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 刘锦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解三角形是高考的热点,考查核心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考查难度适中。学完解三角形整章知识后的习题课必是以巩固基础知识,围绕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些核心知识点展开;增加训练的难度和综合性;归纳解题规律,使学生学会解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熟记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三角形的问题。
2.能利用公式解较复杂的综合问题。
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解三角形。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前段时间我们完成了《解三角形》的学习,今天上一节习题课。首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几道题(多媒体投影):
在△ABC中,a=15,b=10,A=60°,则sinB=________;
在△ABC中,B=30°,a=2,c=4,则△ABC的面积为_____;
在△ABC中,已知a=4,b=6,A=120°,则边c的值是( )
在△ABC中,若a2-c2+b2=ab,则cosC=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几个基础题,帮助学生回顾整节知识】
学生活动:在草稿上完成练习。
老师活动:在巡视中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师:题目比较基础,刚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较好地完成了。我们把答案核对一下,不讲评。
师:刚才只是热身,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多媒体投影)
【设计意图:由已知条件求三角函数值,学生往往会忽略角的取值范围,将本来能够做对的题目因为考虑不全而做错。这个例题条件比较隐蔽,判断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具备严谨的思维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准确把握题意,作出正确的解答。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解答对不对?
生众:点头认同。
师:好,这位同学的思路很自然。
师: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角A是锐角,还是钝角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
生众:角A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啊。
师:确定吗?谁来告诉我你的判断依据?
生众:哦!原来角A是锐角。
师:很好!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限制角的范围;将角的取值范围限制得越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越高。限制角范围的常用方法有:三角函数图像、三角函数线、比较大小等。(投影总结)希望同学们以后多长几个“心眼”,深挖条件,严谨审题。
师: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考查的,请同学们完成例2(多媒体投影):
例2 (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科17 题)△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设(sinB-sinC)2=sin2A-sinBsinC。
(1)求A;(2)若a+b=2c,求sinC。
【设计意图:紧扣热点。用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对三角形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规范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
师:很好,思路非常清晰。
师:非常好,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第二个问题怎么办呢?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是第二个难点!角的范围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很多同学没有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不能准确判断角的范围,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师: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运用公式消元化简,同时在求解过程中不断考验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做练习,归纳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最后剩下的时间整理巩固今天的课堂内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我们感受到学生的课堂思维参与、投入的程度更强,问题意识也更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等待教师的讲,被动地听,而是能够积极地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得到了很好巩固,也收获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师对例题精选、提炼,是知识与思维的“创新”,是教师在习题课中的教学升华,它所带来的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题的选择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学习内容,体现“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选取例题的主要途径有:(1)教材上的典型习题,例题;(2)易错题;(3)近年的高考真题。在选题中,例题要能反映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和方法,要内涵丰富,以点带面,可以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迁移发散。例如“热身”和例1 部分来源于教材课后练习,完美地体现解三角形的转化思想,边角转化策略,同时也是经典的例1“易错题”,学生在得到两根后判断角A的范围容易忽略导致错误结果。例题也可以选择近年的高考试题,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可能会有哪些变形,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放在首位,精选有利于模式化解题总结的例题,多选贴近高考的经典题,多角度、有计划地启发和调动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在解题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愿意读数学、说数学。尽可能做到每一步都能和学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不管正确与否,哪怕是没有根据的猜想,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解题过程中凸显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落实学生“四基”,提高数学能力,一定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