法。为了应付古诗词检测,学生甚至可能被迫进行填鸭式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由此可见,有针对性地从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兴趣的培养,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将把方法技巧和感性认知两者结合,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方法先行:找准古诗词里的“诗眼”或“题眼”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能够快速理解古代词语的含义与诗词的主题基调。其中,最为简单快速、便于学生掌握的办法就是找准古诗词的“诗眼”或“题眼”。“诗眼”或“题眼”是最为重要神来之笔,或是全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或是最引人入胜的诗句,具有统领全诗的作用。同时,正是由于这个字词或句子,使全诗篇瞬间变得形象鲜活,意境悠远,哲理深刻,引人入胜,使人读之便心生遐想,深叹不已。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带领学生迅速找到这些核心词句,对其寓意和联系作用进行反复分析和推敲,在不规律中寻找规律。“诗眼”或“题眼”的训练,更像是一种“语感”的训练。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就会更加容易。
二、技巧结合感知:打开品读、理解全诗的大门
明确了最为基本的鉴赏方法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场景中,可以从古诗词的“诗眼”或“题眼”、联想、典故、修辞手法和意境这五方面着手,通过方法技巧和感性认知让学生充分沉浸到古诗词所营造的氛围中。
(一)反复细细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诗眼”或“题眼”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而成的。对于“诗眼”或“题眼”的提炼,务必要掌握最核心的关键:最形象生动地表现诗词所指的特定生活情景,最直抒胸臆地表达诗人对特定事物的思想和情感。简而言之,就是最直击人心的词句。它是全诗词的主旨所在,反复品味便能更好地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人未还”“度阴山”等,是全篇最关键性的词语,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全诗领悟。
(二)通过感性认知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鉴赏古诗词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进入诗词营造的氛围中。清末词人况周颐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其意就是说要驰骋想象,积极思考,由此及彼。特别是面对在新媒体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照本宣科和一成不变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古旧刻板地遵循鉴赏步骤,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考点,会阻碍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而鉴赏古诗词的根本,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联想、感悟。
激发小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以从凭空想象和借助感官联想两大方面入手。
第一,凭空想象需要从诗词的字面以及表达技巧上启发学生情景想象。一方面,通过“诗眼”或“题眼”让学生在脑海中凭空想象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另一方面,透过诗人运用的文学创作技巧来抓住艺术想象。语言文字的传播和解读本身就是一个从实到虚再到感知的过程,古诗词作品更是通过有限篇幅里文字的有形形象,传播的是无形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诱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能指”,去理解更为深远的“所指”。换而言之,就是指理解诗人的弦外之音,领悟诗词中的虚境,联想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
第二,借助感性认知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例如近几年,中国影视剧的创作成为古诗词艺术再现表现方式之一。此外,多媒體技术的应用也帮助现代人更加直观具象地进入古诗词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之中。这些影像作品通过具象的视觉画面和音乐,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教学者合理借助符合古诗词所描绘意境的影像素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补充完整想象的画面,更为准确地领悟古诗词的意蕴。
通过这两个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有效并快速地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意境和氛围的情感共鸣。
(三)深入探索和研究诗词里典故的妙用
古诗词中引经据典非常普遍,这些经典内涵十分丰富,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并且进行多维度延伸。作者借用前人创作的佳句好词和作品,往往是为了强调或者佐证自己的观点,借题发挥。鉴赏中,教学者一定要适当向学生解释这些典故的来龙去脉以及含义,带动学生一起分析所用典故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悟其意义。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自刎于乌江前的典故,表面上是稱颂项羽的英雄气节,实际上是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朝者抛弃中原百姓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价值观。
(四)理清各种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经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怀,比如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这些表达手法和效果往往更为强烈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怀或艺术素养,更好地强调诗词营造的意境。通过深入透彻的解读,学生可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首句以“碧玉”比喻树,巧妙形象地引人入胜。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领悟是完成古诗词鉴赏的最后环节,是站在更高艺术境界对前人的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复杂思维活动。因此,要完全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必须全面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领悟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酣畅淋漓、直抒胸臆的同时,更为深层次的哲理是:人生会历经许多苦难,只有超然物外,才能轻松自在。
三、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中要做到“三多”
(一)多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从诵读开始,教师在课上通过范读、自读、加手势吟诵、分角色诵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平时还可以组织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与家长一起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古诗词诵读氛围,在琅琅书声以及美好的韵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者要经常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多读,这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大有好处。
(二)多看
名家赏析之类的二手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初学阶段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鉴赏名篇,例如麦小舟先生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名篇浅读》,能够深入浅出地赏析古诗词的精彩内容,通俗易懂,对提高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了解名家赏析的思维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为刚刚接触古诗词的小学生提供品鉴的思路和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辩证分析的眼光,然后结合自身的理解感悟,得出更加独特和精彩的观点。
(三)多练
读书笔记、感悟体会之类的小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古诗词的内容,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多读,掌握古诗词的一手资料,又借助名家赏析获取二手的品鉴思想后,需要进行学习的“内化”——思考、消化,然后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而写读书笔记、感悟体会这种训练方法,就是这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办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会更牢固、更具体、更透彻、更深刻。
原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蒙先生指出:“中文汉字,确是人类一绝。最能体现汉字中文魅力的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作家麦小舟先生也指出:“古典诗词发展历史悠久,影响之深远,是世界其他民族的任何文化形态所难以匹敌的。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对称美、辞采美、形象美、典故美,更是世界任何文学体式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要提升到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的高度。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麦小舟.诗词三部曲——诗词名篇浅读[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2]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S1).
[4]刘小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4(5).
[5]林惜娥.有关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分析[J].学苑教育,2014(2).
[6]冯书梅.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古诗词意境[J].学苑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