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再贵,申从林,余明珍,白琳
(1.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云南 玉溪651100;2.峨山县甸中中心小学,玉溪653204;3.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春和小学,云南 玉溪653102;4.易门县机关幼儿园,云南 玉溪651100)
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技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大事,是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从普通的体育教研组上升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充分掌握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核心要素,逐个突破,获得全面发展,而且需要整个“研究型”体育教师团队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来提高整体实力,体育教研组才可能成长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现就此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校长重视学校体育是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前提。校长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办学的好坏与否与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紧密联系,学校体育也同样如此。如果校长不重视,在缺少学校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虽然有心有力,但仍然不会获得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必将会遇到重重障碍。如果校长能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办学,重视学校体育和关心支持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也就理所当然。甚至还会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采用多
元化的评价机制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参与科研的意识,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营造既重视提高学生的显性学力,也重视提高学生的隐性学力的教育教学氛围,以此改变对师生的“终结性”评价,让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改变一个学校,造福一方百姓。
只有校长不把体育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工具,那么体育教师也就不会把学生作为自己“生存”的工具;只有校长真正为学生的健康着想,才能真正落实 “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的成长;只有当校长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基石,并加以积极引导,且身先士卒的带头参与科研,体育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学校体育理论专著和刊物,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技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创造性地教学,才会萌发与同事共同研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研究成果的想法,才会积极主动地和同事一起研究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获得共同发展[1]。
体育教师选择主动成长的态度是获得并把握住成长的机会和平台的关键。如某中学体育教师A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重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不仅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决心献身于学校体育事业,于是非常渴求并珍惜获得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如参加或观摩课堂教学竞赛、校内外培训、专题讲座(报告)和课题研究等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活动,从不敷衍和懈怠,并且积极加入如学体博客圈、草根论坛、学体QQ群等网络教研平台,参与网络教研,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由于该教师选择主动成长的态度,且工作认真踏实,非常敬业和努力,因此,专业成长非常顺利,先后获得教学竞赛一等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荣誉,甚至还发表论文几十篇,40岁前职称到高级教师,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样的体育教师就是学校支持或不支持也会依然投身于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行列。又如某中学体育教师B,平时除勉强完成学校安排的12节体育课而外,其它学校工作大半是敷衍了事,且得过且过;通过沟通交流获知,体育教师B对待专业成长的态度是“无所谓”“不渴求”,明显是选择消极成长或被动成长的态度,自然是不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年近40岁没获得过几次像样的各级表彰,要获得评优晋级的机会就更难了,更不要指望这样的体育教师会主动参与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因此,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选择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并把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看做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大事来办才行。否则,即使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也出不了成绩。
只有体育教研组的教师不拘一格地参与各种培训、教研和科研,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实现从“新手型、适应型、成熟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蜕变,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体育教师,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科研能力,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才会成为现实。由于体育教研组内的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参加培训机会又少,应根据组内体育教师的情况制定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如可组织一周一至二次定期定时的理论学习,采用组内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体育理论专著和学校体育刊物相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学习科研成果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新手型教师与名师相结合,城镇与农村(郊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通过创新培训形式,让组内体育教师在校内外参加教学竞赛、研讨、专题讲座(报告)、考察、观摩、国培和担任裁判时有机会与骨干教师、名师和专家接近,接受帮扶指导,甚至结对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运动技能和裁判技能。
创新教研形式,提倡多元化教研,且让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课题研究选题突出体育学科特点,贴近教学一线,贴近师生,研究解决的问题与教学实践接轨,克服分散选题和盲目选题,以提高教研和科研的实效性[2]。如录像课、示范课、引导课、展示课、研究课、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教研形式是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首选教研活动,而如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等活动是多元化教研的基础,尤其是学体创建的“学体”博客圈、草根论坛、QQ群等平台倍受中小学体育教师青睐,已发展成为学校体育主流媒体中具有代表性,指导性、实用性,参与人员广泛,影响大,号召力强,效果显著的特色教研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引领组内体育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开展体育教学,养成积极参加科研的习惯,在教研中学会反思修正自身的错误和吸取他人的教育精髓,并以研究者的角度和心态审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如笔者在滚翻教学中经观察发现,极少数学生练习时出现头晕的症状,于是在组内教研活动时就此问题与同仁展开研讨,并以“ 如何应对滚翻教学中的头晕现象”为题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不仅解决了学生头晕的症状,研究成果还获得发表,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
