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从课堂开始

2019-11-24 15:18朱宝羡
教育界·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朱宝羡

【摘要】文章结合《匆匆》一文,从结构之美、诗意之美、语言之美和表达之美四个方面进行了品味,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品词析句;课堂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的题材并不新颖脱俗,语言也没有过多的华词丽句,但是所散发出的浓郁诗意以及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使其至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品味,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品味结构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感知

《匆匆》一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作者发出了“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疑问,这句话在这里不仅发人深思,而且引出下文,同时还点明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自然段,作者结合具体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同时感慨于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中无所作为,处处流露出了一种惋惜与悔恨、怅惘与追求的复杂心情。本来文章到此便可收尾,但是作者激动的心情仍旧难以平复,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简单的一个疑问句,放在这里不仅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而且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行文更紧凑。

除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作者在行文当中的结构安排也是匠心独运。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描写了八千多日子的时间匆匆,八千多日子的每一天时间匆匆,并抒发了对时间匆匆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懊悔及对未来的思考。这样层层递进、有序的表达使文章中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到文章在结构上的这种美感呢?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反复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初步体会文章主旨。当然,笔者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配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更深刻地领悟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意图所在。

二、味语言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想象

(一)运用修辞,情趣之美

韶华易逝,青春难再,面对匆匆流逝的时间,我们唯有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才不枉来这世界走这一遭。除了无奈和惋惜,作者想表达的其实是这样的一份决心。在抒发这一感受时,作者并未大发空洞的议论,而是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依托在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比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拟人化了,像一个娇羞的女子,迈着轻快的步伐在作者面前一闪而过,以至于作者不得不“茫茫然跟着旋转”。接着,作者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展现了时光的飞逝: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伸手遮挽时……时间他就这样伶伶俐俐地“跨过”“飞去”“溜走”“闪过”。时间这时候又像是青春洋溢的少年,他来去是这样的轻巧匆忙,一点都不顾及作者的挽留之意。原本无影无踪无情的时光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变得形象可感,而且充满人情。我们在此不得不佩服朱自清富有情趣的表达。

(二)运用叠词,音律之美

为了使散文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朱自清在用词方面非常考究。不足六百字的《匆匆》一文运用了十几个叠词,有刻画神态的,如“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等;有描写动作的,如“匆匆”“默默”等;有形容状态的,如“伶伶俐俐”“轻轻悄悄”等。大量叠词的运用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在形式上赋予了语言的乐感。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去感受其音律的和谐之美,而且可以通过摘抄积累词语,在今后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叠词以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增加语言活泼自然的韵味。

(三)运用口语,简练之美

亲切和自然是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也是他进行写作时孜孜以求的美学目标[2]。所以,他一直秉持着口语化写作的主张,力求让语言富有生活的气息与活力。比如《匆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句型,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说话,亲切且富有真情。像这样口语化的语言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平淡自然,情意绵长,富有简练之美。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堆砌词语而不知所云。教师便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加以借鉴,引导他们明确:语言的朴素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贫乏,而是利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打动读者。

三、品味诗意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情境

读书如品茗茶,饮美酒,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读精彩的词、句、段及景物描写或展现人物的细节描写,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在语言品悟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学《匆匆》,让学生体会文中有画的美、音乐的美,还有诗一样的美。于是,笔者把第一自然段变成一首诗:

(出示CAI):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读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情到深处课自优,学生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已深刻地理解了语言,激起了情感波澜。一段课文内容,不动一字,只这么换行切位,摇身一变,就成了一首诗,与原文韵味一致,却更具情致,更富有诗情画意。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精妙美丽,给学生心灵留下多么震撼的一笔。

每篇文章都有文本语言亮点。所谓文本语言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們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体味、品悟,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促进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

四、品味表达之美,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创造

《匆匆》在表达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文章开篇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同时也是借“燕子、桃花和杨柳”这三样“失而可得”的事物来对比“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要知道,一切风景,只因有了人的参与,才成为景物。或者说,一切景物,只因赋予了人的情感,才显得生机勃勃,饶有情致。文章本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可引导学生在习作当中既要有情感的体现,又要有景物的描写,情与景的相互交融可以让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实,让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在此,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原文句式进行练笔,通过类似句、段甚至篇章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不断升华自我审美创造素养。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言语形式、鲜活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思想感情,对真善美做出客观的评价,返身走向自我认识,不仅能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更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上明亮的“生活底色”。

然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这样的现状: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美文得不到美讲,以至于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削弱了其阅读的兴趣。因此,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并利用教学中隐藏的各种美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极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桂梅.《匆匆》语言艺术赏析[J].北方论丛,1997(02):93-95.

[2]迟卉.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J].科技风,2015(22):224.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