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都开始主动地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开始用最新的教学思想来开展德育教育,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激励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激励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重点以激励策略的意义以及实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和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研究每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跟上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及时有效地提高教师德育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小学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 小学德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课程改革,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改变教师的德育教的现状,也是为了在能力培养上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转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更加有效的推进课堂德育教育工作,改变传统德育教育低效率的现状。要改变德育教育效率低下的状况,提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新课程教育课堂上实现有效的教育活动。只有通过课改,改变德育教育的模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从而进行一些提高小学德育效果的工作。
二、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的意义
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改变教育的理念,通过努力地学习和钻研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小学的班主任还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教师把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激励手段。激励策略的应用可以推进德育教育,这种方法主要是提供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各种外部条件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作为小学的教师,最应该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改善课堂道育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现实的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小学的班主任大多进行着传统的德育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效果是很差的。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的过于强调学科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性,以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和利用,这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的热情度不高,课堂教育的效率非常低下。因此,提高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学习效率需要改变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通过激励策略帮助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因此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在课堂道德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
三、 小学班主任如何在德育教育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主要是通过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他们想要的目标,从而获得奖励,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有效地将激励应用到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率。在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时,必须要重视以下问题:
(一)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班主任要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保证激励策略实施的效果。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实施时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策略,因为学生的个人条件和接受能力不同,这些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偏好决定了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必须要实施多样化的激励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因此,实施激励策略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 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界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总体效果一般,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德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的道育教育的成果的考核,没有形成完善的记录、制度,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大多取决于班主任的教学经验,而德育教育的评价又很难。只有问题出现了,才能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但这时为时已晚,学生会受到惩罚,在这个时候进行德育教育,效果很不好,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因此必须要从机制上进行不断的完善。
(三) 德育教育激励策略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德育教育课程常规的教育方法是由教师讲解,小学生被动接收,由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很多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很少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把激励策略应用的课程实践上,通过激励策略的引导,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效,必须要抛弃遗忘那些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但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激励策略与实践的脱轨,很多方法目前都仅仅是一个设想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激励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做出成效。
(四) 激勵策略的实施需要设定合理的目标
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不同,决定了他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以朋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表现的好坏,主要是受德育教育的影响,要通过激励策略为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从而慢慢地改变以往的问题。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合理,这样完成目标的喜悦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完成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从而逐渐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五) 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激励策略要求必须要设计奖励和惩罚的措施,这些策略一定要设计的合理,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奖励和惩罚实施激励策略的必要条件,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实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想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因此德育教育课程必须要设计奖励和惩罚的措施,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他们受到惩罚,要让学生们都对拿到奖励有信心;同时也要设定一些惩罚的策略,惩罚应该是恰当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错误,而不是惩罚他们,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奖励的设计要科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行为目的,否则设计不当,极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六) 激励策略的实施必须要讲究公平
公平是每个人,包括小学生都知道和追求的,因此实施好激励策略的前提就是做到公平二字,不公平的待遇会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激励策略的实施。因此必须要严格执行策略的要求,惩罚和奖励都执行得非常公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各项激励的措施只要明确了必须执行到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激励策略不能按照约定实施,学生心理体验就会不好,学生就会对激励策略失去信任,就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阻力。
(七) 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
自律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例外都有很好的自律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实施激励策略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把培养学生自律习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有效地结合激励策略对学生进行自律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我的班级有一个名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生,他因为家庭条件好,经常带一些别的同学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到学校,把全部精力放在玩、购买零食以及请同学们吃喝上。为了帮助这位同学,我经常和这位同学交流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了解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针对问题,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认识到了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全班同学的鼓励,这位同学改掉了这些毛病,学习成绩大幅提升,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此可见通过激励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八) 做好日常生活的引导
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要想做得好就必须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出发点,通过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激情。
我的班级中有一位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捣乱,影响课堂纪律,导致其他学生无法正常学习。根据学校规定,我不得不约他的家长进行了交谈。交谈中得知了他的家庭状况,显然比我想象的更加复杂。他的父母离异之后,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并且有了另外一个孩子。现在他的父亲和母亲很少来看她。他从小就与祖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缺少父母的关爱,只有犯错误了父母才会过来教训他,因此他犯错的目的就在于此,想以此来获得父母的关爱。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我的內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非常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对父母的行为感到愤怒。父母离婚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对孩子的心理生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父母有责任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以关爱,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通过犯错接受教训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样的父母是很不合格的父母。为此我建议孩子的爸爸要定期来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这是第一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他才能更好地成长;要经常和教师、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渐地理解和接受现状;同时作为父亲必须要多陪孩子,这样慢慢地,这位学生改变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更加认真,成为一个表现非常突出的学生。
四、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实施激励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改进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魏金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镇文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