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颖
【摘要】长久以来,包括音乐课在内的小学艺术课程留给人们的往往是不重要,副科,经常被文化课挤占等不良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仍不够深化,“唯分数论”依旧支配着老师、家长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小学音乐课程单一乏味,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现状。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教授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音乐课程的亲身经历,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高年级;音乐课程;布袋舞
前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先生所创立的一种音乐学习方法,与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一起并成为世界三大音乐学习法。这种音乐学习方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对音乐的探索与感受,希望学习者能够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同时也希望学习者能够探索音乐中更多的可能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并不要求学习者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某些音乐知识,而是希望其能够真正深入到音乐中去寻找音乐的美。
一、奥尔夫游戏“布袋舞”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我曾于2013年3月至6月期间在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实习,担任音乐课程实习老师。在完成正常的音乐教学任务外,笔者还根据自身所学的奥尔夫教学法相关知识,教六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学习了几个音乐小游戏,这其中又以“布袋舞”游戏最为生动有趣,也对同学们学习音乐帮助最大。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主要以身体律动的学习与音乐色彩的学习两方面为主,而“布袋舞”这个游戏则成功将两方面的学习内容融合起来。
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孩子具有的就是良好的听辨能力。因为布袋中不透明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看不到外面同学的演奏,因此就需要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辨别自己所对应的乐器是否处在演奏过程中,要求他能够对自己所对于乐器的音乐有牢固的记忆。其次,这个游戏还锻炼了孩子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寻找到自己对应乐器的音色之后,孩子还需要去感受其所处的情绪,是欢快,还是舒缓;是高亢,还是低沉。这些都需要孩子能够很好的感知音乐,读懂音乐的语言。
二、“布袋舞”带来的一些思考
在孩子们的集体努力下,“布袋舞”游戏最终登上了学校“六一联欢会”的舞台,欢乐活泼的节目形式不但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笔者认为,“布袋舞”游戏的成功,取决其选择了适合自身的表演对象进行演出。
首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几年的音乐学习后,对于音乐的基本知识及音乐的表现力都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音乐课时不用像低年级的小朋友一样手把手从最初的什么是音乐,这种乐器如何演奏等基本知识教起,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与教师的精力,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引领学生们亲身参与、亲自创作音乐的过程之中。在“布袋舞”游戏中,尽管学生们对于铁质类、木质类、鼓类、散响类等乐器种类的知识还需老师进行讲解,但是他们在拿到乐器后就会自行摸索并顺利进行演奏,体现了较高的音乐素质,而这些基本的音乐素质就是完成这个游戏的根本。
其次,高年级同学的创造力。“布袋舞”游戏是一个对孩子们创造力要求较高的游戏。在游戏中,一切的声音,动作都是随机、即兴的,老师要求的是同学们亲自去创造,去探索音乐,而不会去为同学们编排好乐器的演奏顺序。
最后,高年级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我们知道,由于音乐课堂大多较为热闹活泼,因此孩子的自控能力对音乐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认真听从老师讲解游戏规则,不但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而且会使得整个游戏的进程缓慢,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而笔者所教的六二班同学则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保证了整个游戏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布袋舞”为代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但可以为孩子们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表现力、创造力、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但笔者认为需要注意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关注点”,从而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入中国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但已对中国的音乐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融合问题等。但是,笔者愿以此文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兴趣的人们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为其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尽自己的一分力量,笔者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可以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之中,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这一自由、开放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尚永娜.李妲娜奥尔夫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胡美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宋璐璐.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