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核心是营造出团结务实、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期盼共同提高的体育教师团队是最具竞争力的团队,也是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基石。这样的团队往往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和各尽所能的为体育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3]。如学校开展大型集体活动和运动会时,在体育组长的领导下,组内教师能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下站好岗,按时按质地完成安排给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可让国家级裁判帮扶一级裁判,一级裁判帮扶二级裁判,二级裁判帮扶三级裁判,让其提高专业裁判理论素养、临场执裁技能、组织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缩小与组内高级别裁判(教师)的差距,让更多年轻教师能晋级高级别的裁判。通过各尽所能,优势互补,整合组内教育资源让大家共同获得发展,提高运动会的举办水平。
组内体育教师集思广益,发挥专业特长和取长补短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如学校举行篮球赛时,具有篮球专长,且裁判级别高的体育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参加大赛的执裁经验,义不容辞地主动承担组织篮球赛的工作,并竭尽全力让篮球赛办出特色;又如可在组内实施“青蓝工程”,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主动站出来帮扶年轻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年轻教师上好诊断课、汇报课,苦练内功,让他们通过组内的锤炼,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得以提高,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4];另外,组长应诚恳地听取同仁对“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尽量集思广益,把组内体育教师团结起来,力争创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研究型”体育教师团队。
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不能仅仅停留在让组内体育教师上好课,搞好教研,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层面上,而需要在体育教研组长的正确领导或带动下,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让组内体育教师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苦练内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复合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逐步蜕变为具有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创新能力的 “研究型”体育教师,以提高“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首先,“研究型”体育教师必须是学习型教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应养成终身学习更新(或储备)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技巧和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意识[5]。如自费订阅《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学校体育刊物和购买《体育学法论》、《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等学校体育专著,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边学习、边记笔记、边思考、边总结、边反思,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体育教师,并逐渐成长为为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服务的“研究型”体育教师。
其次,“研究型”体育教师必须是反思型教师。反思能力是每一位“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和关键的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反思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是判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功的教师会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每一次的尝试都会引发一次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他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才可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6]。“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组内教师应重视体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其提高反思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现场摄像、课后分析”提升法,即为上课结束后,体育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对照教学设计或教案,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环节对照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反思,并把反思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难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师生互动,教学目标和非预设生成等环节的反思。另外,还有“撰写教学日记”提升法,“撰写教学案例”提升法和“参与集体备课”提升法等提高反思能力的方法值得去参考和借鉴[7]。
第三,“研究型”体育教师必须是复合型教师。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任劳任怨,工作踏实,且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强,是学校培养成长为复合型教师的理想人选。组内体育教师应争取并把握好机会,让其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锤炼,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能完成本职工作,也能完成其它学校工作,甚至还能跨学科承担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兼职教学工作。如受聘担任班主任,能带出一个优秀班级,同时被表彰为优秀班主任;又如受聘担任政教主任,也能抓好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同时被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甚至能力出众者兴许会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学校行政管理岗位的要职。
第四,“研究型”体育教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组内体育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途径很多,如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创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体育器材制作创新等等。只要选择创新的方向或切入点符合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特点和学校实情,“研究型”体育教研组就会发展顺利,体育教师及团队将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且彻底改变一所学校的体育工作,并能影响或带动一个地方的教育。如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白汉场中心学校的毕守金老师就是创新型教师的典型代表,经过多年的努力,辛勤工作,亲手制作体育器材102种,6006余件,为学校节约了30多万元的经费,解决了体育课改革,大课间改革等活动所需的体育器材,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学校“发明家”,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荣获“云南省科技兴乡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8]!又如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浙派名师的典型代表董玉泉老师,从教30多年,形成独特的“严、实、趣、乐、活”的教学风格,以及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董玉泉体育教学实践思想,同样是“研究型”体育教师中创新型教师的典型代表。如组内培养出一批像毕守金老师和董玉泉老师一样的创新型教师,那么,创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也就势在必得,且像这样的“研究型”体育教师团队非常具有竞争力和教科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